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性诱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和防控效果,2013—2014年在贵州省都匀市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灯诱及田间人工赶蛾的比对试验;性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诱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性诱法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和不伤害天敌昆虫等特点,且诱集虫体完整,易识别和精确计数,优于灯诱和田间人工赶蛾法;不同放置密度诱集结果表明,以667 m2放置4个诱捕器防控效果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控制率为51.40%,保叶效果为80.07%,且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食诱监测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张家港开展了水稻田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食诱剂诱捕器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具较好的监测效果,诱蛾高峰与灯诱和人工赶蛾结果基本一致,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相符,其诱蛾量高于性诱剂诱捕器处理。不同监测方法下,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诱蛾量均较低,食诱处理未监测到明显的成虫高峰。  相似文献   

3.
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的效果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对稻纵卷叶螟成虫有显著的诱集作用,不仅操作简单易行,对人畜、天敌及农产品安全,且持效时间长,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植保技术,值得在稻纵卷叶螟监测防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几种因素对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田间诱集效果测定,就不同来源诱芯、诱捕器不同置放高度、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芯不同储藏期等因素对信息素诱集斜纹夜蛾数量以及时序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蔬菜害虫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应用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的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置放高度依据不同寄主田间生长高度,以1~1.5m效果较好;3种诱捕器诱集效果相当,诱集代次清晰、峰谷明显,均可作为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配套的诱捕器;斜纹夜蛾橡皮塞诱芯置放冰箱贮藏1年或2年,诱蛾活性显著下降,诱蛾量下降6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悬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6.
诱捕器设置高度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监测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对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集成虫的效果,完善稻纵卷叶螟性诱剂监测技术,开展了诱捕器不同设置高度对稻纵卷叶螟成虫诱集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诱捕器设置高度的增加,无论是累计诱集数量、日均诱集数量,还是日最高诱集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诱捕器底部与水稻植株顶部相平设置高度的诱捕器的诱集量最大,对成虫发生高峰期的监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2007-2009年连续3年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和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并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对稻纵卷叶螟种群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探照灯诱虫器能有效监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其数量变化规律与佳多测报灯灯下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监测峰次多于佳多灯.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的诱蛾量显著高于佳多灯,且对起飞迁出、过境、迁入降落虫群均具有较强诱捕作用.据此提出了以探照灯诱虫器、佳多测报灯诱虫突增情况和雌蛾卵巢解剖情况为标准的探照灯诱虫器诱蛾虫源性质判断方法,并以此方法,对探照灯诱虫器诱捕迁入、过境和迁出稻纵卷叶螟进行了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不同监测方法对田间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监测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索稻纵卷叶螟成虫监测的新方法,采用性诱法与田间赶蛾法对比的方法,分析各代次稻纵卷叶螟的峰期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监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峰期的确定非常接近,但性诱法诱集数量总体偏少,有时会出现峰次不明的情况.总体看,性诱法具有推广应用前景,但尚需提高诱捕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的诱捕效果, 于2019年和2020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开展不同品牌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及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处理的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 3种诱芯处理对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表现出不同的诱虫活性, 诱芯A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诱芯B和诱芯C, 是诱芯B诱蛾量的1.38倍, 诱芯C诱蛾量的1.62倍; 水盆式诱捕器对玉米螟雄蛾诱捕效率明显高于倒漏斗式诱捕器, 诱捕到玉米螟雄蛾数量是倒漏斗式诱捕器的1.94倍。2019年和2020年诱芯不同悬挂高度处理诱捕到玉米螟雄蛾的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0.8、0.4、1.3、1.8 m和0 m, 悬挂高度0.8 m处理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以上结果, 使用水盆式诱捕器, 将诱芯A悬挂至0.8 m高度更适合哈尔滨地区田间玉米螟的防治和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在湖南省3县进行了稻纵卷叶螟性诱测报试验,比较了性诱监测、田间赶蛾、测报灯诱测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性诱监测的诱虫量、峰期均好于灯诱,且性诱虫量动态与田间赶蛾高度吻合。因此,在稻纵卷叶螟的测报中,性诱可一定程度上取代灯诱和田间赶蛾。但是,性诱电子测报系统的自动计数准确性不到50%,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不同天气等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时间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纵卷叶螟测报,通常是利用灯光诱测、田间赶蛾及幼虫残存量调查等作为发生程度和发生期预测的主要依据。但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照明不断改善,利用灯光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不断下降。因此,田间赶蛾对准确预报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和发生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环保无公害的防控技术,笔者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一种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并对其诱捕器不同口径、颜色、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诱剂性诱芯对二点委夜蛾有较强的诱捕能力,最高日诱蛾量105头,最高日均诱蛾量40.25头;诱捕器的大小、颜色和高度都会影响诱捕效果。35 cm口径、绿色和设置在高出作物20~30 cm位置的诱捕器诱蛾量较大;性诱剂和杀虫灯对二点委夜蛾量的监测结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16—2017年,在江苏仪征、通州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及其与网捕、赶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和卵量调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雌雄比接近、雌蛾卵巢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性诱雄蛾数量与网捕雄蛾、雌蛾以及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即性诱可以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性成熟动态。在稻纵卷叶螟以本地宿留为主的发生期,性诱蛾量、赶蛾蛾量及田间卵量动态一致,都在8月中、上旬出现高峰;而在迁出期,尽管赶蛾量增长到全年最高水平,但性诱蛾量较低,田间卵量零星。  相似文献   

15.
