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中华蜜蜂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土蜂或者是中蜂、中华蜂,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优质蜂种,属于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中华蜜蜂的主要作用就是给我国传统的农作物及一些森林群落授粉,以及带给我们丰富的蜂产品。在我国,中华蜜蜂数量较多,达到数百万箱,全国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其具有抗螨抗病能力强以及抗逆避害的显著优点。蜜粉源植物季节性的开花,中华蜜蜂的采蜜、采粉等采集工作也会受到季节的影响,一年当中冬季的饲养管理最为重要,中华蜜蜂度过寒冷的冬季主要依靠蜂群结团和吃蜜热量;只有做好中华蜜蜂冬季越冬管理,才能够为中华蜜蜂来年春季更好的繁殖做好充足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四、淘汰蜂王老劣蜂王冬季死亡率高、春季产子少,而当年的新蜂王在秋季能产较多的卵、来年春季开产又比较早,因此,需要在初秋将2年的蜂王更换成当年的新蜂王。淘汰的蜂王可以放在2~4框蜂的小群内饲养,到其停止产卵时除去,同时将蜜蜂合并到较弱的蜂群中。五、培育越冬蜂在秋季参加过采集和哺育的蜜蜂,一般在越冬前或越冬期间死亡,所以要在秋季(北方8月下旬至9月中旬)培育越冬蜂。这些幼蜂基本上没有参加过采集和哺育工作,它们的各种腺体保持着初期发育状态,到来年春季仍可哺育  相似文献   

3.
中意蜂混合饲养对意蜂蜂螨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4群群势相当的意大利蜂群(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测定其蜂螨寄生率.然后在其中两群蜂中各加入一块带封盖子脾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巢脾,使中意蜂合群饲养,30 d后再次测定4群蜂的蜂螨寄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中蜂子脾的两群蜂的蜂螨寄生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下降.这说明往意蜂群中加入中蜂封盖子脾,可以提高意蜂蜂群的抗螨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基因组序列,鉴定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并用RNA-Seq数据分析了工蜂行为发育中抗氧化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研究表明,共有47个抗氧化基因,包括34个抗氧化酶基因和13个硫氧还蛋白基因.比较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抗氧化基因,抗氧化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在进化上保守,但抗氧化酶基因家族的成员存在物种间差异.如东方蜜蜂和黑腹果蝇的SOD基因家族含3个成员,而西方蜜蜂有2个;果蝇有43个GST基因,而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仅有14和13个.RNA-seq分析显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工蜂行为发育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工蜂脑表达的46个抗氧化基因,约有60%在由内勤蜂(哺育蜂和守卫蜂)转变为外勤蜂(采集蜂和侦察蜂)时明显表达上调,说明外勤蜂脑组织清除活性氧的酶促反应速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的序列分析方法,对海南16个样点的715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明确了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的分布特点.结果共发现48种单倍型,其中新发现43种单倍型.共检测到38个变异位点,包括12个单一多态位点、23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插入位点和3个缺失位点.海南中华蜜蜂单倍型多样度为0.742±0.01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248,核苷酸多样度为0.00354±0.00013,这表明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海南中华蜜蜂普遍在117位点发生G→A的转换,发生比例为74.27%.  相似文献   

