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蓖麻蚕为杂食性绢丝昆虫.在我国除用蓖麻叶饲养外,广西、湖南、安徽、山东等省(区)先后用木薯叶、马桑叶、臭椿叶等饲养成功.为了扩大蓖麻蚕的饲料来源,自1989年起,两年来,我们利用我区较多的自然资源——葵花叶试养蓖麻蚕,经过四次反复试验,发现葵花叶也是蓖麻蚕较好的代饲料之一,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县种植红麻已有悠久历史,面积大,是省红麻生产基地,每年种植面积10—15万亩.1985年全县种40万亩,每年7—9月份红麻叶自然落叶,白白地浪费掉.蓖麻蚕在该时间缺饲料,直接影响了蓖麻蚕事业的发展.赤眼蜂因缺寄生卵不能大量繁殖大面积应用.为了达到红麻叶、蓖麻蚕、赤眼蜂多层次的综合循环利用,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此,我所从1982年至今,利用红麻叶喂养蓖麻蚕已试验成功.但蓖麻蚕在该时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蓖麻蚕原产于印度,自引进我国以后,从1955年开始推广生产,数年间,生产地区除某些边远省份外,目前几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尤以安徽、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山西……等省饲育生产数量为最夥,但蓖麻蚕终年生育不停,一代接着  相似文献   

4.
<正> 1925年,我国首先应用杂交优势于桑蚕生产(一代杂交种)。长期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蚕丝增产效果。但如再用它的单杂交或双杂交的二元、多元杂交种重复制种,则其后代经济性状一般分离驳杂,蚕儿大小不一,龄期经过不齐,难于饲养,产量逐渐下降,不再适于生产应用。现行的蓖麻蚕品种,高产的一般多是野生型——饲育型的过渡型蚕种,品种间的血缘还不太远,其杂交遗传优势,应与桑蚕品种有所不同。并且由于蓖麻蚕生命力一般较强,故广东省从1960年试行推广以来,一直采用纯系品种的原种蛾区互交复制应用于生产,产茧  相似文献   

5.
黑鲷幼鱼配合饲料室内喂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青  陈四清 《饲料工业》1998,19(3):34-35
黑绍(Sparusmacro-cephelusBrasilewsky)俗称黑加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高档优质鱼类。随着其养殖、增殖工作的不断展开,研制适于黑鳃生长的全价饵料已非常迫切。虽然对其营养生理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已有所研究,如日本学者Yamada等(1980)对黑钢的必需脂肪酸需要进行了研究;黄海水产研究所徐学良等(19l)进行了黑鳃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的营养需要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锐烙等(199)曾对黑鳃饵料中磷的需要和钙磷比进行了研究;高淳仁等(199)研究了黑髓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营养需求;刘镜格…  相似文献   

6.
东北在3—5月间,气温很不稳定,锦州地区3月份最低温度常在零下5—10℃,最高温度在零上10°—15℃,4月份夜间温度也常降到零度左右,经常刮风,很不利于蜂群的发展。养蜂人们为使蜂群提前度过恢复时期,都在多方面采取人工保温的措施,如缩小蜂巢、缩小巢门、严密箱缝、大群密集和多群集体饲养等等。这种人工保温方法,受外界温度及群势的直接影响,如果气温变化大,  相似文献   

7.
蓖麻蚕新兴事业的发展,在党的正确导领和支持下,近年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广起来了!在广东的优越自然条件下,蓖麻叶终年不落叶,一年能连续不断养蓖麻蚕;本来是蓖麻蚕事业发展的最有利条件,但由于蓖麻在广东地区栽培对水土肥要求比较高,出现病虫害较多,管理要细致因此影响了广东蓖麻蚕事业迟迟未能相适应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8.
蓖麻蚕与我国原产的樗蚕同种而異亚种,因此我们想一定能够利用陕西地区普遍生长的樗叶(臭椿叶)来大量饲养蓖麻蚕,增加农村付业,给祖国增产丝织原料。我们与西北农学院姚鋈教授,从55年8月到今年5月先后数次利用樗叶饲养蓖麻蚕,初步獲得了成功,成绩与用蓖麻饲育的相等,证明西北地区在春期蓖麻未成长之前和没有蓖麻之地,可以利用樗叶饲养蓖麻蚕、茲将西北农学院和绥德園艺站二年来用樗叶饲养蓖麻蚕的成绩简略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利用木茨叶养饲蓖麻蚕的工作,据了解1957年广东曲江马坝试验站已开始初步进行,同年当时的华南农科所蚕业系及以后广西省南宁的五塘蚕种场均进行过同样的试验并获得成功,广西省党政领导对此一事业的新的综合利用生产途径极为重视,因之,于58、59两年内在该省各个专区中许多县市如百色、南宁、玉林、岑溪、北流、平乐、藤县、恭城……等许多公社中进行正式的大量饲养生产,很受群众欢迎,惜有关这方面的报导文章均感缺乏。1959年我省化县蚕种场又进行同样性质试验,结果成绩很好,该专区党政领导极为重视,并决定大力利用推广,木茨的栽值,在我省各地均极普遍,数量亦不少,产叶量亦相当可观,如能尽量加以利用饲养蓖麻蚕,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努动力的使用,增加公社的副业生产途径,并且也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纤维工业原料,和外贸物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提倡的。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我们利用室内鳖池改养史氏鲟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关于蓖麻蚕的食性问题,我们之中的一个(张果,1954)曾就驯化蓖麻蚕食蒲公英等野草为题,加以阐述过,证明利用蒲公英能全龄代蓖麻育蚕。早春季节,蒲公英生长茂盛叶质较佳,以之(食畏)蚕,极为適宜。但是,由于这种植物的产叶量有限,且花后叶质营养窳劣;故以食料的质和量而论,殊难满足壮蚕生理上的需要。蓖麻固遍布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然须俟六月后抵达大生长期,此时才能分批疏叶养蚕。不得已,虽尽可利用蓖麻幼苗(子叶和未成长的  相似文献   

