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甬优2640由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配组而成,在仪征市丘陵山区示范种植表现为生育熟期早、穗型大、结实率高、产量潜力大、综合性状好,3个示范点平均实收产量672 kg/667 m2,比仪征市大面积籼稻平均产量增产24%。总结了甬优2640高产栽培技术,生产中应注意适期播种,培育带蘖壮秧;扩行减苗,栽后促早发,优化群体结构;科学肥水管理,争取足穗;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相似文献   

3.
以25个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品种(系)为试材,开展钵苗机插综合生产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钵盘育苗秧苗素质杂交籼稻类好于杂交粳稻类,杂交粳稻类好于常规粳稻类;最终成穗数以常规粳稻类最高,杂交籼稻类其次,杂交粳稻类最低,分蘖成穗率以杂交粳稻类最高,常规粳稻类次之,杂交籼稻类最低;经济产量以杂交粳稻类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较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8.43%和9.00%,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产量差异较小,常规粳稻类较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0.53%,从产量结构来看,钵苗机插更有利于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以滇型三系杂交粳稻滇杂37、常规粳稻CR -4 -9为研究材料,设每公顷栽12万、18万、24万、30万和36万穴5个密度水平,单本移栽,研究超稀移栽条件下高原粳稻产量和其它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逐渐增加,至30万穴/hm2密度水平产量达到最大值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分别为13.90和11.62 t/hm2,之后产量缓慢下降,2个品种的产量与密度回归模型分别为yA1=10.1520+1.8853x -0.230 7x2和yA2=9.5980+1.0613x -0.1407x2;2个品种每公顷30万穴比12万穴分别增产18.20%和10.24%,达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穗数、单株生产力、成穗率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分别与密度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超稀条件下,生育进程推迟2~6d.高原粳稻在适当的低密度水平下可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5.
杂交晚稻组合京福1优673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杂交水稻京福1优673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京福1优673推广应用,实现杂交水稻良种良法配套.京福1优673参加福建省三明市区试2 a平均产量489.8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7%,达极显著水平,2 a均为第2名.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稀播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稀植;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杂交粳稻品种和20个常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7.9%和8.6%,产量优势明显;杂交粳稻在株高、穗粒数、干物质量等性状上优势也较明显,表现植株高大、穗粒数多、群体物质积累量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受到穗粒因子影响最大,杂交粳稻高产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应该以穗粒数为重点,选育大穗型品种,常规粳稻受生育期影响较大,高产栽培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粳稻,并注重品种的穗粒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江淮区域种植的Ⅲ优98、金奉19、甬优7号等3个杂交粳稻品种和T418、淮稻5号、武运粳24、天粳2号等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内优航14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内香2A与航14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分蘖力强、群体整齐、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后期转色好、丰产性好等优点.栽培上应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宽行稀植,科学施肥,及时烤田,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8.
95优161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自主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与恢复系晚161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粳稻新组合,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浅绿,群体整齐一致,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 a平均产量8.88 t/hm2,2006年较对照苏优22增产8.2%,极显著,2007年较对照常优1号增产1.1%,不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79 t/hm2,较对照常优1号增产6.4%。有效穗235.5万/hm2,每穗实粒数175.9粒,结实率86.5%,千粒重25.0 g,株高108~117 cm,全生育期162 d左右,比对照常优1号短1~2 d,适合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和条纹叶枯病,感白叶枯病、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2级优质稻谷标准。  相似文献   

9.
八优8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杂交稻组与诸暨市种子公司合作 ,以不育系8204A与恢复系R9525配组而成的杂交粳稻。该组合于2002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具有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适宜在浙江晚粳稻地区作单季或连晚栽培。一、产量表现八优8号参加浙江省杂交粳稻联合品比试验 ,平均产量为8.08t/hm2,比对照秀水11增产6.5%。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粳稻区试 ,平均产量为6.01~7.04t/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3.3%~8.2% ,其中第二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001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粳稻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为7.06t/hm2,比对照品…  相似文献   

