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青年农民工“问题化”倾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青年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而他们的“农民身份”认同却不如第一代那么明确,有的甚至没有“农民”身份意识。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渴望和城里人一样生活。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却使青年农民工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青年农民工问题。分析青年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文章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群体决策极端化容易使个体和群体丧失理性,最终导致决策偏离正确轨道。文章从分析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征兆出发,深入研究极端化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改进群体决策,防止极端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涉  李博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2):176-178
从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城乡和地域文化冲突、农民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方面分析农民工素质问题的外部原因,提出教育是提高农民工后备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培训机制,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是现有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社会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开展就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今年江苏团有委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制定《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实施意见》,着力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1978年来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我国农民工数量与我国农村家庭主要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民工与我国农村家庭生活水平存在紧密的正向关系,农民工的增多促进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增多并不会导致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的减少;农民工数量增多的原因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之间的差额存在显著关系;农村边际劳动力要素机会成本是影响农民工数量增多的比较重要原因;家庭经营收入和进城务工收入的总和是影响农民工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余勃  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04-6805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向城市移民倾向,整体素质比上一代农民工高,但又低于城市青年,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低层级水平流动为主。政府要加快破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制度性壁垒,考虑当地收入水平分工种制定农民工资参考标准,引导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监督和帮助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农民工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开展就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今年江苏团有委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制定《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实施意见》,着力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指年龄在16岁到30岁的青年农民。目前农民工犯罪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笔者着重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原因在于基础薄弱、思想素质教育不到位和职业教育的缺失,进而提出加强文化教育,减少农民工的犯罪。  相似文献   

9.
青年农民工是社会转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群的城市融入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休闲方式城市化是融入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青年农民工自幼生活在农村,受到家庭、朋辈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休闲观念传统,休闲方式单一,限制了自身全面发展以及在城市中的人际交往。他们迁移到城市中生活,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面对着休闲观念落后、休闲时间不充足、休闲经济基础差、休闲条件设施受限等困境,这种困境与他们原生的家庭休闲陈旧、朋辈群体休闲方式趋同、政府和社会不重视有一定关系。为了促进这部分人群休闲方式城市化,需要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对休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技能,夯实休闲的物质基础;需要政府社会企业改善环境,提供休闲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必须依据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在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博弈中,用工单位存在不签合同的偏好、农民工供给过剩、部分行政部门怠于履行职责以及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等,是导致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的原因.逐步培养和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并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将有效改善农民工在博弈中的状况,进而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为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解决农民工二代就业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艳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2):133-134
在青年就业难的背景下,解决农民工二代就业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角度分析了制约农民工二代就业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民工二代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政治意识、政治权利、政治参与等方面。导致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弱势地位的原因有户籍制度和选举制度不完善,一些具体政策不公平,进城农民工政治参与缺乏组织依托和进城农民工自身因素。为了改变进城农民工政治上的弱势地位,从政府层面来说,应改革户籍制度、完善选举制度;加强政治参与制度建设,拓宽进城农民工参政渠道;转变观念,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引导社会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维护利益和表达诉求的平台。从进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增强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购房比例较低;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受政策影响,广大农民工落户城市艰难;大多数企业为节省成本,对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支持力度不够。为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体现政府的宏观指导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等,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农民工工资管理的主要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矛盾。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的农村住房45%处于浪费状态,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面积人均却只有4平方米。从农村来说,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回乡预期,建房潮留下的后遗症,农民工投资保值需求,农村宅基地政策的束缚等原因导致了农村住房过剩;从城市来说,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低端房地产市场供给之路不畅,政府公益性住房因数量有限无法惠及农民工导致了农民工城市住房短缺。在对农民工住房理论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市场与政府干预两条解决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郑毅敏  孙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495-6496,6498
基于农村青年市民化调查问卷,得出农民工子女面临城乡入托入学两难的境地.认为教育政策及法规执行上缺乏强制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分担机制不科学、户籍制度限制等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城市接受教育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责任,保障教育公共产品供给;明确相关法律条文,维护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向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倾斜;建立学龄儿童电子档案,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考核范畴等措施,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改革使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得以消除,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外地务工反映了农民工务工地决策中的地点选择,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及其内在原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分析子女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收入相对更高,同时家中拥有儿子的农民工更可能选择外地务工。第一胎为男孩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概率,从子女所处成长阶段看,当子女处于婴幼儿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时,子女性别对农民工外地务工影响较小;而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生养儿子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可能性;当子女家庭趋于稳定之后,子女性别的影响不再显著。研究表明,男孩偏好观念对子女性别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助儿购/建房是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积极落实与二胎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加快了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但城市对待农民工的制度却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通过对制度和法律等方面存在的缺失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导致农民工权利缺失的原因,既有经济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也有法律制度上的原因,还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及利益共同体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但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诸多困难。在深入调查研究皖西欠发达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引导和扶助返乡农民工创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但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诸多困难。在深入调查研究皖西欠发达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引导和扶助返乡农民工创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