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麦穗粒重与营养器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粳稻品质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品系,以后简称品种)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成粒率、一次枝梗对品质影响很大。以提高成粒率为重点,可使穗部性状各指标实现优化组合,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3.
粳稻粒重与稻米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外观品质优质的小粒粳稻品系与大粒大垩白粳稻品系的杂交F2及BC1F1代植株谷粒性状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粒重与垩白呈显著正相关,粒宽对外观品质的影响最大;杂种后代出现了外观品质达到优质小粒亲本水平,且干粒重比优质小粒亲本高5.4g的单株;干粒重超过32.0g的单株,外观品质均未达到国家3级优质稻谷标准;用优质亲本回交,有利于提高杂种后代优质单株的出现机率。  相似文献   

4.
夏谷叶面积与穗粒重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夏谷两种株型119个材料的上部叶片和穗粒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直立型叶面积多集中在50~70cm^2,大叶撒披型面积多集中在65~95cm^2,叶面积与穗粒重的相关关系为,小叶直立型上部第1叶片r=0.3241,第2叶片r=0.6038,第3叶片r=0.4214,大叶撒披型上部第1叶片r=.2144,第2叶片r=0.2964,第3叶片r=0.3271,说明上部第二三叶片为功能叶片,它们  相似文献   

5.
6.
水稻植株含氮量与穗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田间和水培试验的方法,对水稻生育中后期不同器官的含氮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植株根、茎鞘、叶各器官的含氮量与后期穗粒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抽穗前10 d 顶四鞘及抽穗期各叶位叶片含氮量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之间, 穗后19 d 顶二、顶三鞘的含氮量与千粒重、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顶二鞘的含氮量可作为后期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青海春小麦穗粒重与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11个春小麦品种穗粒重与其它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衣艺性状均值范围是:穗粒重0.81~1.86g;单株重2.5~3.9g;经济系数0.31~0.58;穗粒数24.5~47.9粒;千粒重32.9~48.2g;株高70.3~109.7cm;穗长7.0~9.8cm;成穗数298~526穗/m2.决定穗粒重高低的首要性状是单株重.穗粒数的增加会使穗粒重略有上升,而株高或穗长的增加在总体效应上会使穗粒重略有下降.对供试品种建立了穗粒重与其它显着性状的回归式.  相似文献   

8.
宫晶  傅兆麟  孙丽娜  余薇  何丽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77-11979
为了探索有芒小麦穗间芒长与粒重的关系,选取66个小麦品种,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芒长,芒黄速率与穗粒数、穗重以及千粒重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芒长与穗粒数、穗重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芒黄速率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穗重、千粒重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植株上部叶片的光合产物是籽粒中干物质的第二大来源,小麦旗叶由于所处生长发育时期和位置的特殊性,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明显不同与其它叶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旗叶对小麦籽粒产量的贡献可占三分之一。因此在育种栽培过程中,人们普遍对旗叶的大小、光合功能期、叶基角及后期保护都特别关注。叶片光合速率和光合功能期是影响光合生产力的两个因素,而作物产量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光合生产力,提高光合生产力是进一步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而旗叶的叶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合速率。由此可见,旗叶叶面积大小、光合功能期必然与穗粒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以冬小麦14个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研究旗叶各个指标与穗粒重的关系,并结合南疆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产小麦穗粒重补偿性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去除小穗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1-3个小穗,小麦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同步提高,穗粒重补偿性增长,平均增加7%-10%;8个供试品种的千粒重皆因去小穗而增加。且存在增长极限。各品种的千粒重和穗粒重最大增长幅度均与粒重成负相关,说明8个小麦品种皆为“源”限制性品种。  相似文献   

11.
粳稻粒型与粒重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粒型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江苏省粳稻主推新品种(系)和现有亲本圃等60个种质资源为材料,对粳稻粒型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品种谷粒型状(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大小为粒长〉粒厚〉长宽比〉粒宽,从偏相关分析来看,粒长和粒厚与千粒重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提高粒重的方法是在稳定粒宽和长宽比的基础上,主攻粒长和粒厚,协调优化四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辽宁省区试中晚熟组的35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参试材料的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达标情况较差,是辽宁省水稻育种品质改良的重点;糙米率、精米率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r=-0.404*,-0.550**),成粒率与垩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67**),表明提高成粒率有助于降低垩白从而提高碾磨品质;每穗颖花数与糙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5**),与精米率负相关也达显著水平(r=-0.412*),而每穗颖花数又受到单位面积穗数的直接影响,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对食味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当降低每穗颖花数和提高成粒率、千粒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粳稻产量与品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食味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味品质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产量性状方面,食味值与实粒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各产量性状对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影响;关于叶型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主要是倒1叶的长宽、倒3叶的宽度以及倒1叶、倒2叶的基角开角,而叶片厚度、倒2叶长宽、倒3叶的基角开角的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4.
粳稻粒型与稻米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粒型与水稻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目前江苏省粳稻主推新品种(系)和现有亲本圃等30个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粳稻粒型与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稻米粒长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糙米率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和0.01水平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粒宽、粒厚呈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粒长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和0.01水平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粒型与稻米品质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粳稻谷粒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国内外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28个正交组合的粒长 (x1)、粒宽(x2)、粒厚(x3)、粒重(y)间相关、回归、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粒长与粒厚、粒重间偏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68 2**和0.840 9**;粒厚与粒重间偏相关关系也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670 7**,长、宽、厚对粒重的贡献力大小分别为粒长>粒厚>粒宽.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谷粒性状间回归方程为y=4.175x1+0.838x2+19.630x3-52.038,复相关系数R2=0.730,方差分析F=21.603, 达1‰以上水平,说明y与x间的拟合度较好,另外,从方程中还可以看出,当x1、x2、x3变化量相同时,粒厚(x3)对粒重(y)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粒长(x1).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1.804,贡献率为45.092%,为粒重因子;第2主成分特征根λ2=1.369,贡献率为34.225%,为粒厚因子 ;第3主成分特征根λ3=0.700,贡献率为17.50%,为粒宽因子.并提出在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时,主成分值要选择适宜,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组合.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 1 0个小麦品种 (系 )的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叶面积与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主穗粒数 /旗叶面积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各产量因素相关不密切 ,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以光敏核不育为载体,采用不同生态类型亲本轮回杂交,育成的大穗、大粒、抗病优质的粳稻新品种粳稻津原24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试验表明,该品种生长势强,抗寒耐盐碱,在滨海地区种植增产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市场粳米食味品质、外观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通过试验对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正常粒率与粉状粒率、茶系粒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胴割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千粒重、粒体积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优良食味粳稻育种中应该注重选育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品种,并且不过分追求大粒。在优质栽培中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粒正常成熟,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