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 ,研究表明 :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 ,径流增大 ,侵蚀量越大 ,侵蚀模数增大 ;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坡长增大 ,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 ;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 15m .  相似文献   

2.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残塬区坡面土壤水分规律研究,阐明塬坡坡面的土壤水分特征。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坡面土壤含水率有较大影响;坡度与坡向对坡面土壤含水率亦有较大影响。相同下垫面条件下,小坡度阴坡土壤含水率要远大于大坡度阳坡土壤含水率;整地、坡度、坡向三者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坡向影响最大,其次为坡度、整地。  相似文献   

3.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坡面径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该文以坡面径流泥沙观测场为基本观测手段,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地类的坡面进行了为期3年的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在黄土地区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关系不明显,径流的发生决定于雨强和土壤性质;现有的人工林和天然灌木林具有良好的拦蓄径流、固持土壤的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4.
黄土残塬沟壑区混农林系统土壤养分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1~1992年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塬面的道路防护型和农桐间作型混农林系统土壤养分的试验资料,结果表明,虽然混农林系统土壤养分垂直分布规律与一般农田一样,但变化梯度大。而林木的存在对农田土壤养分的水平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此项研究根据环境因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用“数量化理论Ⅰ”分析了土壤水分与其它环境因子之间,以及刺槐人工林地的优势木平均树高与林地某些因子(地形、黄土母质类型和造林前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土壤水分因子是影响当地刺槐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受当地地形因素的影响。提出了该地区土壤水分等级表,和刺槐人工林标准林龄优势木平均树高的预测方程式。并编制了适合该地区的立地条件类型表,绘制了1355.0公顷面积范围内的立地图。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抗蚀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性的研究,发现林草地土壤抗蚀性能明显高于农田,表层土壤的抗蚀性能一般比下层土壤要强。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大于0.2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渗透系数是决定土壤抗蚀性大小的主导因素。通过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可用于预报和确定土壤抗蚀性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土壤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在不同林龄和密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分结构精准提升提供功能导向的调控依据.[方法]在野外采用双环法测定不同林龄(15、25和35年)以及不同密度(800、1200、1600、1800和2200株/hm2)刺槐林的土壤入渗过程,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营方式对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果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夏在陕西省永寿县调查了果-蔬(Malus-Brassica)、果-草(Malus-Trifolium)、果-荒(Malus-Wild)和果-粮(Malus-Zea)等4种经营方式下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结合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冗余度分析(RDA)等方法,研究4种不同经营方式下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调查区土壤动物为23 811只/m~2,隶属4门11纲23目42科,其中优势类群有等节虫兆科、小杆科、厉螨科和美绥螨科,常见类群有10类,占采集总量的91.26%。较其他3种经营方式而言,果-草经营方式显著增加了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P0.05)。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随着土层的加深其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下降(P0.05)。果-草经营方式下各土层土壤动物多样性最丰富,且分布最均匀。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速效磷(AP)、速效钾(AK)、酸碱度(pH)、含水率(WC)是影响残塬沟壑区土壤动物分布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结论】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分布特征与果园经营方式有关,果-草经营方式为土壤动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维持其群落结构的稳定,对果园表层(0~10 cm)土壤动物群落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沙棘生物量及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沙棘次生林71块样方以及对123株沙棘单株生物量的调查表明,沙棘在黄土残塬沟壑区各种立地条件下均有天然分布并形成盖度在50%以上的单种群丛.3~12年生沙棘分布密度为1~10万株/ha,生物量为5~25t/ha.沙棘单株地径(D)与其地上部分生物量(W)密切相关,相关方程为W=74.91D~(1·97).作为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沙棘生物量愈大。对于土壤改良的效果愈好.在一次63.9mm的暴雨条件下,沙棘林地地表径流量仅为同等地形条件下农地的1/5,为草地的1/6.  相似文献   