6.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蛹期呼吸商 (RQ)分别为 (0 .798± 0 .0 5 2 )和 (0 .84 6± 0 .0 39) .意蜂工蜂蛹期单位体重耗氧量和 CO2 释放量明显高于中蜂 ,3日龄后两者都随蛹期日龄增长而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测定了桃一点叶蝉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桃一点叶蝉各虫态(龄)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4.33±0.08)℃、1龄若虫(4.78±0.32)℃、2龄若虫(3.05±0.22)℃,3龄若虫(3.78±0.28)℃、4龄若虫(5.00±0.31)℃、5龄若虫(5.00±0.26)℃、成虫产卵前期(3.63±0.56)℃、全世代(8.33±0.05)℃;有效积温分别为:卵(333.33±3.75)℃、1龄若虫(108.70±3.54)℃、2龄若虫(121.95±2.93)℃、3龄若虫(121.95±2.83)℃、4龄若虫(108.70±3.83)℃、5龄若虫(166.67±3.00)℃、成虫产卵前期(40.32±4.20)℃、全世代(833.33±6.00)℃。根据福建省福安市气象资料和桃一点叶蝉的越冬习性,推算出桃一点叶蝉在福建省福安市年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是我国本土蜂种,也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和经济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是蜜蜂嗅觉感知中的关键蛋白.在前人对中蜂AcerOBP7基因序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其表达特性及与气味物质的结合能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哈氏肿腿蜂对中华蜜蜂的寄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雄蜂蛹的寄生研究。结果表明:哈氏肿腿蜂能攻击寄生中华蜜蜂雄蜂蛹,寄生率随哈氏肿腿蜂接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寄生率最高,可达76.19%;哈氏肿腿蜂寄生中华蜜蜂蛹后,能完成生长发育,出蜂率以及平均子代数(幼虫、蛹、成虫)均随哈氏肿腿蜂的接蜂量变化而变化,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出蜂率为76.19%,平均每个蜂蛹可产生幼虫、蛹及成虫数量分别为7.43、6.57和4.81头,均显著高于其它接蜂比例。接入哈氏肿腿蜂6~8 d,其开始在中华蜜蜂雄蜂蛹上产卵,卵期2~3 d;幼虫取食6~9 d后开始结茧化蛹,蛹(茧)期15~20d;哈氏肿腿蜂在蜜蜂蛹上发育时间(卵-成虫羽化)30 d左右。与幼虫数量相比,哈氏肿腿蜂在蜂蛹上的结茧、羽化比例逐渐下降。本研究丰富了哈氏肿腿蜂的非自然寄主种类,并表明有必要研究与明确该蜂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0.
总目次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比较高原地区不同季节绵羊群体间的生理生化指标,以饲养于四川省红原县的白萨福克羊、白-藏羊和藏绵羊为研究对象,按季节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①白萨福克羊、白-藏羊和藏绵羊的四季体温变化范围为(38.96±0.23)~(40.80±0.74) ℃,呼吸变化范围为(27.20±7.73)~(74.56 ±10.91)次/min,心率变化范围为(83.10±2.42)~(106.25±7.07)次/min;②白-藏羊的四季血液生理指标主要介于白萨福克羊与藏绵羊之间或接近于藏绵羊,夏季的WBC、秋季的HGB和RDW-CV以及冬季的RDW-CV等指标接近于白萨福克羊;③血液生化指标主要以白-藏羊的指标介于白萨福克羊与藏绵羊之间或接近于藏绵羊,春季的ALB、夏季的AST、秋季的ALP和CHOL以及冬季的ALP等指标接近于白萨福克羊。在高原气候环境与饲养环境下,白-藏羊的生理生化适应性强于纯种白萨福克羊,趋向于藏绵羊。  相似文献   

11.
