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同利用方式下(刈割和放牧),比较了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及群落结构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刈割草地>放牧草地,在不同植物群落中表现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群落。无论在刈割还是放牧区,真菌的分布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细菌的分布为:杂类草群落>羊草群落>碱茅群落;放线菌为:羊草群落>杂类草群落>碱茅群落。土壤微生物随土层垂直递减分布,在土层0~15 cm土壤微生物分布最多。3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最大, 放线菌次之, 真菌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只在刈割方式下羊草群落(sp1)和碱茅群落(sp2)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其余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大针茅(Stipagrandis)草原是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落类型之一,刈割是典型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为探讨大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刈割的响应,利用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下大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留茬5cm时,土壤细菌、真...  相似文献   

3.
放牧和刈割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放牧和刈割的响应。结果表明,放牧条件下优势种贝加尔针茅的重要值高于刈割利用的,而样方内的物种数、Margalef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低于刈割利用,说明刈割利用较放牧增加了草原贝加尔针茅群落的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刈割干扰下天然打草场植物群落呈现出的消长状态,试验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天然打草场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刈割干扰下,羊草+杂草类群落中物种总数略低于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的密度和盖度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P0.05);羊草+杂类草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P0.05);羊草+杂类草群落的现存量和枯落物量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P0.05)。说明刈割干扰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的影响小于对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究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为对象,于202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刈割实验平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取样。该实验平台于2014年建立,以不刈割为对照(CK),设置轻度(LM)、中度(MM)及重度刈割(HM)3个处理。本研究通过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增加了新物种,且中度刈割的物种数最多;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且轻度刈割显著增加了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表明轻度刈割最有利于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的生产力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全碳、全氮和pH均在中度刈割时最高,且显著高于不刈割,表明中度刈割对土壤养分有积极影响;3)硝态氮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草地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本研究可为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  相似文献   

6.
为明晰不同利用方式对松嫩草甸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带性植被草甸草原在刈割和长期放牧利用下两种典型群落-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和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群落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了两种利用方式对群落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活型、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和长期放牧下羊草群落物种数为18种和21种,禾本科植物占比最高,分别为33.3%和45.45%;野古草群落物种数分别为39种和32种,禾本科植物占比为23.1%和21.9%。长期放牧增加羊草群落地面芽植物和野古草群落一年生植物占比,降低野古草群落地面芽植物占比。两种利用方式下两个群落饲用价值类型均以优良牧草的种类最多,占比分别为58.76%(刈割羊草群落)、53.33%(长期放牧羊草群落)、46.56%(刈割野古草群落)和46.63%(长期放牧野古草群落)。长期放牧显著降低了两个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P <0.05)。与刈割相比,长期放牧下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选取有代表性的退化大针茅—糙隐子草群落,设置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放牧不刈割、无牧无刈割围封禁牧、无牧一次刈割围封禁牧.经过8年不同的管理后,采用样方法对群落物种组成、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并计算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同时,测定群落内主要植物种的净光合速率、叶片N含量、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与放牧不刈割管理相比,在两种围封禁牧管理下,群落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以及多年生禾草占总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均增加,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提高,群落内主要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群落优势种由糙隐子草过渡为大针茅,已具有明显的典型草原特征;但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群落内主要物种的净光合速率、叶片N含量和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无一致变化趋势,植株高度也无显著差异.(2)无牧一次刈割管理方式下的群落内物种数高于另外两种管理方式.综上所述,对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大针茅退化草原来讲,实施无牧一次刈割围封禁牧管理有利于退化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2016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大针茅草原进行野外取样,以围封(CK)为对照,对放牧、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大针茅草原枯落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上现存量,群落物种多样性,共优种大针茅、羊草、糙隐子草植株高度、叶面积等功能性状变化及枯落物量与物种多样性间、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间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量为CK刈割放牧(P0.05),放牧和刈割均造成枯落物减少。与对照相比,放牧显著降低了地上生物量和地上现存量(P0.05),使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显著增加(P0.05)。放牧、刈割均造成群落组成发生变化,禾本科植物地上生物量比重降低,且放牧造成多年生丛生禾草比重降低。与对照相比,放牧、刈割均造成大针茅、糙隐子草和羊草植株高度降低(P0.05),放牧使三者叶面积减小(P0.05),刈割使糙隐子草叶面积减小(P0.05)。刈割过程中,随着枯落物量增加,物种丰富度降低(P0.05);放牧过程中,随着物种丰富度增大,地上生物量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4种不同利用方式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揭示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贝加尔针茅群落放牧+刈割(S1)、羊草群落放牧(S2)、羊草群落刈割(S3)以及贝加尔针茅群落刈割(S4)4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相对丰度、细菌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S1、S2、S3、S4四个样本土壤细菌分别有31,27,26,28个门,酸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是土壤中的优势群落;四个样本中S1的细菌多样性最高,S3的物种数最低;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的排序为S1S4S2S3,多样性排序为S1S2S3S4;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和有机质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物种相对丰度的影响较大,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细菌物种组成丰富,四个样本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植被类型、利用方式和理化性质等都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掌握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植物和土壤碳、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全面分析和评估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以贝加尔针茅草原围封、放牧和刈割3种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贝加尔针茅、羊草和扁蓿豆3种主要植物叶片和土壤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植物与土壤化学计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  相似文献   

