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茭白的生长与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ach)Turcz.ex Stapf),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喜沼泽多湿环境,宿根越冬,食用器官为膨大肉质花茎(内含黑粉菌)。茭白原产我国,并早有栽培,据《礼记》记载,我国周朝已用茭白种子作为粮食,南宋罗愿所著《尔雅翼》解释:“菰首者菰蒋三年以上,  相似文献   

2.
张凤兰 《蔬菜》1989,(6):13-15
茭白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水生蔬菜,在我国很多省市都有栽培。南方各地种植的茭白主要是两熟茭类,即在春季种植后,当年秋季收秋茭,翌年夏季收夏茭。尽管茭白的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茭白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以两熟茭白“苏州小蜡台”为试材,研究了两熟茭白的产量形成特性及部分产量影响因素,为指导茭白栽培,制定合理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义满  柯卫东 《中国蔬菜》2007,(B08):142-143
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Turcz.)Hand.-Mazz.]为禾本科菰属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就其食用部位而言,分别称菰米、茭儿菜、茭白。从植物形态学角度而言,这3部分分别为种子、正常生长的地上短缩茎、受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侵染膨大的肉质茎。作为一种古老的特产作物,我国人民不仅对茭白这种植物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内对不同部位的利用亦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我地双季茭白对土质要求不严,凡灌水便利的烂水田、沼泽地、水洼地均可种植,而且收获季节正值蔬菜淡季,第1季(夏茭)4~5月,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尚未大量上市,而竹笋已近尾声;第2季(秋茭)10~11月,又是蔬菜秋淡,对调节市场蔬菜品种供应起到一定的作用。一般667m~2年收益4000~5000元,是一季水稻的5倍,成为农村种植业致富的好门路。1双季茭白的植物学特性双季茭白植株比单季茭白矮,一般高1.5~2m。地上部入冬后逐渐枯死,根和地下匍匐茎在泥下越  相似文献   

5.
鄂茭2号是从中介茭的优良变异单株中选出的双季茭白品种,分蘖力中等,肉质茎竹笋形,表皮白色、光滑。肉质茎长18~20cm,直径3.5~4.0cm,单茭质量90~100g。秋茭极早熟,9月上中旬上市,667m~2产量1 250kg左右。夏茭中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上市,667m~2产量800kg左右。已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云南、广东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金茭1号是从地方茭白品种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新品种,适宜海拔500 ̄700m高山台地种植的单季茭白,熟期早,品质优,肉质茎长条形,表皮光滑,肉质白嫩,长20.2 ̄22.8cm,粗3.1 ̄3.8cm,单壳茭重110 ̄135g,667m2产量1200 ̄1400kg。  相似文献   

7.
以浙茭2 号(双季茭)的“雄茭”、“灰茭”和正常茭植株为试材,比较了“雄茭”、“灰茭”
和正常茭植株的株高、叶数、分蘖数、植株地上部(叶片、叶鞘和地上茎)生物量和地上茎的质量、形态
指标,同时研究了杀菌剂、水分、辐照等环境因子对“雄茭”和“灰茭”形成的影响,以及“雄茭”和“灰
茭”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雄茭”植株最高,“灰茭”次之,正常茭最矮;正常茭和“灰茭”分蘖数和
每墩植株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高于“雄茭”;正常茭单个地上茎的鲜质量和体积最大,“灰茭”次之,“雄茭”
最小。田间施用杀菌剂可能是影响“雄茭”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辐照、干旱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灰茭”均
可形成。“雄茭”和“灰茭”具有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浙茭7号是从梭子茭优良变异品种中筛选出来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其植株较梭子茭矮小,适宜在浙江省中部以北平原地区种植;孕茭适温18~28℃;秋季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采收秋季茭白,比梭子茭早4~5 d;春季4月初到6月初采收夏季茭白,比梭子茭早6~7 d;秋茭产量约1 368.0 kg/667 m2,分别较浙茭911和梭子茭增加8.45%和10.44%,夏茭产量约2 718.8kg/667 m2,分别较浙茭911和梭子茭增加8.54%和12.83%。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茭白田分离出引起胡麻叶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Bipolaris zizaniae。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最适宜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宜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值6~8;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病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可溶性淀粉和乳糖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硝酸钾和硝酸钠利用效果最好;菌丝及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0 min。  相似文献   

