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廖先谋 《广西蚕业》1999,36(4):27-28
本阐述了蚕业新区小蚕联户共育饲养管理技术,包括联户共育的设置、共育室的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对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 小蚕共育的内涵、历史与组织形式   1.1 小蚕共育的内涵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健康成长,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养蚕措施,是蚕桑生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经济饲育形式。   1.2 小蚕共育源远流长   小蚕共育作为一种饲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约在1930年前后提出对小蚕共育实行补助奖励政策,到1960年前后,实行小蚕共育的占养蚕户数的43.9%,到1980年,共有小蚕共育所2514个,占养蚕户数的91.8%,日本由于普及了小蚕共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软化病、脓病等受害蚕茧的比例显著下降,使蚕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证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   我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有关蚕业学校和机关,曾在农村创办了小蚕共育组织,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有关消毒药品、加温燃料、桑叶、人工费用、蚕室蚕具租费等,均按参加共育的蚕种张数进行分摊。由于实行小蚕共育小蚕发育强健,饲养成绩好,费用又比独自饲养低,因此,自愿参加者日众。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小蚕共育得到更大发展,共育规模比过去大,共育组织几乎遍及各蚕区。   1.3 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彭浩杰 《四川蚕业》2002,30(4):54-55
高县蚕桑科技示范园是高县丝绸公司于2 0 0 1年开建 ,2 0 0 2年 5月投产使用的蚕桑科技示范基地和蚕桑科技培训中心。其通过各种较为先进的蚕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来较好地体现示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挥蚕业产业化的主体带动、科技实验、机制创新和样板辐射作用。蚕桑科技示范区位于高县南部 ,(四 )川云 (南 )公路落 (润 )嘉 (乐 )段两侧 ,辖一镇一乡七村 ,48个村民小组 ,1 72 2户农户。园区内原有投产桑树 3 0 0万株 ,园区始建至今 ,除存桑外 ,另新建“一步成园”桑园 3 0 0 0亩。示范园投产后 ,预计可实现常年养蚕 2 3万张 ,产茧…  相似文献   

4.
曾平 《蚕学通讯》2004,24(4):35-35,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长特点而推广运用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已全部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但由于共育户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小蚕共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达不到共育目的.为此,我们于2002年对全区小蚕共育作了一些改进,以加强共育户的责任心,提高共育技术水平和共育质量为目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叶涛 《蚕学通讯》2011,31(1):55-57
自2009年底以来,丝绸行业开始复苏,茧丝价格一路上扬,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蚕桑生产发展,形成了蚕农增收、企业盈利的良好态势。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这种茧丝价格上涨与蚕桑发展并不成正比,蚕茧总量并无增加,这几年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阳城县蚕业发展简史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阳城县生态蚕业的具体表现,总结了阳城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北方生态蚕业新模式的经验,展望了阳城县蚕桑产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推广小蚕共育是发展现代蚕业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森 《广西蚕业》2009,46(3):45-49
小蚕共育是现代蚕业生产实现社会分工的方式,是我区发展现代蚕业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全龄饲养方式相比,实行小蚕共育具有降低养蚕成本,增加全年饲养总量,提升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传统全龄饲育与实行小蚕共育农户的投入和收益进行对比,发现蚕农直接购买商品小蚕进行生产,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全龄饲养的农户低,而年养蚕增收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8.
1 概况高县蚕桑科技示范园是高县丝绸公司于2 0 0 1年开建 ,2 0 0 2年 5月投产使用的蚕桑科技示范基地和蚕桑科技培训中心 ,通过各种较为先进的蚕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来较好地体现示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挥蚕业产业化的主体带动、科技实验、机制创新和样板辐射作用。蚕桑科技示范园区位于高县南部 ,(四 )川云 (南 )公路落 (润 )嘉 (乐 )段两侧 ,辖 1镇1乡 7村 ,4 8个村民小组 ,1 72 2户农户。园区内原有投产桑树 30 0万株 ,始建至今 ,除原有桑外 ,另新建“一步成园”桑园 2 0 0hm2 。示范园投产后 ,预计可实现年养蚕 2 .3万张 ,…  相似文献   

