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RS和GIS的盐池县土地荒漠化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域,采用盐池县1986、1989、1995、1999、2003及2006年的6景TM影像数据,结合野外GPS空间定位技术,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进行了盐池县土地荒漠化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荒漠化土地的演化过程表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1986—1995年为荒漠化明显发展阶段,1995—2006年为荒漠化明显逆转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树光 《土壤通报》2005,36(1):38-40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针对阜新地区的荒漠化土壤,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其机械组成的分形特征,从而揭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同时分形特征也体现了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正在发展沙化区的自组织程度要高于相对稳定沙化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首先是从沙土的骨架变化开始,而后经过环境、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向混合复杂型沙土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乌兰察布草原东北部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以1993、2001、2009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RS、GIS为技术平台,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进行解译,形成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分析不同时期土地演替规律,以期为当地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6年,1995年和2003年3期TM遥感影像,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6—2003年间杨凌示范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1)在1986—2003年间,耕地面积逐年下降,17 a间下降了20 km2多。1986年,1995年及2003年耕地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74%,59.7%和50.8%;而园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近12 km2,年变化率近10%;林地和交通用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7.4%,7.1%;此外,居民点用地也有明显增加。(2)杨凌在1986—1995年间,居民点用地几乎没有变化,而1995—2003年间居民点用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另外,2003年交通用地比1995年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1.6%,这充分说明了杨凌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5.
利用RS+GIS技术,以土地利用类型图、数字高程图、MODIS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多因子综合判别法分析200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土流失变化,并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 表明: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水土流失均得到明显改善,各程度土壤侵蚀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各市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杨华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144-147,195
采用GIS和RS技术,对1957年至1998年期间铜梁县双山乡张家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进行历史形态分析,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找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孙景梅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28-30,36
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结合现地调查资料对研究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化土地总体呈现出好转的态势,其中以流动沙地减少最为明显,流动沙地主要转化为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分析认为,国家与地方在防沙治沙和环境治理方面实施的法律法规为沙化土地好转提供了政策保障;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对沙化土地的好转起到了推动作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沙化土地好转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8.
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艾比湖地区在我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研究价值。利用RS及GIS手段对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盐渍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2大类型占绝对优势,按2000年分析结果,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32.35%,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54.49%,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占12.68%,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0.48%;2000--2005年,艾比湖地区的总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5%,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1.58%,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85%,而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82.9%;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是,风蚀、盐渍化土地面积减少,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复合荒漠化类型土地增加并向其他土地类型扩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的绕阳河湿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5-2007年丰水期TM、ETM+、CBERS遥感数据资料,利用RS和GIS软件提取湿地类型转移矩阵,结合重心模型,分析了自1975年以来绕阳河沼泽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75-2007年绕阳河沼泽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百分比由1.908%下降到0.068%,沼泽湿地主要转出类型为水稻田、裸地;1975-1988年绕阳河沼泽湿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58 km,1988-2007年向西南方向偏移了3.21 km,32 a间整体向西南方向迁移2.36 km,距河流垂直距离缩短了1.79 km;水稻田的时空变化是沼泽湿地时空演变的直接驱动因子,人口是其最根本的驱动因子,地下水水位埋深、经济活动与沼泽湿地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河流面积与沼泽湿地面积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概括来说,人类活动是绕阳河沼泽湿地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以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数量和空间迁移等角度对典型绿洲城市——奎屯市近16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奎屯市1993—2009年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及草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出时空不均衡、各地类间更替转换程度大、城乡差异明显等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上,优势地类草地减少,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林地2001—2009年增加显著,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6大地类间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更替转换,东部市区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林地增加为主要特征,而西部开干齐乡则主要体现在耕地和草地之间的更替;变化趋势上,耕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会有所增加,而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则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甘肃省沙漠化现状及潜在沙漠化程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1986,2000年两期TM图像的解译,获得甘肃省14年间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变化情况.通过GIS,建立了甘肃省土地沙漠化与土地沙漠化潜在程度数据库.利用沙漠化发展指数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甘肃省土地沙漠化发展与潜在沙漠化程度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沙漠化发展规模呈现河西走廊大于东部其他地区.但是,东部总体沙漠化发展程度要强于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受沙漠化致灾因素的影响,潜在沙漠化程度的空间格局基本与沙漠化发展规模空间格局一致.  相似文献   

