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恒温笼养条件下,利用红外摄像机录像并统计行为规律,进行了秋冬季光周期变化对小飞鼠(Pteromys volans)活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飞鼠巢外活动节律表现出了季节差异,受光周期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该物种对野外环境适应的内源性节律特征。小飞鼠秋冬季巢外总活动、取食活动和其他活动均出现3个活动高峰;受光周期的影响,小飞鼠冬季的活动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均有约1 h的推迟。其中,巢外总活动和取食活动冬季明显低于秋季,而巢外总活动的频次冬季明显高于秋季。小飞鼠在寒冷季节(冬季)仍然保持着减少单次活动时间和增加活动频次的野外内源性特征,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2.
3.
笼养大鸨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2000年笼养大鸨(Otis torda)繁殖季节行为进行了观察,其繁殖期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为:雌鸟,休息35%、游走38%、警戒18%、取食6%、理羽3%;雄鸟,炫耀38%、休息27%、游走13%、警戒12%、取食6%、理羽4%。大鸨日活动的节律性显示:一天有早晚两个活动高峰,休息主要集中于中午,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较大,这与野外大鸨的取食所占用的时间较大的时间分配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雌、雄鸟在游走和炫耀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它行为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雌鸟对雄鸟的求偶、炫耀常常表现出不配合性,这可能是因为笼养条件的空间小、环境干扰较多引起的。天气对大鸨的行为有影响,对雄性大鸨的游走和炫耀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头鹮鹳(Mycteria leucocephala)行为时间分配,并初步探讨其活动节律。[方法]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法对贵州森林野生动物园救护的4只珍稀白头鹮鹳进行观察,观察时段为07:00~17:00,有效观察时间100 h。[结果]休息[(52.56±11.06)%]和清理[(26.88±5.55)%]是白头鹮鹳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活动[(11.63±6.33)%]、警惕[(3.98±2.35)%]、取食[(2.75±2.92)%]、其他行为[(2.21±1.62)%]较低。休息出现峰值时段为07:00~08:00和16:00~17:00;清理与活动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09:00和11:00~12:00。建议经常改变环境丰度,以减少白头鹮鹳的休息行为,增加活动、觅食和梳理等行为。[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白头鹮鹳在笼养条件下的饲养管理、放归野外和保护等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强朱 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
,在陕
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
只朱
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 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
约占
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 朱 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
00~
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
在10:
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 的
活动节律
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 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
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6.
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活动节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初夏,对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的取食卧息行为有较的一致性。取食行为构成梅花鹿初夏的主要活动,占昼间时间的67.47%,梅花鹿在昼间表现为3个取食高峰。雌雄梅花鹿在初夏的行为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雌雄梅花鹿的行为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笼养大鸨繁殖不同时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到8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长春动植物公园两对繁殖良好的大鸨的繁殖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不同性别大鸨繁殖前后期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及相同性别的大鸨在繁殖的不同时期的行为差异。结果表示: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取食行为多发生在上午和下午的中间时段,炫耀、孵化多在早晨和傍晚,而中午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休息状态。繁殖前期,大鸨的行为主要表现为静立、趴卧和游走,雌雄大鸨的这3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0.63%和66.34%;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发生了较大变化,90.41%的时间都在坐巢孵卵,孵化、采食、警戒行为有明显的节律,而雄鸨的静立、趴卧和游走3种行为仍占较大的比例(59.23%)。