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试验以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症毒超强毒广西株(GX8/99)的细胞克隆化毒感染28日龄SPF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以确定GX8/99株原始毒与细胞克隆化毒的致病性的变化,结果表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在适应细胞后仍能引起一定的组织学病变,免疫指数也较正常雏鸡有所变化,但病变程度远远小于原始毒攻毒组,且对鸡致死率明显降低。说明GX8/99株细胞克隆化毒致病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将vvIBDV GX8/99株原代毒、鸡胚毒、克隆化毒、回传SPF鸡10代次毒及克隆化细胞传20代次毒分别测定ELD50,以相同的ELD50病毒量分别接种SPF鸡,从而观察vvIBDV GX8/99株在传代过程中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分别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PCR扩增、基因克隆、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对IBDV GX8/99株的24株不同传代毒的VP5基因进行比较,发现其同源性在94%~100%,并且有15个易发生变异的位点,其中位点bp#2、#8、#52、#145、#232、#272、#310、#364、#385、#409的碱基变异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而位点bp#18、#285、#331、#354、#397的碱基变异没有引起相应氨基酸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在致死率由原代毒的86.7%降为GXE10的43.0%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4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致死率由GXE10的43.0%降为GXC23的3.3%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10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而将GXC23克隆化后的4株毒株致病性变化不大,并且仅在GXCL1-1的#8位点,GXCL2-1和GXCL4-1的#364位点发生变异;将4株克隆化毒株回鸡传10代后的致死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且有2个位点发生变异;4株克隆化毒株在细胞上连续传20代后其致死率都降为0.0%,并且克隆株5没有发生核苷酸变异而克隆株1,2,4也仅有1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由此推论vvIBDVGX 8/99株的致病性与VP5基因某些氨基酸的变异有一定的关系,更可能与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关系密切;这为探明vvIBDV毒力改变的分子基础,从而解释自然界中vvIBDV出现和致弱的原因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 Virus,IBDV)的超强毒株GX8/99经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盲传23代后,细胞适应毒株GXC23时鸡的致病性显著减弱,对4~6周龄SPF鸡的致死率从85%~90%减为0~5%.GXC23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经2次无限稀释法后得到3个克隆病毒.经SPF鸡回传20代后,相应的毒株GX-2820、GX-4820、GX-5820对SPF鸡的致死率仍维持在0~5%.序列比较表明,GX8/99在传代过程中,其细胞适应毒GXC23有8个碱基突变,其中5个碱基突变导致了氨基酸改变.bp#2 T→C突变,导致传代毒ORF中的起始编码子后移了4个氨基酸.而3个克隆化病毒回鸡20代后致病性不变,这几个位点也保持不变,且与3个疫苗株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有4个超强毒株和4个强毒株的VP5基因的5个位点与GX8/99原始毒相同,而另3个超强毒及6个强毒株与细胞适应毒GXC23一致.这些结果表明,超强毒GX8/99在细胞传代过程中VP5基因上5个氨基酸的变异主要与适应细胞培养相关而与致病性无关.  相似文献   

4.
将禽偏肺病毒(aMPV)JC株在Vero细胞上传代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5.6TCID50/m L;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aMPV JC株细胞传代第50代与亲本毒F0相比感染雏鸡发病率降低,病理变化减轻,表明第F50细胞适应毒的毒力减弱。  相似文献   

5.
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株(HV-IBDV)通过鸡胚连续传代适应于鸡胚,鸡胚适应的HV-IBDV成功地在鸡胚成纤维(CEF)细胞上生长,表现致细胞病变作用,鸡胚-细胞适应株对实验感染雏鸡的致病性大大降低,无一只死亡,法氏囊病变与标准株的相似,交叉病毒中和试验表明,细胞培养适应与标准株的抗原性有差异,免疫学试验表明,适应株免疫鸡后,对HV-IBDV强毒感染有很好保护作用,特别是免疫接种后3天攻强毒,适  相似文献   

6.
隆化病毒株GX—IBDVE10C25C15为研究对象,将此毒株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传25代。通过对克隆化毒株1、5、10、15、20、25代次传代毒TCID50(0.1m1)的测定及对41日龄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致病力逐代降低,从15代毒开始免疫器官指数、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健康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著,由此证明此毒株已经被驯化为弱毒株,并且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遗传性能稳定。该弱毒株有望为控制vvIBDV的感染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12个野毒株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7周龄SPF鸡人工感染的致病性比较试验表明,从不同地区收集的12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野毒株的毒力差异甚大,致病性最强的GX8/99株可引起易感年龄的SPF鸡70%-92%的死亡率,属超强毒,而人工接种YN2/99株的SPF鸡死亡率几乎为零。其余毒株对SPF鸡的致死率介于20%-60%,它们的毒力介于IBDV的标准毒与超强毒之间。  相似文献   

