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农业》2004,(6):15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二、三倍体幼鱼的生长差异,定期测定了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两者体长、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养殖,黄颡鱼二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89±1.01)g,体长(7.35±0.50)cm)增长至体重(9.89±3.94)g、体长(9.71±1.42)cm,消耗饲料132.7g,饵料系数1.11;黄颡鱼三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63±0.83)g,体长(7.21±0.38)cm)增长至体重(9.61±3.20)g、体长(9.80±1.23)cm,消耗饲料135.79g,饵料系数1.18。三倍体黄颡鱼比二倍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稍高,体长增长率及体长特定生长率偏高,饵料系数略高,但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受精卵孵化及仔鱼发育阶段鱼体磷脂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d内的磷脂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孵化期间受精卵磷脂含量在受精后16h略有增加;仔鱼孵化后,鱼体磷脂含量急剧下降,从0日龄的1.32%降低到7日龄的0.14%.说明磷脂是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代谢的重要能源,是仔鱼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仔鱼对磷脂的需求量很大.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定10 ℃、16 ℃、22 ℃和28 ℃ 4个温度梯度,研究了温度变化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都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两者在10 ℃时数量最高;②红细胞的长径以及长径/短径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10 ℃时数值最大,而短径则不受温度的显著影响;各种白细胞除长径(淋巴细胞除外)与短径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淋巴细胞的长径/短径显著下降,单核细胞的长径/短径显著上升;③随着温度的升高,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精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选用初始体质量平均16.7 g、体长平均10.8 cm的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初始密度为125 000尾/hm~2(D1)、100 000尾/hm~2(D2)和75 000尾/hm~2(D3)的3种养殖密度,在精养池塘中进行142 d的养殖和水质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各密度组均属绿藻型池塘,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丰度增幅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上显示出了较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均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呈递增趋势,但均未达到重污染水平,表明放养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饵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成活率变化不大,均在90%以上。其中特定生长率在D1、D2和D3各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肥满度和饵料系数在D1和D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黄颡鱼生长指标分析,该试验条件下的最适放养密度为D2(100 000尾/hm~2)。  相似文献   

6.
<正>黄颡鱼为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江河、湖泊、池塘中。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一定的滋补和药用价值。由于环境污染和酷捕,造成野生资源枯竭,而市场对黄颡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其它水产品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唯黄颡鱼价格稳中有升。我站于2000-2001年度,在肥西县丙子水产养殖场进行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池塘主养技术的推广应用。2001年 6月 26 日至 12月 20 日选择面积为5亩的池塘,经过6个月精心饲养,获商品鱼 1288千克,亩产257.6千克,其中黄颡鱼1032千克,亩产 206.4千克,规格为100-150克,成活率86%,饵料系数20,亩均获纯利1191.4 元。现将有关池塘主养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养殖方式 采用池塘主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有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于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混养黄颡鱼具有: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可以提高池塘净产量;二是黄颡鱼可以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  相似文献   