研究同时表明,大鸨繁殖时期,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不仅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而且同一性别个体的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繁殖阶段(繁殖前期和繁殖后期)也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圈养条件下狗獾的夜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奉贤区申亚生态园围栏内4只狗獾(1雄3雌)的行为和夜间活动节律采用红外夜间监视仪(IKENO/OK-203ND)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狗獾夜间具有较高的活动频率,其中21∶30~23∶00和1∶30~3∶00为狗獾活动的高峰期,整个活动频率曲线呈"M"型;各行为时间分配方面,整个夜间狗獾取食和挖洞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而警戒、移动等行为在夜间发生的较为随机,只是在活动高峰期出现较小波动;雄性个体整个夜间的主要活动为取食和其他,而雌性个体的主要活动为取食和挖洞,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推测为性别因素导致上述差异;晴天狗獾在取食、移动、挖洞和其他行为上的时间分配都高于雨天,但仅取食(P=0.028)和移动(P=0.040)行为的差异显著,天气因素对狗獾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笼养条件下蛋鸡健康与福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笼养条件下蛋鸡的健康和福利状况。选取位于北京地区的3家商品蛋鸡场,场A、B、C,其饲养密度分别为411、420和450 cm2/只。对夏季不同蛋鸡场内环境参数及空气中NH3、CO2和H2S的质量浓度进行测定,记录蛋鸡的产蛋性能和死亡率,分析异常行为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场C的即时风速、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均显著高于场A和B(P<0.05),场C和A的空气温度、风寒温度、应激温度、露点温度均显著低于场B(P<0.05)。NH3和CO2质量浓度各场均有显著差异(P=0.003和P=0.011),其中均以场C最低,分别为1.00和83.73 mg/m3;H2S质量浓度低于测定下限1.00 mg/m3。观察发现,场C鸡群比场A和B鸡群对外界敏感性强。蛋鸡外观评分各场差异不显著,但蛋鸡步态评分及鸡蛋污损评分各场差异显著(P=0.042和P=0.023),其中步态评分场C显著高于场A和B(P<0.05),鸡蛋污损评分场C显著低于场A和B(P<0.05)。各场中蛋鸡异常行为的发生频率无显著差异。场C入舍母鸡产蛋量显著高于场A和B(P<0.05),平均蛋重、料蛋比、平均产蛋率、高峰期产蛋率、腿病发生率、产蛋疲劳症发生率、死亡率各场均无显著差异,但场C蛋鸡生产周期显著短于场A和B(P<0.05)。3家商品蛋鸡场饲养环境、管理措施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差异远大于单纯饲养密度造成的差异,为了提高现阶段我国笼养蛋鸡的健康和福利状况,应该更加重视蛋鸡整体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对2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别记为XGB1、XGB2)用扫描法进行昼夜活动节律的记录观察,包括出、入夜宿地时间,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结果表明:夏冬2季总体上看,所有猴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均与日照时间波动显著相关。其中,XGB1群离开夜宿地时间与日出时间成正相关,进入夜宿地时间与日落时间无明显相关性,XGB2群离开夜宿地时间与日出时间成负相关,进入夜宿地时间与日落时间成正相关。在有限的领地范围内,XGB2群不得不延长白昼活动觅食的时间。冬季调查的所有猴群离开夜宿地时间与日出时间成正相关,冬季猴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大多受到气温的影响。夏季XGB2群进入夜宿地时间显著晚于XGB1群,XGB1群离开夜宿地时间显著早于XGB2群;冬季XGB1群离开夜宿地时间显著早于XGB2群,但是XGB1群进入夜宿地时间与XGB2群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猴群夜宿行为的差异,XGB1群和XGB2群冬季进入夜宿地时间早于夏季,离开夜宿地时间明显晚于夏季。因此,麻阳河黑叶猴夏季与冬季夜宿行为主要受昼长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邬楠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2):21-22
白鹤(Grus leugranus),又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属鹤形目、鹤科,是大型涉禽,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目前全世界仅有3000余只。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部分在我国鄱阳湖等地越冬。对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为改善笼养条件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地点、实验动物概况本文观察地点为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实验动物为成年白鹤2对,分别在两相邻的金属网结构笼舍内, 相似文献
13.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研究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秋季迁徙季节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野生丹顶鹤在此期间,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显著高于散养丹顶鹤,差异均达极显著;散养丹顶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驱赶、鸣叫)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成年个体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也有一定差异。观察发现,野生丹顶鹤大量觅食,是为长途迁徙储备能量;散养丹顶鹤作为不迁徙种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表现出对保护区环境的适应性。野生和散养丹顶鹤家庭组中个体间行为差异体现丹顶鹤个体在家庭组中地位和职责有所不同。从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在秋季迁徙季节中行为节律观察,建立行为谱,可了解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行为差异,改进人工饲养技术,改善丹顶鹤生存环境,也为完善丹顶鹤行为生态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强朱鹮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只朱鹮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鹮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约占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 朱鹮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00~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在10: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鹮的活动节律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鹮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15.