8.
我国研制成功的猪瘟兔化弱毒苗(简称C株)在全国普遍使用已30年,并被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采用。但近年来,从所制的疫苗中分离出了强毒,而有些地方使用疫苗后又发生疫情。为保持弱毒的纯净,排除受污染和变异株的存在,迫切要求克隆化。可是猪瘟病毒在细胞培养中不产生肉眼可见的病变,长期以来无法应用空斑技术进行病毒的克隆化。广西农学院牧医系首次采用终点稀释(经  相似文献   

9.
鸡毒支原体是导致禽多病因气囊炎的重要病原之一,经常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严重威胁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此外,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是一大类由真菌、霉菌的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严重的风险。为了探究霉菌毒素与鸡毒支原体及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相关性,以浓度为1×1010CCU/mL鸡毒支原体S6标准菌株接种7日龄麻黄鸡,6天后接种1×107CFU/mL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O78株,并在试验期间饲喂含8 mg/kg呕吐毒素饲料。试验结果表明,雏鸡感染鸡毒支原体和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后,不会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相关临床症状出现;在感染上述病原的基础上,饲喂呕吐毒素会导致鸡毒支原体的抗体水平显著下降,血液中鸡毒支原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该研究评价了呕吐毒素的免疫抑制能力,且证实雏鸡多病因气囊炎的发生可能需其他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
CAV对BWEL-SPE鸡的致病性试验及毒价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标准株(CAV和Cux-1)和国内分离株(CAV M9905 CAV和H9906分别对BWEL-SPF雏鸡1-7家系进行1日龄和1月龄攻毒的致病性试验。1日龄雏鸡接种CAV Cux-1毒株,12天后观察到感染鸡的喙、腿、冠和爪等部位颜色变浅,16天剖杀,观察剖检变化,并进行IFA和PCR检测,确定感染率和CAV毒价。结果CAV Cux-1株对1日龄BWEL-SPF雏鸡半数感染量(CID50)为10^4.3/0.2ml。同时检测到CAV Cux-1株对1月龄BWEL-SPF雏鸡发病率为60%;CAVM9905和CAV H9906对1日龄BWEL-SPF雏鸡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0%、20%。  相似文献   

11.
隆化病毒株GX-IBDVE10C25Cl5为研究对象,将此毒株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传25代。通过对克隆化毒株1、5、10、15、20、25代次传代毒TCID50(0.1ml)的测定及对41日龄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致病力逐代降低,从15代毒开始免疫器官指数、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健康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著,由此证明此毒株已经被驯化为弱毒株,并且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遗传性能稳定。该弱毒株有望为控制vvIBDV的感染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提取鸡胚成纤维细胞膜蛋白,利用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鉴定禽流感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膜上的受体。结果显示,所提取的细胞膜蛋白中含有8条疑似病毒受体条带。本实验初步鉴定了禽流感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受体蛋白,为揭示流感病毒感染鸡的机制提供了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13.
从J亚群禽白血病肿瘤中检测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将表现为典型 J亚群禽白血病肿瘤的病料分别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和 DF1细胞 ,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 PCR方法 ,从这些肿瘤病料中分离和鉴定出 8株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AL V- J)。对证明感染了 AL V- J的细胞继续培养 ,并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REV)的特异性单抗及引物做 IFA和 PCR,在 8株 AL V- J中 ,有 3株AL V- J的感染细胞中同时有 REV感染。由此表明 ,发生肿瘤的肉鸡中 ,AL V- J和 REV的共感染已相当普遍。将这 3株 REV- SD0 0 0 3、SD0 0 0 4和 SD0 10 2的 3′- L TR用 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比较 ,发现分离的 SD0 0 0 3、SD0 0 0 4和SD0 10 2与国内的另外 2株 REV- SD990 1和 HA990 1的同源性为 96 .7%和 96 .1% ;而与另 1株 REV参考株鸭脾坏死性病毒 (SNV)的同源性高达 99%。  相似文献   