12.
三眼叶养小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蚕期历来都是采用桑树新梢上的适熟叶养小蚕,并要求同色,同位,老嫩一致,看起来要求很高,实际上很难做到.不仅采叶不方便,工效也低.近年来有的还采用极幼嫩的桑叶养小蚕,因而在小蚕用叶上意见不甚一致,为了探索小蚕的合理用叶,我们在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对采用三眼叶养小蚕进行了试验研究.三眼叶,即桑树枝条中下部止芯芽上的片叶,成熟早,叶位之间距离小,老嫩较为  相似文献   

13.
14.
蓖麻蚕蛾的精液浸泡家蚕卵,三十年代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曾有试验报导;印度用蓖麻蚕精液浸泡桑蚕卵(未受精),获得了两个优良的家蚕新品系;中国科学院云南昆虫研究所用家蚕的DNA诱变蓖麻蚕,获得了新的变异个体.1982年,我们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把蓖麻蚕的精液注射到家蚕处女蛾交尾囊内,也获得了比对照种较好的家蚕新品系.为了探索这种新的育种途径,我们对蚕的人工授精方法的可行性做了6年多的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蓖麻蚕是广食性绢丝昆虫,除食用蓖麻叶外,还有许多其它代用饲料。印度饲养蓖麻蚕已有300年的历史,对饲料资源研究较早,较有实用价值的饲料有:鼠李科枣树、大朝科珊瑚树、夹竹桃科素馨、五茄科火通木、毒空木等。我国自50年代引种饲养蓖麻蚕后,对其饲料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1952后朱洗等试验可用蒲公英、野蓟、飞轻叶作为蓖麻蚕冬天的代用饲料;1956年邓启辉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获得成功;1959年许松生试验可用扁蓄饲养蓖麻蚕;1962年李忠恺用马桑饲养蓖麻蚕成功后大而积推广;1965年王天子试验可用香樟叶作为蓖麻蚕的代用饲…  相似文献   

16.
蓖麻蚕的饲养及利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蚕业大国,作为传统的多种经营项目,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蓖麻蚕是我国第三大绢丝资源,同桑蚕、柞蚕一样,蓖麻蚕的生产开发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持续、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红麻(Hcannabinus),近些年来我国发展较快。仅四川省内江县,自1985年以来,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约10%,平均亩产红麻叶400—500公斤,年总产高达5000万公斤左右。由于其叶柄粗硬、有毛刺,不能直接喂猪,过去仅有极少数农户将其煮熟用来喂猪,绝大部分历来任意露天堆放而腐烂,只好沤作肥料。但客观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积极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内江县年出栏肥猪45万头左右,随着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人均逐年减少,饲料则越来越感到紧缺。为了开辟新的饲料资源,确保畜牧业生产发展,县畜牧局自1985年以来,对如何利用红麻叶作猪饲料,进行了反复调查和科学试验,终于成功地摸索出  相似文献   

18.
红麻是原产热带非洲的锦葵科的一种一年生草本工艺纤维植物,株高3~5m,秋天开黄花类类似木芙蓉.该植物种植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度、东南亚、中国、美国及加勒比海沿岸一带.茎皮纤维可替代黄麻用作麻袋、绳索、渔网等的原料.……  相似文献   

19.
养蚕缫丝,从来就是我国农民的重要副业.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部分同志,积极开展了对原产于印度的蓖麻蚕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已在许多地区推广养育蓖麻蚕.从此,蓖麻从单纯的油料作物变成了油料、衣料两用作物,养蚕不再需要特别占用土地种桑树;又由于蓖麻生长快、蓖麻蚕的生活力强、多化性(一年可繁育多代)等许多优点,都大大促进了蚕丝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怎样控制蓖麻蚕蛾的交配而使母体产卵集中并获得出蚁齐一?这是繁育蓖麻蚕原种的重要问题之一。有人(小泉清明等,1941)以蓖麻蚕蛾交配时间的久暂来研究母蛾产卵和受精的关系;交配9小时拆对,母体当晚所产的卵数占总产卵率40%,内中受精卵达98%,第二晚产卵率24%;交配15小时者,当晚的产卵率44%,(受精卵83%)。另有人(王高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