10.
在生物量、生产力和水量平衡及养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总贮量为N10.940t/hm2,P3.755t/hm2,K154.611t/hm2,Ca169.092t/hm2,Mg18.435t/hm2,S1.487t/hm2;生态系统内养分生物循环遵循Ca>N>K>Mg>P>S的顺序;刺槐生产1t干物质需要从土壤吸收N11.67kg,P0.72kg,K3.66kg,Ca15.08kg,Mg2.25kg,S0.34kg;经过循环利用,生态系统年净积累量N1.8073kg/hm2,P0.2106kg/hm2,K1.3756kg/hm2,Ca2.7881kg/hm2,Mg0.440kg/hm2,S0.0621kg/hm2,根层土壤却年净亏损N89.696kg/hm2,P5.492kg/hm2,K34.479kg/hm2,Ca88.991kg/hm2,Mg15.270kg/hm2,S2.511kg/hm2。此外,所建立的该生态系统的养分动态模拟模型,可用于对各分室养分贮量动态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该文采用野外试验方法,以单位水量在单位面积上冲刷的土壤量为指标,对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抗冲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地类土壤抗冲性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抗冲性最好,其次是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虎榛子林地>沙棘林地>荒草地>玉米茬地>土质马路>新开垦地;坡度对土壤冲刷量的影响十分明显;随冲刷过程的进行,土壤冲刷量不断减少,减少至一定值则不再减少,此时的值称为基值.同时对糙率、冲刷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流域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不能仅从单因子入手,而应该从景观水平上综合考虑,从中找出主要的生态影响因子,寻求减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方法。该文以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遥感解译的3期土地利用图、实地观测的水文泥沙数据为数据源,利用ARC/VIEW的景观格局分析模块,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流失过程受自然、人为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多样性大,均匀度高,破碎度低,稳定性高的景观格局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肥力降低的原因,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不同颗粒级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旱地土壤粘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最高,粉粒次之,沙粒最低,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50μm的粘粒和粉粒中,分别占土壤总量的97.07%和85.25%;随农地土壤产沙量的增加,各颗粒级中的有机碳、氮含量呈减小趋势,土壤粘粒中的有机C/N逐渐增加,砂粒中的有机C/N逐渐减小;产沙量与土壤粘粒、粉粒和砂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黄土高原细小土壤颗粒的大量流失,是导致该区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不同处理人工油松林地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客观评价人工油松林不同层次水土保持功能,利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人工油松林地的水土流失量。结果表明,与原状油松林相比,林地去掉枯枝落叶层、采伐上层林木保存草灌和枯枝落叶层、采伐林木开垦为农地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增加了3.6,2.7和5.5倍;土壤侵蚀量分别增加了15.4,8.4和949.9倍。降水特征值与径流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分析陕西省王东沟流域梁坡地上农地、果园、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差异,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比农地低2.2%,人工林地、草地和苜蓿地分别比农地高25.3%,17.1%和11.6%;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不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图1表3参16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降雨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调查和模拟降雨试验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降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主要是由少数几次大雨或暴雨所引起,大多数的降雨一般不产生地表径流;能够引起水土流失的土壤侵蚀暴雨标准随雨强和历时而异;EI30是较适用的降雨侵蚀力指标,各种降雨特征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工林、桃树林、荆条灌丛和苜蓿草地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特征。【结果】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均较农地得到改善;微生物量碳、氮、磷基本较农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54.78%~35.72%,112.67%~6.8%和115.03~5.3%;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比农地增强,增幅分别为95.84%~18.94%,119.51%~20.36%,229%~20%和250%~73%。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及氮、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多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但均较农地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其中尤以刺槐林的生态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与其水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92,自引:1,他引:92  
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为代表,就主要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影响现状及其原因,分别立地条件类型,进行了广泛调查与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各种人工植被均有导致深层土壤干化的可能.干化层的出现,是人为高密度粗放经营,造成了水分长期亏损的累积结果.它的存在已对林木的生长及林分的稳定构成了威胁.经对残塬沟壑区人工林地水分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观测,以及对该区土壤、气候特点的分析,认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该区森林植被难以发挥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土壤抗蚀性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五省(区)七县(市)柠条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及母质的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粒含量等20多种土壤抗蚀性指标测定比较和多元统计数学分析得出在该区柠条林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草地次之,农地和黄土母质最弱;同一剖面,表层土壤抗蚀性明显强于下层,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在林地中,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抗蚀性增强;侵蚀性黑垆土、栗钙土和灰钙土的抗蚀性强于黄绵土和灰褐土,在黄土丘陵区从东向西,土壤抗蚀性有增强大趋势;水稳性团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实际相符,其它指标则表现无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