14.
我国1株鹦鹉幼稚病毒的细胞培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鹦鹉幼稚病病毒(BF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对BFDV湖北分离株进行了2种原代细胞的适应性培养。首先在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盲传至第5代后再过渡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建立了BFDV的适应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3种不同温度对细胞病变(CPE)的影响,结果表明,BFDV在38.5℃培养48~96h可产生明显的CPE。再将该培养液做免疫扩散试验结果出现明显的免疫复合物沉淀线,抗体中和试验显示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Gt株基因组A节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使其成为弱毒株IBDV-Gt.从细胞适应毒中提取病毒dsRNA,通过反转录,使用Long-accurate PCR(LA-PCR)用一对引物一步直接扩增IBDV-Gt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的方法,得到一约3.30kb的片段.测序结果证明已获得3255bp的A节段全长,对vvIBDV-Gx株和IBDV-Gt株的全部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BDV-Gt株与国内外数株IBDV弱毒株的同源性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广西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及其与VP2基因序列特征的关系,为IBDV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PCR、鸡胚传代培养、DF-1细胞的适应培养及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分离鉴定病毒,并扩增其VP2基因,利用Mega 7.0、MegAlign软件将其与其他不同毒力IBDV毒株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并进行SPF鸡致病性试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IBDV拷贝数变化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到1株IBDV毒株,命名为GX20210126株。该毒株接种SPF鸡胚可导致鸡胚出现出血、矮化和肝脏发黄、出血及针尖状坏死;且GX20210126对DF-1具有良好的细胞适应性,可引起显著细胞病变。琼脂扩散试验显示,该毒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病毒液能与IBDV阳性血清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VP2基因进化分析显示GX20210126株与国际标准超强毒株在同一个大的分支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86.8%~99.6%之间,其中与UK661株相似性最高,为99.6%,仅有2处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即D279N和I272T。以EID50为10-3.8/0.1 mL,0.5 mL/只的剂量点眼、滴鼻接种8日龄SPF鸡,攻毒后鸡出现羽毛蓬松、精神萎靡、拉白绿色水样粪便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肌肉、肝脏出血,肾脏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萎缩,IBDV拷贝数在感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结论】 IBDV广西流行株GX20210126具有超强毒株基因序列特征,人工感染鸡群可导致IBDV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鸡场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有出血点病变的腺胃组织中分离病毒,在9-11日龄SPF鸡胚上连续传代9次,通过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观察、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动态变化、病毒在CEF中的增殖特性、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等来研究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毒株的第一代尿囊液对鸡胚无肉眼可见的致病作用,当继代到第5代后,胚体严重病变;电镜观察该病毒为典型的冠状病毒;病毒在鸡胚中随着接种病毒时间的延长,其效价增高,96小时可达到48小时的1倍,该毒株可在CEF上生长,但不能形成明显的蚀斑;并且经1%胰酶处理后可疑集鸡红细胞;鸡胚的第4代尿囊液病毒回归动物体,可致鸡病变病死鸡肾脏病变尤为明显,呈典型的花斑肾,腺胃则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接种鸡、同居鸡和对照鸡之间NDV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但从发病症状来看,IBV对ND疫苗具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8.
Wang XM  Zeng XW  Gao HL  Fu CY  Wei P 《Avian diseases》2004,48(1):77-83
Very virulent (vv)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Gx strain with high pathogenicity was attenuated through replication in specific-pathogen-free (SPF) chicken embryos and in 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 cell cultures. The changes in VP2 nucleotide and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during attenuation of vvIBDV in CEF culture. Sequence analysis of selected passages from numbers 0 to 20 in CEFs (designated here Gx to CEF-20) showed that no changes were detectable in the VP2 gene before CEF-7. There were a few changes i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VP2 gene but no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at CEF-8. The virus of CEF-9 was an intermediate with some amino acid changes that possibly were related to virulence. CEF-10 virus had become similar to CU-1 strain. The VP2 gene sequence remained the same from CEF-10 to CEF-20. 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ity tests showed that the mortalities of Gx, CEF-5, CEF-8, and CEF-9 in 4-wk-old SPF chickens were 64%, 60%, 60%, and 32%, respectively; whereas CEF-10, CEF-15, and CEF-20 were nonpathogenic. 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s with Gx strain showed that the antigenicities are similar from Gx to CEF-20.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表达鸡马立克氏病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gB/R)的遗传稳定性,我们将纯化后的重组病毒在CEF单层上连续传30代,引起细胞病变的速度和形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覆盖含X-Gal的琼脂引起的空斑均为蓝色;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明rFPV-gB/R中的gB基因始终能稳定表达;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在细胞上连续传30代、在SPF鸡上连续传5代后,gB基因序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以0、10、20、30代重组病毒制成冻干疫苗进行的实验室免疫效力实验表明,细胞连续传代后rFPV-gB/R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免疫原性。可见重组鸡痘病毒gB基因的结构和免疫原性都是高度稳定的。为了评价rFPV-gB/R的生物安全性,我们将rFPV-gB/R通过SPF鸡连续传5代,检测病毒在鸡体的存在部位及其消长、生长繁殖性能和毒力变化;将rFPV-gB/R免疫鸡与未免疫鸡同笼饲养,攻击FPV-102E6强毒,以检测rFPV-gB/R感染鸡的接触传染性。结果显示,rFPV-gB/R在鸡体的存在时间大约为7d,在体内仅存在于接种部位;鸡体传代后痘病毒毒力有一定程度下降,gB基因核苷酸序列未发生任何变化;同居未免疫SPF鸡在痘病毒强毒攻击后全部发痘,可见重组病毒免疫鸡没有接触传染性,能在鸡体内稳定地传代,rFPV-gB/R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从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97%的鸡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凝集鸡红细胞的作用可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证明所分离的毒株为新城疫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1日龄雏鸡脑内致死指数、6周龄雏鸡静脉致死指数、血凝解脱及血凝素热稳定性等试验表明,分离毒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其毒力比标准强毒F48E8株还强。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的血凝性与F48E8相同,但中和特性与F48E8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