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建明 《中国林业》2009,(15):20-21
2006年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连续三年被列为我国农村改革重点工作之一。为推动林改,破解林业发展困局,云南省借鉴福建、江西等地的经验,通过均山、均股、均利等形式将全部集体林产权落实到户。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林农爱林护林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林农增收。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著,但林改后的不和谐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杰  黄利 《林业科学》2008,44(8):112-117
基于辽宁省8个县(市)340户林农调查数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业产业的发展变化和林农(包括村集体)主观意愿2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产业发展仍存在3个主要问题:资金问题、采伐限额以及缺少林业合作组织.由此提出加大林业投入、开展林权抵押业务、适度放开采伐限额制度以及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平  王玉玲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2):41-44,48
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促进山区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山区农村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实现了产权制度的重大突破,可增加农民就业和经济收入,促进林权法制化建设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山区基层组织领导能力.籍此提出了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的建议,诸如建立林权流转制度,规范流转市场,逐步构建和完善适应山区集体林制度改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区林农应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待遇等.  相似文献   

4.
杨哲 《陕西林业》2007,(2):12-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林业建设高潮迭起,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喜人局面。作为林业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集体林资源,却一直受林业产权不落实、权属不清、责权不明、经营机制不活等因素的困扰,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从2003年开展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业发展机制活了,林农满意了,林业资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村财收入,转变了林权职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充分调动了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集体林业焕发了青春,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更多地了解、学习和掌握福建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刊发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副司长叶兴庆的调研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王斌 《山西林业》2012,(1):25-27
介绍了太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做法,提出了重视林业产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股份制经营和细化配套改革措施等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江苏绿化》2000,(1):10-12
近年来 ,我市绿化造林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坚持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 ,以实施“六大工程”为载体 ,全力推进绿化造林总体水平的提高。林权改革的全面实施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激发了林业发展的活力 ,使我市绿化造林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一、顺应趋势 ,抢抓机遇 ,把林权改革作为推动新一轮林业发展动力绿化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在新形势下 ,绿化造林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 ,首先 ,大搞绿化造林 ,保护…  相似文献   

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 进展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林改的背景 我国的集体林形成于建国初期,其产生、发展、改革大致经历了土改时期的“分山分林到户”阶段(1950—1953年)、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林业“三定”阶段和中央林业决定颁布后的林权改革深化阶段(2003年以来)等5个阶段。尽管林业“三定”以来集体林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不明晰、经营主体未落实、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不高.森林质量很低.我国18亿亩耕地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是43亿亩林业用地既没有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我国13亿人民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有着43亿亩林地的我国在世界上算得上是“林业大国”,但从产出效率来看,我国只能算是个“林业小国”。  相似文献   

9.
如何深化集体林权改革,让林改的重大意义变为现实?河北省林业局副局长雷永怀认为,发展林业产业是深化林改的着力点,兴林富民是林改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林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保障和政策支撑;反过来,发展实力的增强也更有利于支付改革成本,  相似文献   

11.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首都林业改革发展问题,部署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推动首都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造林绿化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介绍了山西林业建设发展现状,探讨了造林机制、体制及绿化模式,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华县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23.43万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107.94万亩,占87%.集体林地面积90%属村、组集体所有,乡镇所有面积很小.集体林地经营权大体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由承包大户经营管理,承包期限10-70年不等,都交有承包费,有承包合同,总承包经营面积约65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60%,是我县集体林地经营管理的主要形式;二是由乡、村、组集体经营,采取集体聘任护林员和县林业局天保管护站联合管护,约占25%;三是在80年代初进行的“林业三定”工作中,将部分集体林地划分为“自留山”和“责任山”,由农户经营管理,约占10%.根据全县集体林的现状,我们认为在集体林权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现有林地面积10,019.5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5.6%,林区县人口占全省总人口63.6%。林业始终是浙江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浙江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林业“三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延长山林承包经营期等三个阶段,至2007年8月,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实践,全社会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以及林业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日益完善,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为破解如何使生态受保护、林业促发展、群众得实惠难题创造了有利时机。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出台了关于林权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现阶段林业工作的根本任务。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也是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是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推进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44个县(市)中有24个山区县(市),占54%,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4%。伞省林业用地面积10,425万亩,其中集体林9000万亩,占86.5%;公益林5890万亩,占56%,公益林中70%以上为集体林。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杈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牛态增强、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中着重要处理好的关系、改革中要切实抓好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林业工作研究》2006,(5):35-37
敖汉旗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科尔沁沙地南缘,是京津地区和环勃海经济圈重要生态屏障。地貌特征为“南山、中丘、北沙”,年降水量310—460mm,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生态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有林面积533万亩,森林覆被率39.96%,其中公益林、人工林分别占现有林面积盼70%和95%。200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基本上实现了“绿起来”。但是占现有林地面积52%的集体林(2000年为209万亩),由于集体统一经营,一些弊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显露出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林业工作研究》2006,(5):31-34
中发[2003]9号文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使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轨道。我省在贯彻中央9号文件中,审时度势,紧密结合辽宁实际,以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公益林保护为重点,林业发展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实现了生态增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