10.
丽茭1号是从浙江缙云地方品种美人茭的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单季茭白新品种。极早熟,生育期97d(天)左右;肉质茎竹笋形,表皮洁白、光滑,肉质茎长12~25cm,横径3.5~4.5cm,单株肉茭质量100~150g;每667m2产量1850kg左右,适合丽水市及其周边高山茭白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茭白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茭白作物种质资源、茭白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列出了我国茭白生物学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我国茭白的生物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利用不同浓度的除草剂2-甲-4-氯钠(MCPA-Na)进行处理,并测定茭白根系的活力、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以探讨2-甲-4-氯钠对茭白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2-甲-4-氯钠处理能促进两茭白品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2-甲-4-氯钠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POD和PPO的活性则随2-甲-4-氯钠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茭白品种受2-甲-4-氯钠伤害的程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正常茭、雄茭、灰茭3种茭白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三者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雄茭与灰茭、正常茭在形态上有着显著差异,而灰茭与正常茭间差异不显著;正常茭白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灰茭次之,雄茭最小;正常茭具有最强的光合能力,灰茭次之,雄茭最弱。  相似文献   

14.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尚未见报道的茄腐镰孢菌引起的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6种碳源培养基和9种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均较良好,而在L-精氨酸上生长较慢.病菌菌丝在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pH值为3~12,最适pH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病菌分生孢子在供试的6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10~35 ℃,最适温度为27℃;pH值2~12范围内病菌孢子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2℃、10 min.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以椰糠为基础并适合茭白幼苗的栽培基质,以茭白浙茭2号为试材,以普通土壤、粗粒椰糠、细粒椰糠、珍珠岩为基质原料,按照不同体积配比设置5种栽培基质:普通土壤(CK)、粗粒椰糠(T1)、V粗粒椰糠:V珍珠岩=3:1(T2)、细粒椰糠(T3)、V细粒椰糠:V珍珠岩=3:1(T4),探究不同栽培基质对茭白幼苗生长及光合特...  相似文献   

16.
“鸡腿菇200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条件下,“鸡腿菇2001”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独具特色;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24℃-27℃,子实体最适温度为18℃-25℃;最适宜的pH值范围6.5-7.5;湿度: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5%,出菇时空气湿度90%即可;光照:弱光为好。  相似文献   

17.
红穗醋栗生物学特性及其适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进的原产于哈萨克斯坦、由俄罗斯选育的红穗醋栗品种"红1号"、"红2号"、"KPC"在新疆玛纳斯平原林场和额敏县不同立地条件下栽培,进行物候期观察比较。结果表明:2个不同区域栽培的红穗醋栗的物候期具有10~15d的差异;在夏季炎热干燥、蒸发量较大的平原区栽培红穗醋栗如果水肥条件跟不上容易发生高温灼伤,停止生长等的现象,从而引起产量的降低。表明气候冷凉、土壤湿润、昼夜温差较大的区域是红穗醋栗最佳的栽培区域。  相似文献   

18.
萝卜肉质根形成与膨大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萝卜肉质根形成和膨大与其解剖构造密切相关,同时受地上部生长情况、花芽分化、植物激素种类与含量及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水分及矿质营养等)的影响,概述了内质根形成和膨大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黑龙江省依兰县酸浆根腐病病根及地下茎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根据致病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与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为主要致病菌。茄镰孢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值为8.0;尖镰孢菌在10~30 ℃之间均可生长,25 ℃为最适生长温度,最适pH值为7.0;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