在陆地种植的番茄的结果期,使用船型粘胶诱捕器配合13种性引诱剂诱芯进行番茄潜叶蛾诱捕试验,筛选最佳诱捕器悬挂高度和诱捕效果最佳诱芯。试验结果表明:船型诱捕器悬挂于离地面约0.8~1.2 m处,诱蛾效果最好;配合船型诱捕器的13种不同诱芯对番茄潜叶蛾均有一定诱集效果;以TA20188C诱芯为对照,TA20207D1、TA20207D2两个诱芯综合诱集效果较佳,日均诱蛾量最高可达126.00头、114.00头,诱捕器连续放置4周,平均诱蛾总量可达2 167.00头、1 804.33头;TA2021885E和作为对照的TA20188C在试验中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日均诱蛾量最高可达87.33头、84.33头,连续放置4周,平均诱蛾总量可达1 606.67头、1 593.67头。综合分析,在番茄结果期,在离地面约0.8~1.2 m处悬挂船型诱捕器配合TA20207D1、TA20207D2、TA2021885E、TA20188C 4种番茄潜叶蛾性诱芯在田间中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较好,建议在番茄潜叶蛾的监测和防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小菜蛾性信息素诱杀雄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菜蛾性信息素不同的放置高度和密度具有不同的诱捕效果,以诱捕器6个/667m2、诱捕器水盆口高于白菜顶部约25 cm的诱蛾量最多,单盆日诱蛾量分别为257.8头和205.1头.水盆中加入辅助黏着剂洗衣粉、敌敌畏的诱蛾效果明显高于煤油和清水对照.小菜蛾诱芯持效期至少可达22d,但在放置16d后的诱蛾效果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2021年,在江苏省开展大范围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试验,以期为稻纵卷叶螟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测报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智能监测的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调查南京、泰州3个监测点诱蛾量及天数准确率均在70%以上。智能性诱监测与田间赶蛾获得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较为一致,但智能性诱监测的峰期明显滞后于田间赶蛾。田间赶蛾数据与其后2~5 d的智能性诱监测数据之间具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923、0.928、0.905。本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田间发生动态,初步满足生产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8.
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新干县、万安县、峡江县、永新县、吉水县在早稻和晚稻上开展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的效果不及频振式杀虫灯,单独使用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防效为30%~50%,每季水稻减少施药1~2次。当稻纵卷叶螟出现迁入、为害高峰时,每667㎡挂一个诱芯难以控制为害,需配合药剂防治,当田间新虫苞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性诱剂+药防的效果好于常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9.
在田东、平果等县用诱蛾器调查田间稻纵卷叶螟蛾量,与通常采用的赶蛾法对比,蛾量的消长情况、蛾高峰日等结果相当,且具有峰日明显,减少人工,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系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调查方法的一个改进,可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在南疆棉区研究了性信息素笼罩诱捕器和水盆诱捕器对棉铃虫的诱捕效率。试验结果表明 ,伽师县2乡和铁日木乡两地笼罩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是水盆诱捕器的18.6倍和11.9倍。经统计分析 ,诱蛾量随季节推移有下降趋势。根据笼罩诱蛾效果及其相对稳定性 ,作者希望在我国尽快用笼罩诱捕器取代水盆诱捕器进行棉铃虫成虫的标准化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