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溪洛渡库区库岸老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溪洛渡库区的地质概况和老滑坡的分布特征,总结出溪洛渡库区库岸老滑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地层岩性、岸坡结构和断裂构造,这些控制因素决定了溪洛渡库区库岸老滑坡的成因机制以滑移—拉裂为主。以溪洛渡库区近坝库岸的干海子老滑坡群为例,分析老滑坡复活的内外地质环境控制因素,并通过宏观地质评价和数值计算研究干海子老滑坡群在蓄水前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在实地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降水量、雨强、土壤入渗及不同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认为雨强是影响径流速率的主导因子,雨量是影响径流量的关键,建造植被、增强土壤入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溪洛渡地区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为背景,结合室内大比尺模型试验,探讨了植被基材各成分对其酸碱性、抗侵蚀性及固、液、气三相分布的影响,并通过现场施工验证,确定出了溪洛渡地区最适宜的植被混凝土基材配比为自然土壤与腐殖质体积比3∶1、水泥与添加剂体积比2∶1,适宜当地气候特点的混合植物种子配方为根茎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东非狼尾草等外购草种配合本地草种,同时扦插本地藤本植物。此结果可以在溪洛渡地区的边坡生态修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选取重要水源地东圳库区为研究区,利用GIS和SPSS技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从强到弱的顺序是园地>耕地>未利用地>居民地>草地>林地;②不同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强度主成分分析得出各相关因子贡献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园地>耕地>未利用地>居民地>草地>林地;③通过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最后,通过分析结果对研究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可为东圳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峡库区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诱发因素多,农业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针对库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对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立地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现"耕地梯田化、种植立体化、养殖舍饲化、设施完善化、能源清洁化"为目标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以期使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明显改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由现状的27.20%提高到71.02%。  相似文献   

6.
伊犁河谷不同草地类型坡面水土保持效应的模拟降雨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一定降雨条件下,伊犁河谷地区3个不同草地类型径流小区的减流减沙效果,以期为该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结果](1)几种草地类型初始产流时间的长短依次为:角果藜伊犁蒿狗牙根裸地;(2)径流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伊犁蒿狗牙根角果藜;(3)泥沙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伊犁蒿狗牙根角果藜;(4)狗牙根减流因子的数值处于0.21~0.58之间,伊犁蒿的减流因子处于0.14~0.87之间,角果藜的减流因子则在0.02~0.11之间,狗牙根减沙因子的数值在0.16~0.76之间,角果藜的减沙因子处于0~0.42之间,伊犁蒿的减沙因子则在0.42~0.88之间。[结论]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角果藜,其次为狗牙根与伊犁蒿,裸地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二滩库区(盐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水土流失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8,1999和2003年3个时段的TM,ETM+遥感数据,在GIS和FRAGSTAT景观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对二滩库区(盐边)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减少,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2)耕地的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在减少,斑块密度上升;有林地的斑块数目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草地的斑块数目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说明耕地向不断破碎化发展而有林地、草地呈现持续扩张的空间集中化特征。(3)耕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略有下降,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而草地的该指数上升,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4)从景观水平上看,景观格局变化总体特征是斑块数增加,拼块平均面积减少,斑块密度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少,说明景观破碎度增加。蔓延度降低,散布与并列指数增加,说明景观类型的相互关系变得复杂,镶嵌度增加。(5)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增加,坡度较大的地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相应地林地、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6)研究区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5a来减少了23.02km2,减少率为15.13%,水土流失强度向低层次转变。说明随着水库的修建蓄水,加上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二滩库区的水土流失明显好转,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是甘肃省盐锅峡库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其成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因素。人地矛盾突出,过渡放牧、土地承载力超负荷,截排水设施不完善加速侵蚀过程。治理对策: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稳定农村粮食生产;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增加地面覆盖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坚持"四统一"、"四集中";综合治理与移民安置相结合,建立适合库区实际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库区生态建设的长效投入;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东圳库区的法国SPOT-5遥感影像和相关图件为源数据,以影响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类型、地貌、坡度、坡向、土壤等景观因子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提取各因子特征信息,采用侵蚀强度系数、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3种数值评价指标方法,分析了各景观因子类型的水土流失强度分异特征与变化规律,为库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景观因子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白盆珠水库库区坡面径侵蚀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白盆珠水库库区开展水土流失