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采用灰色模糊聚类法对17个小麦品种(亲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当以产量性状为主或以抗逆性、早熟性为主聚类时,17个品种可分别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为评价小麦种质资源亲本的可利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复杂系统的排序和聚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更有效地选育小麦不育系的高恢复系,以8个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为测验种,对310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普通小麦品种及亲本材料对粘类小麦CMS系的育性恢保关系进行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粘类小麦CMS育性基因的地区分布。结果表明:(1)高恢复能力的品种在中国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的分布比例均超过50%,具有保持性的品种在加拿大分布最多,我国北方冬麦区次之,春麦区分布最少。(2)不同地区品种恢复度存在差异。(3)将48个普通品种聚为3类:第1类品种对粘类CMS的平均恢复度均低于20%,属全不育和高不育类型;第2类品种的平均恢复度在20%~55%范围内,基本属于半不育类型;第3类品种的平均恢复度均大于55%,属高可育和全可育类型。(4)对不育系进行聚类:90-110核背景下,K型和V型聚为一类,Ven型和B型聚为一类;224核型下V型和B型聚为一类,再和K型聚为一类,与Ven型距离最远;相同细胞质背景下,90-110和224两种核型分别在一定水平上被分为2个类别。  相似文献   

3.
张博  邱丽娟  常汝镇 《大豆科学》2003,22(3):166-171
以来自6个省市的10个育成品种及其配制杂交的22个F1代为材料,用18个大豆SSR引物对亲本进行检测,探索用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1代杂种优势的可能性,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个育成品种根据SSR数据可聚为两类,提高F1代的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选择类内的亲本配制组合要好于选择类间的亲本。大多数具有部分相同遗传背景F1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和杂种优势随着亲本组合的不同而改变,与遗传距离关系并不密切。F1总体和少数具有部分相同遗传背景的F1百粒重的超中亲、高亲优势与遗传距离存在2次曲线极显著相关,F1总体分枝数的超中亲优势与亲本间遗传距离存在2次曲线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对6个农艺性状和19个品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小麦地方品种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信息。结果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它品质性状方面,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性状方面,也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高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低千粒重类。且AS1675、AS1656、AS1594、AS1643和AS1590等5个材料同属于上述两类优质类型,它们可用于小麦的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5.
小麦系选品种与其亲本的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系选品种与其亲本间遗传物质的传递特点,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522个SSR标记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7个系选品种及其亲本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UPGMA聚类和品种间遗传距离分析结果与品种间亲缘关系有较好的一致性,7个系选品种与其亲本间不同位点的比例平均为25.3%,其中昌乐5号与亲本济南4号有118个(22.6%)不同位点,北京14与其衍生的6个姊妹系品种存在差异的位点数在79~179之间,分别占全基因组遗传信息的15.1%~34.3%.从基因组和染色体来看,系选品种与其亲本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红良5号在1A、7A、1B和4D染色体,冀麦2号在1D染色体,京双3号在7D染色体,分别与亲本北京14不同位点的比例等于或超过50.0%.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发现,7个系选品种分别与他们的亲本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相同.  相似文献   

6.
