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央苏区乡村的选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和临时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深入开展阶级斗争,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生活,以及广泛的宣传和发动,不断提高了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选举运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泛性;与此同时,在组织选举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选举制度,规范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不仅使三次选举取得了一次比一次更成功的胜利,而且对中央苏区农村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推动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内村委会选举观察员制度运行的成效和问题为选举观察制度的普遍引入提供了发展方向和问题警示。总结国内村委会选举观察员制度运行的得失,认为当今我国基层民主监督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弱化状态和地方政治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选举观察制度引入的基本条件,公众和媒体的参与、专家学者的推动等多重社会力量是促使选举观察制度运行的动力。选举观察制度的法制建设、政府部门的相对淡出、民间观察的介入与激励是选举观察制度完善与基层选举监督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村委会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选民自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村委会选举有利于落实党的领导、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水平、塑造乡风文明和助力乡村振兴。然而,由于受历史文化、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等影响,导致我国村委会选举仍存在选举主体自身水平不足、选举程序不完善以及人情贿选等现实困境。因此,亟需提高选民自身水平、规范选举程序、营造公正选举环境等举措,从而推进村委会选举更加民主和公正。  相似文献   

4.
中西选举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选举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显示其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中西选举制度的异同,比较各自的优劣,以求从西方选举制度中获得借鉴,用以完善中国的选举制度,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93-19395
从制度绩效的理论视角,对我国村民自治选举制度进行初步的绩效评估,所选取的评估标准包括:选举制度创新;村民参与选率与满意率;干群关系;政治文明效果。分析了影响村民自治选举制度绩效的因素,进而探讨提高村民自治选举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立新是河北唐山市一个沿海农业镇的镇长,已有10年农村基层任职经历,亲眼见证了3届乡村选举,对其间一些问题有着独特的观察。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仅实描了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乡村选举中出现的几种怪象,还就这些突出问题坦诚表达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选举权的真正实现与否关系着公民是否能真正管理国家。本文对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回顾了选举制度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选举制度在我国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扶贫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尤其是对农村来说,贫困是一个治理制度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构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3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治理的难题,并进一步以贵州省麻江县干桥村扶贫"第一书记"为案例,应用上述框架分析了其改变贫困村庄乡村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贫困村庄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发生了基层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参与意识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改变。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应重视村庄内部自主治理、多主体合作治理,同时引导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长期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9.
赵姗姗 《河南农业》2022,(21):40-42
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层选举问题重重、乡村治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出现下行趋势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完善我国直选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起,四川、山西、广东、云南等省市的个别乡镇分别尝试着以乡镇长直选为重要内容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并开展了诸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大量学者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对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择其要者加以综述,以期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福建省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加大普法力度,提高村民民主与法制意识;(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因谋取眼前利益而参选的行为;(3)健全和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法律法规,保障村委会选举有法可依;(4)加大对选举的监督力度,使选举更加透明化;(5)实行公开演讲制度,避免村民投票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影响村民选举的主要因素是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经营机制;落后的经济对村民选举的态度;乡村组织的利益冲突;乡村传统文化、家族帮派“路径依赖”、“村两委”关系及乡村领导信用的影响。提出了推进村民选举的对策思考: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必要的公共事业投入;二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四是削减家族的消极影响;五是提高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村民道德与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3.
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就要在法治的轨道上逐步推进乡村法治现代化建设。而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夯实基层治理、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制度保障。因此,亟需厘清其制度需求,针对当前制度困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乡村法律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4.
清代末年的变法修律过程中,曾历经数年制定了数部乡村自治立法,主要包括《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开启了中国乡村自治立法的历史先河.这些法律规定了乡村自治的区域、居民及其选举资格、组织机构及其职权、选举、经费保障、监督与救济等内容,基本确立了乡村地方自治的主要制度.清末乡村地方自治立法虽难免其局限性,但在立法模式、立法规划、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朱国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78-4980
介绍了目前我国村民选举权利保障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乡镇政府行政权力过度管制、村两委成员的干预、乡村精英对弱势村民选举权的挤压、选举程序的形式化以及村民的政治冷漠等,降低了村委会选举的实际效果和价值.从完善立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村民政治参与意识、健全监督机制、建立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村委会选举中保障村民合法选举权利的途径,以提高选举的有效性和促进乡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6.
张钰馨  杨露 《乡村科技》2019,(10):17-18,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导向,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和粗放利用,使得农村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因此"盘活"这些潜在土地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可以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乡村,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合理发展。因此,乡村振兴中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找到宅基地有序流转、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等方面的突破口,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在乡村振兴中面临人才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的机制不完善和乡村政府对人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各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乡村引进人才的激励制度、扩宽引进人才的发展平台、增强政府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向农村回流,从而增强乡村人才的内生力,加强乡村建设的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郭全海 《安徽农业科学》2023,(18):227-229+235
乡村振兴明确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是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妥善解决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在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践行优势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新时期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为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乡村振兴战略高效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各级政府正积极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希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分析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历史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宅基地制度改革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乡村人口发展、乡村土地利用以及乡村产业发展3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要注重农民的实际利益诉求的实现,地方政府要建立落实农户利益保护机制,要谨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乡村转型的步伐,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和乡村转型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20.
石琰子  邓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98-2300,2305
分析了构建和谐乡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制度性障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即从法律教育、惠农政策、行政能力、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和谐乡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