2004年4月26日至5月25日,在贵阳黔灵公园动物园,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其笼养状态下的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对引起群体活动时间分配的内在和环境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黑叶猴的日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一天中有9:00~10:30和15:30~16:30两个明显的行为活动高峰期。2.黑叶猴在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占62.3%,取食占15.1%,移动占8.9%,梳理占6.1%,戏耍占2.6%,威胁占0.5%,其它行为约占4.5%,但在活动时间分配上个体间(P<0.01),成体-青年体间(P<0.05)存在明显差。3.统计分析表明黑叶猴的群体、成体、青年体、雄性、雌性以及大部分个体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左侧优势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笼养猕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提高动物园猕猴饲养管理水平,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法对都匀市西山公园笼养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猕猴的休息和摄食频次在晴天和阴天差异显著(P<0.05),但晴天行为的发生频次与阴天相似;4个季节的日活动时间中,雄性、雌性猕猴的休息(69.71%)最多、摄食次之、鸣叫最少;雄性猕猴的休息和鸣叫频次在4个季节均高于雌性,而雌性猕猴的移动、梳理和玩耍频次高于雄性;一年中成年猕猴的休息频次最高(62.78%)、青年猕猴的梳理行为频次最高(9.17%)、而幼年猕猴的移动行为频次最高(12.63%)。季节、天气、游客以及猕猴的性别和年龄等影响笼养猕猴日活动的时间分配,以期为动物园猕猴的人工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的行为差异。【方法】于2006-04-10及2007-03-10,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鹿场圈养的15只成年公梅花鹿和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的13只成年公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其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其他行为进行观察,每周观察4 d,对收集的数据以60 min为单位合并归为一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种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2种饲养条件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昼间圈养条件下,梅花鹿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07:30-08:30,16:30-17:30),而反刍行为高峰发生在13:30左右,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13:30-16:30。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取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08:30-09:30,16:30-17:30),反刍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8:30,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9:30和15:30-16:30。对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分析表明,除07:30-08:30圈养梅花鹿取食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外,半散放公鹿取食行为频次在08:30-09:30,12:30-13:30,13:30-14:30,15:30-16:30这4个时段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圈养梅花鹿;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反刍行为频次除08:30-10:30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另外的07:30-08:30,10:30-11:30,11:30-12: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16:30-17:30共8个时段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种饲养方式梅花鹿卧息行为频次在08:30-09:30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3:30-14:30,14:30-15:30 的2个时段存在显著差异;圈养梅花鹿观望行为频次在10:30-11: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共5个时段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移动行为频次在08:30-09:30,09:30-10:30,16:30-17:30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修饰行为频次在12:30-13:30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存在明显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投喂节律对异育银鲫氮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以4种投喂节律饲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60d,并测定异育银鲫氮的收支。其中对照组为每天投喂,3个试验组分别为投喂1d后饥饿1d、投喂2d后饥饿1d、投喂4d后饥饿1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摄食氮(mg/(g.d))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占摄食氮比例来观察,试验组的氮收支模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以占吸收氮比例来观察,4组模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05年4—5月,在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观测两个鸭巢,记录了巢的特征值,巢周围的环境因子以及孵化期雌鸭的活动节律。结果表明,雌鸭选择在靠近溪流的树洞营巢,对人为活动不敏感。两个巢距地面高度为10m左右,内径约为0.2m,其他特征值有较大差异。鸭巢距溪流的距离小于10m,距公路也很近。雌鸭每日外出觅食的时间比较稳定,孵化末期有一定波动。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觅食时间较长,外出次数也较多。每日清晨和午间觅食活动频繁,并集中在1d的2h之内。孵化期为23d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