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库区典型的侵蚀地貌类型与植被类型进行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的初步研究,通过6外径流小区试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植被条件下产流,产沙的差异,结果表明缺乏地表草本植被的纯飞播造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十分有限,库区降雨径流产沙是白盆珠水库淤积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典型岩溶峰丛山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西马山县加方—古寨地区为例,在分析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空间的合理调配与岩溶石山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不同类型降雨事件下土地利用/覆被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和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4a径流小区观测数据,依据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min雨强3个指标。利用快速聚类的方法将定西市安家沟内产流性降雨事件划分为3种格局。总体而言,降雨格局2为雨量集中、雨强很高而历时较短的降雨事件的集合;降雨格局3为雨量分散、雨强小而历时很长的一类降雨事件的集合;而降雨格局1则为雨强、历时等特征值都介于格局3和格局2之间的降雨事件的集合体。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降雨格局下的径流侵蚀规律。(1)从静态观点来看,5种土地利用类型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依次为沙棘〉荒草〉油松〉苜蓿〉小麦。苜蓿地的土壤侵蚀严重。可能跟人为干扰破坏和苜蓿自身生长习性有关。(2)3种降雨格局中,以降雨格局2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侵蚀最为严重,降雨格局1次之,降雨格局3最弱。即雨量集中、雨强很高而历时较短的降雨类型是影响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3)多年生植被(如沙棘,油松等)的径流侵蚀有随生长年数增长而减弱的趋势,以生长初期最为严重,随后逐渐减弱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因而认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径流侵蚀不仅取决于该植被类型,更重要的是决定于该植被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贵州省中部喀斯特地区坡面几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及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及坡面径流的调控效应,探明其差异显著性,为区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以贵州省龙里县羊鸡冲小流域及贵阳修文龙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坡面不同土地利用及耕作方式水土流失调控效应的研究。[结果]林地、撂荒地及农耕地对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差异不显著(p0.05),对土壤侵蚀的调控效应差异显著(p0.05)。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径流的调控效应相对复杂,具体为撂荒地显著低于林地(p0.05),但林地与农耕地间、撂荒地与农耕地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典型耕作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蔬菜种植(春甘蓝)对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调控效应优于玉米种植(单作),但两者对土壤水分及水土流失的调控效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黔中喀斯特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撂荒地水土流失调控效应显著高于林地和耕地;蔬菜种植水土流失调控效应高于玉米单作,但是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对清林径水库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水土流失对水库水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对清林径水库最主要的影响是:水体感官混浊度指标与降雨强度呈正比;水土流失的营养盐进入水体,水质接近营养化水平,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岩溶区小流域土壤流失状况,以桂林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土地利用为基础,采用多元数据集成的方法,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相结合,估算岩溶区小流域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15.38 t/(km2.a),属于中度侵蚀,年均土壤流失总量为17 007.74 t,强烈及以上土壤流失面积仅占全流域总面积的10.05%,但土壤流失量却占流域土壤流失总量的79.75%。估算结果为岩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研究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工降雨条件下耕翻面积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耕翻面积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3种坡度下不同耕翻面积的产流和产沙特性。[结果]耕地的产流和产沙特征除了与坡度、雨强以及土壤前期含水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耕翻面积有密切关系。坡度相同时,随耕翻面积的增加初始产流逐渐延后;耕翻面积相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径流量有增大的趋势,在坡度15°的情况下,耕翻50%时径流量最大。相同坡度下,随耕翻面积的增加,产沙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坡度为10°时,耕翻面积对产沙量的影响表现最为明显,翻耕的产沙量平均为不耕翻的8.66倍。15°坡度下径流量对累积产沙量的影响最显著。不同耕翻面积下的产流率在产流开始后10min左右趋于稳定。在不同坡度下全耕的产沙率均最大,不耕翻的最小。[结论]随着耕翻面积逐渐增大,初始产流时间逐渐延后,径流量逐渐减小,产沙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朱超洪  李仁东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206-207,214
阐述了襄樊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并分析了其形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水、土壤、风力等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植被的破坏、坡耕地的开垦和工程活动的影响,最后,根据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治理对策,为水土保持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2009年寨底地下河流域WorldView-1遥感影像、SPOT5卫星影像、1∶1万数字化地形图和寨底行政区划图为基础资料,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度、坡度和高程作为水土流失风险评价指标,对寨底地下河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流域中风险和较高风险水土流失面积分布较广,中风险水土流失面积10.3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1.46%;较高风险20.89 km2,占63.50%。此研究结果为该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野外调查和模拟径流冲刷实验方式,探讨了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的特征和规律。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形式复杂多样,既与原地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有着天然的联系,又有采煤区独特的侵蚀形式。在模拟径流冲刷实验中,分析了煤矸石、自燃煤矸石、煤矸石覆土三种堆置形式的坡面产沙规律和侵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