为给小麦育种和面粉的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黄淮五省区50份主推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研究,并按照Payne等的评分方法计算其Glu-1位点的品质得分。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HMW-GS变异较为丰富,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和17种HMW-GS组合类型,品质平均得分在5.5~7.5分之间。根据HMW-GS组成,可将其聚为3大类,第一大类包括7个品种,其Glu-1品质评分最高,为8~10分;第三大类有4个品种,该类品种品质评分很低,为5分;其它小麦品种被聚于第二大类,其品质评分变化幅度较大,为4~8分。  相似文献   

7.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表型特点及育种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17-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比较试验结果,对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抗病性及亲本来源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当前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的特点,以期为该区域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88个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为7080.0 kg/hm~2,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580.5万/hm~2,千粒重42.6 g,穗粒数31.6粒。与对照品种周麦18相比,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延长0.3 d,株高增加0.4 cm,有效穗数增加25.5万/hm~2,千粒重降低0.8 g,穗粒数减少0.8粒。(2)参试品种的品质表现为,蛋白质含量14.3%,湿面筋含量28.6%,吸水率60.0%,稳定时间6.1 min,容重804.7 g/L,形成时间4.6 min,延伸性148.4 mm,弱化度96.6 FU.,出粉率69.8%。单项指标达到中强筋、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较多,但综合指标仅5个品种达到强筋小麦标准,12个品种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其余161个均为中筋品种,没有弱筋品种。(3)在抗病性方面,呈现抗条锈病、叶锈病能力强,抗赤霉病、纹枯病能力差的特点。(4)当前的小麦育种仍以传统杂交为主,单交、复交选育品种占比94.7%。从地域分布看,河南育成品种最多。河南、安徽、陕西、江苏、山东和北京育成品种占比分别为59.0%、17.6%、8.0%、7.5%、4.8%、3.2%。从单位类型看,种子公司(99个,占比52.7%)比其他单位有更多品种参试。育种优势单位较为集中,育成品种数前20名的单位选育了91个新品种,占比48.7%。从亲本利用来看,68个品种利用了周麦(存麦)系列作亲本、21个品种利用了百农系列作亲本、16个品种利用了郑麦系列作亲本、13个品种利用了西农系列作亲本、11个品种利用了淮麦系列作亲本、10个品种利用了新麦系列作亲本、6个品种利用了山农系列作亲本、15个品种利用了其他系列品种作亲本。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耐老化春小麦品种,采用高温高湿(41℃,95%RH)人工老化法对33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进行种子老化处理,分析了老化对春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影响,以耐老化系数为基础,运用加权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对参试品种的种子耐老化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品种间种子耐老化能力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下降41.16和30.96个百分点,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50.29%和64.77%,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通过加权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33份材料划分为4种耐老化类型,其中新春6号、新春30号、新春40号、新春41号、新春43号、新春47号等6份品种种子耐老化能力突出,可以作为小麦耐老化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生态不育型(EMS)小麦的恢复性,以27个EMS小麦及60个来自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普通小麦为材料,研究了EMS小麦的可恢复性及若干小麦品种对其育性的恢复力,并对可恢复性和小麦品种对其育性的恢复力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EMS小麦按其可恢复性可分为“难恢型”(恢复源主要在南方冬麦区)和“易恢型”(南、北方冬麦区都有较多恢复源)两类。“难恢型”恢复源较窄,如农大95-1s、农大3338-13s;“易恢型”恢复源较宽,如943ls。按对EMS小麦的恢复力,参试小麦品种可分为“广恢型”、“亚广恢型”、“窄恢型”三类。“广恢型”品种对多数EMS小麦具有恢复力,是EMS小麦的共同恢复源(如21688);“亚广恢型”品种对部分EMS小麦具有恢复力,其可恢复的EMS范围较“广恢型”品种窄,而较“窄恢型”品种广(如天引4号);“窄恢型”品种仅对少数EMS小麦具有恢复能力,其可恢复的EMS小麦的范围最小(如运83-2、19643)。  相似文献   

11.
18个黄淮海地区推广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小麦育种中种质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信息参考,利用78对核心SSR引物对参试的18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基因组扫描,并通过ntsys 2.11软件对其4个农艺性状、5个品质指标和SSR标记进行了聚类分析。78对引物在18个品种中扩增出268条多态性带,每个引物2~9条,平均3.44条。18个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第Ⅰ类包括13个品种,第Ⅱ类包括5个品种。第II类的农艺和品质指标都比第Ⅰ类高,其中面团稳定时间与第Ⅱ类差异明显,平均为13.2min。聚类结果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吻合。18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5~0.86,平均为0.67。参试小麦品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但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12.
矮秆大穗多粒小麦亲本百泉3380和郑州86115与6个小麦品种(系)组成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表明,百泉3380和郑州86115的矮秆性和多粒性的一般配合力高,宜作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杂交育种中的矮杆大穗多粒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13.