10.
以川绿优642、蓉优1015、冈优725为材料,研究了西南稻区冬水田在免耕条件下施肥模式(A1,"底肥一道清";A2,平衡施肥)和移栽密度(C1,1.4万丛/667 m~2;C2,1.1万丛/667 m2;C3,0.8万丛/667 m~2)对杂交中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1处理的平均产量要比A2处理低4.76%;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呈增加趋势,以C1处理的产量最高,较C2和C3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2.4%和3.5%;对不同类型品种而言,以川绿优642(多穗型)产量最高,较冈优725(大穗型)和蓉优1015(穗粒兼顾型)分别增加了8.3%~15.6%、6.3%~17.3%,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上。施肥方式对杂交中稻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品种、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显著。由此可见,选用分蘖力强的穗数型品种,适当增加移栽密度,采用"底肥一道清"的施肥方式是四川冬水田免耕水稻实现高产、省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申优系列8个杂交粳稻组合的特征特性,申优系列杂交粳稻组合总体表现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产量优势明显、抗性强、品质优等特点。参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根据该组合的特征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认为"适度提高千粒重、稳定适宜穗数、主攻大穗"是提高申优系列杂交粳稻产量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重穗型组合的增产潜力及其选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杂交水稻重穗型组合很受群众欢迎,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从杂交稻组合方面分析了重穗型组合的增产潜力及提出了今后选育重穗型组合的一些设想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抗倒伏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8、屉优418、辽优2005、辽优2006、辽优2016在较高肥力条件下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组合具有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理想茎秆物理性状:地上部第1,2伸长节间长度短,穗颈节间和稻穗较长,基部茎秆截面椭圆长轴、短轴较长,面积较大,茎壁较厚,茎壁截面积大,植株表现抗倒伏能力强;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通过减少第1,2伸长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基部物理强度,降低穗位,增加穗长和穗颈节间长度等,可以提高中高秆弯曲穗型杂交粳稻植株的抗倒性,使倒伏与株高和生物产量的矛盾在更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开粳1号以秋田32为母本,沈抗1585-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56~158d。株高95~105cm,穗长17~19cm,穗粒数85粒,平均产量549.8kg/667m2,其糙米率、精米率等指标7项达部颁优质粳米一级,2项达二级。提出了播期、稀播稀种、科学施肥、浅水间歇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氮、磷节约高产型水稻品种,以正常施肥条件下的F优498和宜香2115作为对照,选取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近年来选育的12个杂交籼稻新品种(组合)为材料,设置不同减氮处理和减磷处理,比较这些新品种(组合)在减肥条件下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成优981、成优33、汕优108、D44/QR35、成优489等5个品种(组合)在减氮45 kg/hm^2的条件下较正常施氮的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97%,属节氮高产型品种;汕优108和D44/QR35在减磷37.5 kg/hm^2的条件下较正常施磷的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20%,属节磷高产型品种。节肥高产型水稻品种具有较多的每穗粒数和更大的群体颖花量。  相似文献   

16.
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2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优20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以辽5216A为母本,C238为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沈阳地区生育期160 d,属中晚熟组合。株高100 cm,有效穗数360万穗/hm~2左右,平均实粒数130粒/穗左右,千粒重25 g。2 a区试平均产量9 812.6 kg/hm~2,食味佳,米质较优。栽培管理应注意:适期早播早插、培育壮秧,合理稀植,肥料运筹,科学管理水层,及时防治病、虫、草害。要掌握制、繁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选用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三种不同类类型水稻品种,分别设置钵苗机插株距12、14、16、18 cm四种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粳稻以株距12 cm产量最高,为671.9 kg/667 m~2;杂交粳稻以株距18 cm产量最高,为737.0 kg/667 m~2;杂交籼稻以株距14 cm产量最高,为681.4 kg/667 m~2。目前钵苗机插方式十分有利于中、大穗型杂交粳稻或杂交籼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8.
“八.五”以来,我省杂交水稻育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批高产、抗病、质优的组合应用于生产、改变了我省杂交水稻以省外组合当家的格局;同时育成产量潜力较为突出的大穗型组合。本文以Ⅱ优6078、优6号和Ⅱ优746为试材、在相同施肥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探讨了供试组合与对照产量差异,分析研究了大穗型组合增产的原因、库源关系及其物质基础,以期从生理角度为杂交稻再闹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辽星10号是辽宁省稻作所选育而成的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其株高95~100 cm,穗长15~18 cm,每穗成粒110~130粒,千粒重25.1g,区试平均产量达631.0 kg/667 m~2,抗病性强,米质较优,在营口、大连等地区试种均表现较好。应注意掌握稀播种育壮秧、合理稀植、科学施肥等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杂交晚粳免耕直播栽培最佳播种期和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杂交晚粳作免耕直播栽培,播种期从5月25日到6月9日,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播种量从18.75 kg/hm^2到11.25 kg/hm^2,播种量越低,产量越高。从本试验看,杂交晚粳嘉乐优2号在嘉兴南湖作免耕直播栽培,以5月25日播种、11.25 kg/hm^2播种量时产量最高,说明杂交晚粳在一定范围内必须早播、稀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分蘖强和穗型大等优势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