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攀西蔗区的自然条件、蔗区现状、生态特点以及各主要生态蔗区对甘蔗品种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甘蔗品种的多样性去适应蔗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针对具体蔗区生态特点,进行甘蔗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对近年来攀西蔗区甘蔗品种的引进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正确地引进筛选优良甘蔗新品种提出了一些建议。对厂所合作进行优良甘蔗新品种的选育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攀西蔗区近年来甘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攀西蔗区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农事操作不当,是造成该区病虫害发生加重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攀西蔗区目前的种植模式及甘蔗生产管理水平,提出以预防为基础、以农业防治为重点,输以药剂防治的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为攀西蔗区病虫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处广西桂西北的河池、桂南的南宁蔗区的5个县29个点甘蔗出苗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南宁甘蔗种植232.856万亩,与去年比较同比减少8.614万亩,主栽品种为新台糖22号;河池地区甘蔗主栽品种为新台糖16号;从每亩苗数看,2013年南宁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每亩苗数均少于2012年.河池蔗区宿根蔗每亩苗数明显高于2012年,新植蔗苗数比2012年略少.在螟害枯心率方面,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的螟害枯心率均比2012年低,在黑穗病株率方面,南宁蔗区各调查点的黑穗病株率比2012年高.河池蔗区的感染率很低,新植蔗几乎没有发现黑穗病株,宿根蔗的平均病株率仅为0.79%.  相似文献   

4.
蔗叶粉碎还田对甘蔗螟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产上甘蔗收获期蔗叶处理方法的不同,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蔗叶焚烧和蔗叶粉碎还田对当年宿根蔗的甘蔗螟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甘蔗螟虫以二点螟为主;在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黄螟和二点螟混合发生为害,但条螟种群数量最大.与蔗叶焚烧处理相比,蔗叶粉碎还田处理中,螟害导致的螟害株率相当,分别为94.17%和91.39%,但枯心率和螟害节率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3.86%、12.29%和17.23%、13.57%,表明蔗叶粉碎还田有利于减轻甘蔗螟虫为害.  相似文献   

5.
博白糖厂蔗区主要分布在河廊地和山坡地。由于多年连作以及气候、土壤条件等适宜于二点褐鳃金龟(蛴螬)的发生,所以,二点褐鳃金龟为害甘蔗幼苗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受蛴螬为害枯死面积达到2000多亩,给甘蔗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在常用杀虫剂防治效果下降的情况下,1994年,博白糖厂应用丰保磷2号进行二点褐鳃金龟防治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1995年全蔗区示范推广25000多亩。现将丰保磷  相似文献   

6.
为遂溪县蔗区推广应用甘蔗新品种“福农83/36”提供依据,从1994年开始,以当家品种“粤糖63/237”为对照品种进行多年多点试验与表证,结果表明,“福农83/36”各个试验、表证点,新植或宿根的蔗茎产量及蔗糖份均高于对照品种。“福农83/36”是适合遂溪县蔗区种植的早熟、高产、高糖的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7.
甘蔗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优点,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但任何一个良种都有其优良性和局限性,如果盲目引进推广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本文针对象州蔗区在甘蔗良种引进和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本蔗区良种引进和推广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贵糖蔗区1998年甘蔗品种改良工作作了总结,根据贵糖蔗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区试种不同新品种,为1999年大力推广一批新品种打下了基础。同时培训了一大批甘蔗农务生产技术骨干,提出贵糖蔗区推广应用的新良种种性,为1999年推广新良种种植面积3340公顷以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的自然资源条件很适合甘蔗生产。但旱地蔗区的旱、瘦、浅是低产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通过对旱地甘蔗“三高”栽培技术的应用试验研究,把单项技术进行组合配套和改进提高,并通过大型的推广项目进行推广,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社会经济显著。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选用适合旱地蔗区的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二是把常规栽培改为地膜蔗技术;三是改进施肥方法,实行配方施肥;四是改进耕作方式,推广防旱保水技术;五是推广秋冬植蔗,延长甘蔗生长期;六是改宿根蔗这管为宿根蔗旱管;七是及时防治病虫鼠草害,确保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湛江蔗区甘蔗栽培制度的演变和现状。甘蔗植期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春、秋、冬、夏植蔗各具特点,建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冬植蔗。  相似文献   

11.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4年柳州、来宾蔗区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两个蔗区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等。调查结果表明:2014年柳州、来宾蔗区糖料蔗苗情比上年差,甘蔗种植迟,植株矮,苗数比上年少或相当。来宾蔗区的总体苗情和长势比柳州好。两个蔗区的螟害发生率较低,无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两个蔗区的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两个蔗区的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促进品种结构合理化,尤其是宿根性表现好的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推广优质高效糖料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县在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及州糖办、州甘科所的指导下,根据梁河蔗区自然气候特点,认真总结了近年来的甘蔗科技成果,在水田蔗区将提早植期、地膜覆盖、化学除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2021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蔗区的甘蔗生产形势、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1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总体苗情比去年好,有足够的苗数,甘蔗植株较高,螟虫为害也有所下降,但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机械化收获水平低,甘蔗生产成本高;甘蔗品种宿根性受到重视。建议坚持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加强病虫害防治、继续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采集海南蔗区8个县市24个乡镇的甘蔗黑穗病菌样品24份,通过甘蔗黑穗病菌鉴别寄主NCO376(免疫)、NCO310(抗小种2,感小种1)、F134(感小种2,抗小种1)、F173(高感)及主栽品种ROC22,确定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理小种.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后1a新植,2a宿根的发病情况表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为小种2,或优势小种为小种2.这对了解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及分布情况,以及对今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的防控及抗黑穗病甘蔗种质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来宾市兴宾区蔗区土壤养分普查结果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桂中地区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随着连作年限延长,蔗区土壤养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开展蔗区土壤养分普查,对指导蔗农科学施肥,促进甘蔗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限制寒冷蔗区春植甘蔗高产的诸多因子中,因缺苗断垄造成甘蔗基本苗不足是甘蔗减产的主要因素。蔗区的耕作习惯、施肥水平、品种结构、栽培模式等都通过影响甘蔗的产量构成(有效茎数和单茎重)而影响甘蔗高产。本文就多年来的甘蔗栽培过程中,对制约我区甘蔗高产的瓶颈因子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2016年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对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的9个主栽甘蔗品种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新植蔗发病率≤4.41%,宿根蔗发病率≤24.58%,宿根蔗感病较新植蔗严重。柳城05-136在柳州市柳江县发生最严重,其次为柳州市融安县的台优品种。综合各个品种新植和宿根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ROC16、桂糖40号、粤糖00-236和粤糖93-159表现为高抗,桂柳二号表现为抗,ROC22和桂糖21号表现为中抗,柳城05-136和台优表现为中感。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综合评价的抗性表现一致。不同甘蔗种植区域、不同品种及不同植期存在感抗黑穗病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张刚 《中国糖料》2016,(4):66-68,77
以甘蔗需水量分析为起点,以提高甘蔗产量为目的,以实际工程为例,通过计算年降雨量、年径流量、蔗区灌溉需水量,分析蔗区整体水量供需平衡;介绍蔗区灌溉沟渠、水窖、引水管道等水利设施的基本设计、选址、布局;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配方施肥对甘蔗生长发育,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用量对冬植蔗和春植蔗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含糖分的影响,提出了广西红壤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的施肥方案,另外还探讨了硼、铁微肥在甘蔗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