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恒温笼养条件下,利用红外摄像机录像并统计行为规律,进行了秋冬季光周期变化对小飞鼠(Pteromys volans)活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飞鼠巢外活动节律表现出了季节差异,受光周期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该物种对野外环境适应的内源性节律特征。小飞鼠秋冬季巢外总活动、取食活动和其他活动均出现3个活动高峰;受光周期的影响,小飞鼠冬季的活动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均有约1 h的推迟。其中,巢外总活动和取食活动冬季明显低于秋季,而巢外总活动的频次冬季明显高于秋季。小飞鼠在寒冷季节(冬季)仍然保持着减少单次活动时间和增加活动频次的野外内源性特征,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阐明板齿鼠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养鼠池内研究了夏季高温条件下板齿鼠的 行为节律。【方法】一池一鼠,利用红外摄像监控系统自动记录板齿鼠在池内的各种行为活动。【结果】在炎 热的夏季,板齿鼠在傍晚 18:00 左右开始出巢活动和觅食,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 4:00,巢外活动的高峰期出 现在 19:00~3:00。在巢室内,板齿鼠有休息、睡眠、自身修饰、探视和挖掘行为,其中 82.82% 的时间处于 休息和睡眠状态,占全天时间的 54.24%;在巢外,有探视、跑动、取食、饮水、自身修饰和挖掘等多种行为活动, 其中以探视和跑动行为为主,分别占巢外活动总时间的 38.58% 和 34.75%,而取食及饮水行为的节律基本一致, 取食活动的总时间显著高于饮水时间,自身修饰行为和挖掘活动在全天的分布较均匀,53.54% 的修饰活动发 生在巢外。【结论】板齿鼠白天多在巢室内休息,活动和取食多在夜间进行,属于昼伏夜出类型,巢内外的各 种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圈养条件下狗獾的夜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奉贤区申亚生态园围栏内4只狗獾(1雄3雌)的行为和夜间活动节律采用红外夜间监视仪(IKENO/OK-203ND)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狗獾夜间具有较高的活动频率,其中21∶30~23∶00和1∶30~3∶00为狗獾活动的高峰期,整个活动频率曲线呈"M"型;各行为时间分配方面,整个夜间狗獾取食和挖洞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而警戒、移动等行为在夜间发生的较为随机,只是在活动高峰期出现较小波动;雄性个体整个夜间的主要活动为取食和其他,而雌性个体的主要活动为取食和挖洞,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推测为性别因素导致上述差异;晴天狗獾在取食、移动、挖洞和其他行为上的时间分配都高于雨天,但仅取食(P=0.028)和移动(P=0.040)行为的差异显著,天气因素对狗獾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河南奶山羊(青年羊、怀孕羊和哺乳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奶山羊在特定饲养管理条件下昼夜的行为时间为运动占22.35%;卧息占29.13%;采食占21.44%;反刍占25.59%;其他行为时间占1.49%(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2)不同生理期河南奶山羊取食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极显著(P0.01);卧息时间分配差异显著(0.01P0.05);而运动、反刍及其他行为则差异不显著(P0.05)。(3)奶山羊白昼运动多发生在8:00-11:00和16:00-19:00,放牧时间约6 h;采食有两个高峰期(8:30-10:30和16:00-18:00);反刍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13:00-15:30和23:30-2:00);卧息则多发生在夜间,伴随着反刍。其他行为随机发生,排便多在采食过程中发生。河南奶山羊行为和节律的发生与放牧条件和饲养管理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半散放条件下引入狗獾(Meles meles)的四季活动规律和取食行为。[方法]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上海市郊区采用红外夜间监视仪对从山东引入的狗獾进行了活动规律和取食行为的研究。[结果]新出生的幼獾春、夏季受到母獾照料,出洞时间较成体平均晚35 min,夜间活动持续时间较成体平均短40 min;与自然环境下上海本地狗獾相比,引入狗獾四季夜间活动持续时间均较长,平均长约2.50 h,且最长活动时间发生在夏季,为9.85 h;不同季节引入狗獾对于人工补饲的取食情况差异明显,其中秋季平均每天取食时间最长,为2.93 h,占夜间活动持续时间的比重也最大,为34.8%;春、夏季取食时间较分散,秋、冬季则较集中,分别集中在16:00~20:00和0:00~4:00时间段,分别占整个取食时间的61.0%和62.0%。[结论]为上海地区狗獾种群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强朱鹮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只朱鹮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鹮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约占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 朱鹮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00~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在10: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鹮的活动节律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鹮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7.