晋南麦区小麦品种的血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南部麦区近15年推广品种血缘组成的分析,可将其归为碧蚂麦系、西农6028系,胜利-1817系、蚰包系、丰产号系、早洋麦系、阿勃系、欧柔系、早熟1号系、ST系、1B/1R系等11个亲本系统。明确了本区每个品种的亲本系统,分析了本区品种及其亲本系统的特征,指出推广产品种遗传基础的狭窄性。由此对小麦育种亲本选配和生产上用种的科学搭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以190份分布于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西南冬麦区3大麦区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80对SSR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进行品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本文共检测出352个等位类型,每个标记平均4.4个;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021 2~0.853 2,平均为0.533 4。结果表明:3大麦区品种间遗传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与西南冬麦区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而黄淮冬麦区西部丘陵川地副区与胶东丘陵副区存在较大差异。各麦区间及副区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品种交叉现象,其中黄淮冬麦区华北平原副区与淮北平原副区间的种质资源交换较为频繁。遗传聚类结果与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一致,与品种系谱来源及地域分布也较为吻合,即同一麦区或者具有共同系谱来源的小麦品种可较好地聚为一类。本文研究结果为小麦亲本选配提供了有用的遗传信息和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目前中国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利用74对SSR引物对103份小麦主要亲本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98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位点数在2~14之间,平均为4.03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20~0.899,平均为0.429.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369~0.948,平均值为0.636.74对SSR标记能将103份小麦品种(系)分为五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系谱来源及地域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6.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33对SSR引物对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区试42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3对引物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数2~6个,平均3.88个;每个SSR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09~0.77,平均为0.53。(2)小麦新品种3个基因组的平均遗传丰富度不同,由高到低排序为A>B>D,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A>D。(3)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15~0.88,平均为0.5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品种被聚为2大类,4个亚类,其中大部分品种聚集于前两个亚类。本研究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区试品种(系)中少数品种具有较大遗传差异,可为亲本利用提供参考,但参试品种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分类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程氏指数法分析和划分13个亲本和48个亚种间组合(F1)的籼粳属性表明: 原认为是爪哇型的CPSLO17应归属偏粳型;亚种间F1可以划分为4类.即粳、偏粳、籼和偏籼,但主要以偏粳和偏籼为主,完全为粳型或籼型的极少;亲本细胞质对F1分类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育种实践中,欲选育籼型杂交稻组合时,以籼稻为母本容易成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小麦育种过程的灰色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小麦定量化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小麦育种过程的灰色理论,提出了包括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灰色关系分析,小麦亲本灰色分类,小麦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小麦单株灰色选择,小麦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小麦品种灰色布局、小麦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等理论,简要地介绍了这些理论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种理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利用外引的春小麦种质资源,明确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所收集该省育成的小麦品种(48份)以及从外省引进的部分种质资源(90份)为材料,通过比较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其16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20.61%)和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2.44)均高于黑龙江省小麦育成品种的平均值(17.91%和1.95)。用离差平方和法将138份材料聚为3个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材料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较优,其株高在70 cm左右,不孕小穗数少,小穗密度大,多粒性好,穗粒数多,千粒重、穗粒重和单株粒重适中,是春小麦育种较为理想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耐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耐蚜能力,1998~1999年以11个有代表性的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蚜虫自然严重发生状态下,以小麦千粒重损失率为测定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的耐蚜性及品种遗传背景对耐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蚜虫危害条件下,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千粒重损失率平均达24.76%,最低值为15.99%,最高值为34.90%,但没有发现高抗蚜虫的品种;小麦品种间耐蚜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百农64、偃展1号的耐蚜性最强,温麦6号的耐蚜性最弱。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品种耐蚜性主要受自身遗传背景的影响,亲本耐蚜性强的品种耐蚜性一般较强,亲本耐蚜性弱的品种耐蚜性一般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