室内人工培育中华蜜蜂幼虫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饲粮配方、饲养模式和培养板对中蜂幼虫发育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幼虫饲粮LD1和LD3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显著优于LD2;比较不同移虫模式下幼虫发育成功率:日转移法为61.1%,不转移法为70.8%;其中,在不转移饲喂模式下,使用新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69.8%)显著高于重复利用的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39.6%)(P〈0.01)。表明室内以LD1或LD3饲喂,采用"不转移法"模式,并使用新培养板,更利于中蜂幼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中华蜜蜂蜂毒明肽基因的生物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理功能及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蜂毒明肽产品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中华蜜蜂蜂毒明肽基因,并对所获得的基因组序列进行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蜜蜂头部和胸部组织中成功扩增获得511bp的蜂毒明肽基因序列,该序列GC碱基含量仅为24%,包含一个14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6个氨基酸残基;该序列与肥大细胞脱颗粒肽的同源性高达58%,存在较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结论】蜂毒明肽是一种小分子抗菌肽,存在较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具有生物抗菌肽的典型特性,但需进一步加工切除信号肽序列后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实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自然交尾作为多雄交配对照。然后用标准的方法检测各蜂群对蜂王产的未受精卵(QU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UG)的监督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交尾、双雄授精或单雄授精3种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现象。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华蜜蜂前溶血肽原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BacHT—GFPTAccPPM,将其转化进入穿梭栽体Bacmid的受体茵DH10Bac中,得重组穿梭栽体Bacmid-GFPTAccPPM,再用Lipofectin介导其DNA转染粉纹夜蛾细胞系Tn-581-4,最后观察细胞表达时相动态。经ELISA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胞内表达产物既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证明重组病毒Bacmid-GFPTAccPPM已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small RNA-seq(s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肠道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进行全转录组鉴定和分析,旨在丰富中蜂的miRNA信息,并为深入研究miRNA调控中蜂幼虫肠道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00只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雄蜂飞行的观察,发现21-30日龄的雄蜂在下午3点左右进行飞行且飞行时间最长.在不考虑雄蜂的日龄和其它因素时,飞行的持续时间平均为35.67±20.12min.雄蜂首次飞行的日龄与其飞行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相关(r=0.612).雄蜂两次飞行间在蜂箱内停留的时间与其日龄有关,随每日飞行次数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每日第1-2次飞行在箱内停留的时间显著地长于其它次飞行所停留的时间.雄蜂飞行间在蜂箱内停留的平均时间为21.22+16.53mim.  相似文献   

17.
龙栖山中华蜜蜂种群分化形态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华蜜蜂31个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发现6个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与周边地区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相比,龙栖山野生中华蜜蜂的翅长、蜡镜长、蜡镜间距分别为8.6655、1.1568、0.2083 mm,分别减少0.0728、0.0382、0.0730 mm;翅脉角D7为95.6°,增大1.8°;翅脉角N23和J16分别为83.3°和101.2°,分别减小4.0°和3.2°(P<0.05).对采用判别式分析得到的样点重心的判别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龙栖山中华蜜蜂已从周边地区的中华蜜蜂种群中分化,形成独立的种群.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白山中华蜜蜂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蜜蜂资源,具有独特的分布区域、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性.本研究通过A107、AP043、AP085、AP313、AT101等5对微卫星引物与mtDNA tRNAku-COII 357 bp片段,对110只长白山中华蜜蜂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长白山中华蜜蜂在5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香农指数分别为0.2110±0.2333、0.0645±0.0718、0.4031±0.4202,PIC值除A107为0.5541外,其它4个位点分别在0-0.1644之间;mtDNA标记检测到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249±0.05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074±0.00017,平均核苷酸差异为0.263,表现出很低的遗传多样性.长白山中华蜜蜂的遗传结构较为单一,5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结构均以一种等位基因为主,线粒体单倍型H1(Japan1)占83.64%,且在长白山中华蜜蜂研究中首次发现H3(登录号:KF673779)、H5(登录号:KF673782)、H7(登录号:KF673780)、H8(登录号:KF673781)等4种单倍型.长白山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少,遗传多样性低,遗传结构单一,面临着灭绝的风险.长白山中华蜜蜂的资源保护刻不容缓,需要尽快建立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野生中华蜜蜂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镜泊湖周边、东宁和饶河地区黑龙江省野生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调查、收捕及标本观察,结果表明:野生中蜂多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栖息于活体树洞中。标本观察中蜂工蜂体色背板以几丁质黑色为主,腹板为黄色,东南部林区多有第二背板工蜂有黄色带,个体与南方中蜂相似。收捕观测树洞巢脾分布多以斜方向或横面对着巢门,呈圆柱状,气眼分布巢脾周围,饲料集中在巢脾上部,下部为繁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