2012年10月-2013年3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鄱阳湖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分布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显示,各调查点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均不稳定,可能与食物丰富度、水位等相关。各次调查中以第2次调查观测到的小天鹅数量最多,合计10756 只;调查区域中以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调查到的小天鹅数量最多。5次调查中鄱阳县的小天鹅数量均占每次调查总数的56%以上,平均2239.80 只。小天鹅在各保护区不同湖泊的数量分布存在时间差异,但分布仅局限在几个湖泊中。调查显示,小天鹅的幼体比例为29.04%(n=1150)。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小天鹅越冬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用于静止(43.12%)和取食(27.44%)行为的时间较多,用于运动(16.82%)和梳理(11.48%)行为的时间较少,用于社会行为(1.14%)的时间最少。在小天鹅的日间行为节律中,静止行为高峰出现在07:00-08:00和17:00-18:00时段,取食行为高峰出现在16:00-17:00。下午取食强度的增加与冬季夜间长和气温低有关,鸟类必须获得足够的能量以维持其夜间的能量消耗。对小天鹅成幼体行为分配进行检验,发现除社会行为差异显著(Z=-2.310,P=0.021)外,其余行为差异均不显著。但成幼体的行为节律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静止和取食行为上。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强朱 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 ,在陕 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 只朱 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 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 约占 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 朱 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 00~ 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 在10: 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 的 活动节律 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 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 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在贵阳黔灵公园动物园,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其笼养状态下的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对引起群体活动时间分配的内在和环境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黑叶猴的日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一天中有9:00~10:30和15:30~16:30两个明显的行为活动高峰期。2.黑叶猴在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占62.3%,取食占15.1%,移动占8.9%,梳理占6.1%,戏耍占2.6%,威胁占0.5%,其它行为约占4.5%,但在活动时间分配上个体间(P<0.01),成体-青年体间(P<0.05)存在明显差。3.统计分析表明黑叶猴的群体、成体、青年体、雄性、雌性以及大部分个体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左侧优势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雌雄配对隔离饲养的方法,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取食、交尾、移动、静息4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期不同。取食行为发生在21:30(49%)、交尾行为在12:00(34%)、移动行为在10:30(36.5%)、静息行为在8:00—9:00(36%~41%)。2活动行为在发生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和静息行为黑夜高于白天,交尾、移动行为白天高于黑夜。凌晨、上午、中午、下午、黄昏、晚上6个时间段,交尾、移动和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取食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性别对各行为日节律有一定影响,雌雄虫发生各行为的高峰期存在差异。白天和黑夜,雌雄虫各行为事件的发生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时间段,雌雄虫中午的取食行为、上午和中午的移动行为呈显著性差异、凌晨移动行为呈极显著性差异,其它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综上可见,光肩星天牛成虫活动行为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别对其活动行为节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是越冬小天鹅的重要栖息地,为深入了解越冬小天鹅的行为节律,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洞庭湖越冬小天鹅种群成体与幼体行为节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小天鹅的成体与幼体行为节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小天鹅种群中成体较幼体承担更多的警戒任务。取食是洞庭湖小天鹅最主要的行为,所用时间占所有行为用时的45.47%,小天鹅从9:00开始进入取食高峰,取食比例最高达79.48%,17:00是其取食的另一个高峰;飞翔行为的高峰出现在早晨,其他时间段所占比例均极低;在日行为节律中,警戒、休憩、游弋、理羽4种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10%左右波动,而站立、抖翅则在极低水平波动。研究期间未观察到打斗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方法]2014年4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贺兰山野生耗牛的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牦牛行为谱。[结果]贺兰山野化耗牛的各种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行为占时间比例分别为:取食34.18%、卧息18.58%、移动18.38%、站立17.77%、反刍5.95%和其他5.14%。取食的高峰期在每天9:00~11:00和15:00~17:00,卧息的高峰期为11:00~13:00和14:00~15:00,反刍的高峰期出现在13:00~15:00,与卧息的高峰期部分重叠,移动与取食的高峰期是相并行的,站立行为在1 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高峰期不明显,但在牦牛卧息高峰期时所占比例最低,而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在全天的峰值都很低。通过对贺兰山不同年龄阶段牦牛春季昼间的各行为分析发现其差异不显著。[结论]牦牛可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这是动物长期进化以适应自然环境改变的综合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为开展梨小食心虫化学生态学研究及其综合治理奠定基础。【方法】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4±0.5)℃、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为15h光期和9h暗期)条件下,系统观测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节律。