8.
依据黄颡鱼性腺发育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对武汉市周边湖泊天然水体黄颡鱼繁殖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表明黄颡鱼具有较长繁殖期,可以多次进行人工催产繁育。结合生产实际,分前、后不同时期对从武汉周边采集的黄颡鱼亲本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规模化催产,并进行了效果比较。催产批量进行的时间段分别设在4月底至6月初和8月中旬至9月初。结果表明,后期相对产卵量少(P0.01),所需催产剂量较低,只需一次注射,效应时间较短,并且催产率、受精率都明显低于前期(P0.01)。后期人工繁殖的鱼苗经过培育,可作为来年成鱼养殖所需的大规格苗种,同样具有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饲用叶黄素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的沉积和消除规律,使用基础饵料和加黄料(基础饵料中添加37.5 mg/kg叶黄素),设计了4种投喂策略(A:加黄料14 d+基础饵料42 d、B:加黄料28 d+基础饵料28 d、C:加黄料42 d+基础饵料14 d、D:加黄料56 d)饲喂黄颡鱼,分别于第14、28、42、56天时取样检测组织中的总叶黄素水平.结果表明:投喂策略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加黄料投喂时间的延长,皮肤中总叶黄素水平也随之增加,A、B、C、D组皮肤中总叶黄素水平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第28、42、56和56天,分别达到1.63、1.89、2.09和2.58 mg/kg体质量,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肝脏和肌肉中的叶黄素水平则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增长较缓,只有使用加黄料42 d以上才显著增加.一旦停止投喂加黄料而只喂基础饵料,皮肤、肌肉和肝脏的叶黄素水平则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皮肤中的叶黄素量在停喂后14 d内继续升高或保持不变,28 d时下降到停喂前的水平,随后进一步下降;肝脏和肌肉中的叶黄素水平则在停喂14 d后下降至停喂前的水平.由此表明,饲用叶黄素可在皮肤中快速沉积,而消除则呈现滞后效应;反之,叶黄素在肝脏和肌肉中的沉积速度较慢,消除速度较快.研究结果提示阶段性(14~28 d内)撤掉叶黄素,不会影响黄颡鱼皮肤中的总叶黄素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利用3口池塘,面积分别为1 667、2 600、2 000 m2,主养黄颡鱼,放养的鱼种规格为17.5 g/尾,平均密度为12.72万尾/hm2,投喂黄颡鱼浮性专用饲料,采用微孔增氧和泼洒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措施,试验自3月开始至11月干塘出鱼,结果表明:6#、7#和8#池塘产量分别为17 958.6、18 098.8、18 369.0 kg/hm2,商品规格均超过150 g/尾,养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养殖总产量为11 373.2 kg,产值272 956.8元,扣除总成本194 069元,利润为78 887.8元,平均盈利125 878.1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湖北省部分地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疾病发生原因,实地调查了生产情况,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鉴定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对硫酸新霉素和氟甲喹较为敏感,对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均具有较大程度的耐药性。类志贺邻单胞菌仅对氟甲喹中度敏感,对其他7种国标渔药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综合气温、水质、喂养情况等因素分析了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原因,认为此次暴发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与气温的剧烈波动、过量投喂、水质恶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在黄颡鱼性腺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13个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雄性相关基因中,piwi-1和amhr2在XY雄鱼和YY超雄鱼中表达量明显高于XX雌鱼,amh在XY雄鱼中表达量高于XX雌鱼和YY超雄鱼。雌性相关基因中,cyp19a和foxl2在XY雄鱼和YY超雄鱼中几乎不表达,但在XX雌鱼中有一定表达。amh和amhr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amh和amhr2在性腺中均有高表达量。XY雄鱼腹腔注射EE2后,amh和amhr2呈现先上升随后下调的趋势。XX雌鱼腹腔注射MT后,48 h和72 h时amh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水平,120 h恢复正常;amhr2在MT处理48 h后表达显著下调,72 h和120 h时约为正常水平的3/5。  相似文献   

13.
江辉 《湖南农业》2007,(1):20-20
黄颡鱼俗称黄姑鱼、嘎鱼、黄腊丁。它的特点是无鳞,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故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一、黄颡鱼的生物学特征 1.生活习性黄颡鱼白天在水较深的底层栖息,喜水流缓慢、乱石和砾石多的环境,夜间经常到浅水区觅食和活动。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的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承旭 《新农村》2006,(8):20-20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1.混养优点混养黄颡鱼的优点:一是可摄食池中低值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可提高池塘鱼净产量;二是黄颡鱼可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减少鱼病发生;三是在不影响鱼池  相似文献   

15.
李冬 《农家顾问》2007,(2):45-46
黄颡鱼,俗称黄牙头,因过度捕捞,其资源量锐减,以致价格居高不下。近年来一些养殖户进行了人工饲养,或收购野生苗种套养于池塘、水库,或在成鱼塘混养自繁苗,取得了一定的效益。黄颡鱼池塘精养高产的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216d的池塘高效健康主养黄颡鱼试验,结果表明:池塘主养黄颡鱼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放养和安全健康生产,可提高产量和效益。放养规格为18.5g/尾的黄颡鱼种9万~15万尾/hm2,搭养规格为80g/尾鲢鱼种3000尾/hm2、100g/尾鳙鱼种900尾/hm2、6g/尾泥鳅鱼种4500尾/hm2,试验获得较好的效益。通过主养鱼不同放养密度以及搭养鱼类相同的比例,均达到总体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3口池塘开展了主养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搭配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高效健康养殖试验,池塘面积均为0.6hm2,分别放养平均规格为1.0g/尾的黄颡鱼夏花15.0、22.5、30.0万尾/hm2,同时搭配放养规格为0.5kg/尾的白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鱼种6000尾/hm2,规格为0.25~0.50kg/尾的中华鳖2250只/hm2。采用一次放足、分批上市方式,经过319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3口试验塘黄颡鱼产量分别为9000、12800、14700kg,盈利分别为72300、92900、9630元,利润率分别为35.81%、36.11%、33.00%。  相似文献   

19.
20.
《云南农业》2004,(12):18-18
黄颡鱼又名盎斯鱼、江颡鱼 ,为淡水性鱼类 ,其适应性较强 ,可在各类水域中养殖。该鱼分布广、产量大、肉质细嫩、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尤其是大规格的鲜活鱼更是供不应求。一、生物学特性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中 ,生存温度范围广 ,一般为0~39℃ ,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 ,水体最适宜pH值为7.0~8.5,适宜溶氧量为3.0mg/L以上。在自然条件下 ,刚孵化出膜3~5天的鱼仔吸收自身的卵黄作为营养。苗种阶段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水蚯蚓及其他水生虫为饵 ,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小鱼虾及软体动物 ,也可投喂配合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