12.
春风  银山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00-104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和2007年两期TM遥感影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格局水平角度,选取景观斑块密度指数等7个指标对鄂托克旗2000-2007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类型水平上,除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外,其他类型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草地景观,变化速度最快的是未利用地景观。在景观格局水平上,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都有所增加,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异质性越来越高,人类干扰影响也越来越大;景观周长-面积分维度指数的增加说明景观斑块的自我相似性减小,几何形状趋于复杂化;分离度的变化趋势说明人类活动对人工景观的干扰强于半自然景观;同时,区域景观异质性的增大,景观斑块的连通性降低,人类活动强度越来越大,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RS的荒漠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IS和RS为平台,对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鱼卡矿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叠加分析法研究了土壤侵蚀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兼有部分水蚀。从土壤类型来看,灰棕漠土、高山漠土侵蚀强烈,兼有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洪积盐土风蚀强烈,高山荒漠化草原土水蚀较为强烈。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极强度风蚀和剧烈风蚀主要分布在沙地和戈壁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极强度水蚀主要位于沼泽和沟道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上。因此,在制定水土流失整治措施和区域土地发展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性。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的陇东黄土高原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利用 198 6年与 2 0 0 0年两期 TM影像以及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有关数据 ,通过 GIS软件 ARC/INFO与ARCVIEW,将影像进行解译、处理、存储、格式转换、查询等步骤 ,得到研究地区 3期土地利用数据 ,借助办公软件 EXCEL将所获得数据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格局演化分析 ;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对该地区景观格局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 ,景观格局研究方法是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结构演变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景观生态格局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分析,深入研究沈阳市蒲河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后的生境质量响应情况,旨在为小型流域的水土保持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协同增长和区域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基于蒲河流域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结合FRAGSTATS和InVEST模型,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生境质量及生境退化度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响应机理。[结果](1)在2000—2010年期间,蒲河流域的耕地开发活动频繁,导致森林、草地等土地类型的比例显著下降;在2010—2020年期间,蒲河生态廊道的建设推动土地利用的变化,耕地面积流向人造地表、森林和草地。(2)在2000—2020年期间,蒲河流域的整体景观格局经历先趋于完整后破碎化的演变过程,蒲河两岸景观形成多种要素集合的密集格局,城市中心北部边缘地区生境持续破碎化。(3)从流域整体分析,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境平均质量分别为0.349,0.329,0.354,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生境退化平均值分别为0.098,0.112,0....  相似文献   

16.
以2006年西安市区Quickbird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结合西安市林地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将GIS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对西安市三环以内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区森林资源总量贫乏,分布不平衡,城市森林面积和质量水平较低,布局上不均匀,小型斑块所占比重大,破碎化度高,植物配置不合理,城市森林的总体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分析了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景观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表明优势组分早地、草地对景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沙地景观控制作用相对减小.其它景观指数也表明景观整体破碎度程度增大,斑块间离散度增大,景观形状变得较为复杂。人类活动对景观的有利干扰与不利干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景观各要素发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变化和相互转化,土地沙化、退化仍然非常严重,但沙地景观逆转也比较显著,主要以沙地向草地逆转为主。人类对沙地景观积极的、有效的治理使整体景观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和恢复。  相似文献   

18.
麻窝山小流域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受自然和经济因素限制,历史资料较为匮乏的贵州省威宁县麻窝山喀斯特岩溶盆地,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揭示其石漠化景观的发展过程。以多时相多种遥感影像(MSS、ETM+和AVNIR-2 )为主要数据源,借助GIS平台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流域内石漠化的时空分布特点、植被退化特征和土壤侵蚀的角度分析研究区33 a来的石漠化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内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并且其规模呈明显的扩张趋势。其中,在石漠化发展的前期(1977—2002年)和后期(2002—2010年),分别表现为迅速扩张和平缓增加的特点,石漠化面积增量分别为0.42 km2和0.12 km2。同时,1980—2009年间,强烈的人为活动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侵蚀模数达到3 983.15 t/(km2·a)。  相似文献   

19.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景观格局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0年土地荒漠化景观格局的演变。结果显示,该区近15年来荒漠化的范围逐渐扩大,景观结构上斑块数量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下降,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21474.5hm^2,荒漠化的主导类型已由严重荒漠化转变为中度荒漠化。1986~2000年荒漠化景观整体上向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严重威胁着西南和东北部黄土丘陵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