9.
根据江安镇周庄村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联户共育技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技术参考。按照"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的目标要求,在共育之前把好消毒关,共育过程中控制好温湿度,做到良桑饱蚕,超前做好扩座和匀座工作,达到省工、省料、省桑叶,蚕好、茧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针对湖南省传统蚕桑产业劳动密集性强,产品结构单一,比较效益不高的特点,根据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精细农业发展规划方案,围绕打造多元、生态、高效的精细蚕桑产品生产供应产业链条,指出了湖南省蚕桑发展思路与目标,明确了多系列蚕桑产品结构及其市场定位,提出了蚕桑产业的优化布局及其产业链建设的重点环节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生态蚕业,促进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展生态蚕业,不仅能促进桑蚕生产发展,不利于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同时对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介绍了发展生态蚕业的可行性、优越性及有利条件,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正中 《蚕桑通报》2006,37(2):62-62
垫江县是重庆市优质蚕桑基地县,蚕桑产业是农村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县按照“适度规模、相对集中、收紧拳头、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建设了39个蚕桑示范村,使蚕桑产业向优势产区和专业大户集中。目前全县39个蚕桑示范村有桑园面积1466.7hm2,其中田桑400hm2。该县丝绸公司每年  相似文献   

13.
王丕承 《蚕桑通报》2004,35(B08):13-15
浙江是中国蚕桑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9世纪就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蚕区,在我国近代蚕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产方面,蚕茧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名列前茅。在蚕业教育科技方面,成立于1897年的蚕学馆,首开我国近代蚕业教育之先河,而创刊于1954年的蚕桑通报则是建国后最早公开发行的蚕桑科技刊物。浙江蚕业的生产、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形成了配套的科学体系,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浙江蚕业的发展,对我国蚕业的进步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宁都县蚕业生产起步于1990年,曾创下桑园面积达3万亩、年创利税过百万元的骄人成绩,但受茧丝市场影响,大起大落,几经反复,至2000年,全县桑园面积不足1 000亩,年产鲜茧只有45 t,宁都蚕业处于消亡的边缘.然而,自2000年以来,尽管茧丝行情仍然低迷,县内蚕业生产却是起死回生,稳步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数量和鲜茧产量连年增长.2003年虽受严重旱情影响,全县6 000亩桑园,年产鲜茧仍然达到200 t以上,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程淑红 《四川蚕业》2007,35(1):62-62
我镇蚕桑生产自9 0年代的大发展,到近几年的逐渐萎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史。由于近几年茧丝行情时高时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从05年始,茧丝价格稳步上涨,但相对来说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仍然很低,并未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1制约我镇蚕桑生产发展主要因素1·1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万玉新 《广西蚕业》2005,42(3):42-43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蚕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桑园面积达65000亩,比2003年增加7000亩;全市养蚕22万多张,比2003年同期增加万多张;  相似文献   

17.
《江苏蚕业》2016,(4):26-27
文章分析小蚕共育现状,提出了提升小蚕共育水平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如东县栟茶镇小蚕共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健全与完善小蚕共育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玉峰  陈微 《中国蚕业》2001,22(1):44-45
现代农业要持续发展,围绕效益进行结构性调整,势必要规模化,区域区。农业园区建设为农业走向现代化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湖州是蚕叠老区,蚕业园区建设始于1989年春,逐步建成有德清高知吴墩园区、菱湖区重兆双市港园区,双林镇石桥头园区、安吉三官丘陵地区现代蚕业园区,截止1999年底,湖州园区面积112hm^2,园区12个,10年来,湖州的现代蚕业园区建设经历了一个初始,和年来园区发展所走过的路,欣慰地看到,由于园区的示范作用,加快了农民栽桑改桑的步伐,加快了桑蚕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加速了省力化养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这里,对于园区今后的建设谈几点意见与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0.
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暨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贵明 《北方蚕业》2008,29(3):69-70
1沿革及科研工作概述 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所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河北省承德市,于1958年在原承德专署二道河子蚕种场基础上改建而成。期间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95年10月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更名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特产蚕桑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