【结果】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主要发生在光期05:00-10:00这个时段,此时成虫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90%以上,其中以05:00-06:00羽化率最高,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第3天,呈"一"字形交配,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1~35min,平均为22.07min,成虫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17:00-21:00,交配率超过90%;梨小食心虫雌成虫的产卵节律与其交配节律颇具相似性,其产卵活动也主要发生在17:00-21:00,该时段所产卵量达到总产卵量的87.43%,显著高于其他时段。【结论】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具明显的生物节律,其中羽化行为主要发生在上午05:00-10:00,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傍晚17:00-21:00。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江西婺源采用瞬时扫描法探讨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著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原因有:(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分别为雌:取食(F(10,165)=5.19,P<0.05)、休息(F(10,165)= 2.56,P<0.05)和雄:取食(F(10,165)= 7.55,P<0.05)、休息(F(10,165)= 3.48,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著(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 16,P<0.05)行为显著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 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 5.93,P<0.05)和休息( F(10,86)= 3.42,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梨小食心虫性诱芯监测成虫交配时辰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3,(4):366-368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成虫在性诱剂诱芯引诱下的成虫交配时辰节律,每个诱捕器设1,3,5,7,9,11枚性诱芯6个处理,在桃园对第2代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交配的时间开始于17:00后,且活动高峰期为19:00—20:00,20:00以后活动行为明显下降;3~11枚性诱芯监测都能反映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交配时辰节律,而1枚性诱芯诱捕量与其他性诱芯诱捕量相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金佛山黑叶猴冬季的日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宗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93-2395
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通过瞬时扫描行为取样,对野生黑叶猴的日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9个环节组成。休息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峰期即11:00~14:00;觅食行为有8:00~10:00和16:00~17:30 2个主要高峰期,以及14:00~15:00的小高峰期;移动的高峰通常发生在觅食高峰之前;晒太阳行为的高峰期为13:00~14:00。在黑叶猴1天的时间分配中,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最大,达到(54.79±13.15)%;觅食占(22.56±8.74)%;移动占(15.37±6.29)%;晒太阳行为占(4.90±1.52)%。  相似文献   

17.
金佛山黑叶猴春季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5月,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通过瞬时扫描行为取样,对野生黑叶猴的个体行为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黑叶猴的行为可划分为觅食、休息、移动、饮水、晒太阳、舔食石壁、社会行为、出洞和入洞9大类.在黑叶猴日活动节律中,休息存在1个明显的高峰期(10:30—14:00);觅食有2个高峰期,分别是7:30—9:30和17:00—18:30;移动也有明显的高峰期,分别是6:30—8:00、14:00—15:30和18:00—19:30;其他行为(包括理毛、玩耍和拥坐等社会活动,以及饮水、舔食石壁等稀有行为)只有1个明显的高峰期(12:00—14:00).在黑叶猴1d(从出洞到入洞)的时间分配中,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最大,达到(57.94±12.07)%;其次是觅食所占的时间比例较大,为(21.56±8.13)%;移动占(13.12±5.12)%;其他行为占(7.38±3.11)%.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探讨了两种温度(15℃、20℃)条件下泥鳅幼鱼(4~12 g)的昼夜摄食节律特征。结果表明:在两种温度条件下,泥鳅具有昼夜连续摄食特性,属于晨昏摄食类型,在一天之中有1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期,集中在17:00~19:00;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性关系;在20℃条件下泥鳅的日摄食量显著大于15℃条件下的(P0.05)。建议泥鳅的科学投喂策略为:在20℃生长环境下,投饲频率一天3次,以体质量的5%进行饵料投喂,最佳投饵时间在8:00~9:00、12:00~13: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探讨了两种温度(15℃、20℃)条件下泥鳅幼鱼(4~12 g)的昼夜摄食节律特征。结果表明:在两种温度条件下,泥鳅具有昼夜连续摄食特性,属于晨昏摄食类型,在一天之中有1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期,集中在17:00~19:00;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性关系;在20℃条件下泥鳅的日摄食量显著大于15℃条件下的(P<0.05)。建议泥鳅的科学投喂策略为:在20℃生长环境下,投饲频率一天3次,以体质量的5%进行饵料投喂,最佳投饵时间在8:00~9:00、12:00~13: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20.
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获得了209张白鹇的独立有效照片。利用R软件中“overlap”统计包的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分析了白鹇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05:00—19:00时,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在08:00—09:00时和14:00—16:00时。白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为0.68,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 < 0.01)。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06:00—07:00时和17:00—19:00时。非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也表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07:00—09:00时和14:00—16:00时。本研究有助于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