11.
割草地群落特征与土壤化学性质对利用年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呼伦贝尔不同利用年限的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日阴菅(Carexpe pediform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杂类草两种类型的割草地群落特征、植物营养成分及土壤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刈割使群落盖度降低,贝加尔针茅株丛破碎化、小型化,羊草退化;多年刈割的贝加尔针茅+日阴菅样地群落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同类型围封3年的样地,羊草+杂类草割草利用多年的样地Margarlef丰富度指数高于利用5年的样地。随刈割年限的增加,蔷薇科、菊科、毛茛科等一年生植物随之增加,地上生物量、枯落物现存量随着刈割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多年刈割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羊草及芨芨草草原和西北针茅草原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典型草原植被群落土壤质量情况,选择镶黄旗羊草及芨芨草草原和西北针茅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土壤理化指标作为总数据集,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Norm值构建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通过非线性评价方法对该区羊草及芨芨草草原和西北针茅草原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羊草及芨芨草草原土壤水分和电导率在A2~Bk层显著高于针茅草原(P<0.05),在A2和AB层羊草及芨芨草草原土壤pH显著低于西北针茅草原(P<0.05),在A层羊草及芨芨草草原土壤平均养分含量大于西北针茅草原(P<0.05),但在Bk~C层则相反;2)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和容重这3个土壤指标组成,可以反映草原土壤质量有效信息,经总数据集验证具有较好准确性;3)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A_1层羊草及芨芨草草原>西北针茅草原,A2~C层羊草及芨芨草草原<西北针茅草原(P<0.05)。研究结果可为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郑佳华  赵萌莉  王琪  张峰  张彬  张军 《草地学报》2022,30(5):1054-1062
为探究不同利用方式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刈割、放牧以及围封3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刈割显著提高了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P<0.05);围封和刈割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显著高于重度放牧,而且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碳循环指数和氮循环指数(P<0.05);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综合解释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72.75%的变化,综合考虑土壤环境因子有利于提高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解释量。综上所述,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导致草地加剧恶化,而刈割在维持较高水平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植物多样性,因此,与围封和重度放牧相比,刈割下草地恢复状态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培养法比较研究了刈割、放牧和围栏封育3种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碳矿化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矿化潜力不同。在25℃条件下,羊草草原0~10cm土层培养30d结束时的矿化速率在刈割、放牧和围封干扰下分别为培养开始5d时的15.3%,9.5%和10.2%;10~20cm土层培养30d结束时的矿化速率在刈割、放牧和围封干扰下分别为培养5d开始时的5.6%,18.6%和13.9%。0~10cm土层矿化累积释放的CO2-C量大小依次为刈割>围封>放牧,刈割与放牧样地差异显著。样地10~20cm土层矿化累积释放的CO2-C量大小依次为刈割>放牧>围封,刈割与围封样地差异显著,且0~10cm土层的CO2-C累积释放量>1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15.
杨天成  李晓佳 《草业科学》2022,39(5):841-849
为科学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通过群落调查结合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 (CVOR)草地健康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放牧刈割草地(MG)、夏季放牧草地(SG)、冬季放牧草地(WG)、禁牧刈割草地(MP) 4种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冬季放牧草地群落平均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0.05),夏季放牧草地平均盖度、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0.05),放牧是影响群落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夏季放牧草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0.05)。放牧刈割提高了群落的的丰富度和均匀度。2)冬季放牧草地群落生物量和凋落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3)基于CVOR指数评价综合草地健康等级:MG> MP> WG> SG,放牧刈割草地综合草地健康指数最高(HCVOR=0.84),其余3种利用方式处于“不健康”状态。应适当加强对放牧刈割草地的利用,对其他3种利用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草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围封、放牧、刈割对典型草原土壤线虫的影响,本文基于高通量测序确定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差异及其表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围封、放牧、刈割处理下的线虫群落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下,土壤线虫在优势营养类群、生态学指数层面表现为有差异性的响应结果;与围封处理相比,放牧和刈割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干扰作用,这使得土壤线虫连通性和捕食关系有所减弱;刈割使温带典型草原土壤线虫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降低,但有利于土壤养分富集。研究结果丰富了草地土壤线虫多样性和群落演变的研究内容,证实土壤线虫所指示的草地生态系统状况随着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为温带典型草原的草地恢复、可持续发展等不同阶段制定科学的草地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Ovis aries)、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和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的数量减少,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比例增加;绵羊、达乌尔黄鼠、亚洲小车蝗3种食草动物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采食羊草、猪毛菜和大针茅时优先采食羊草;随牧压的增大,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生态位宽度变宽,且在放牧区绵羊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类似.放牧改变了大针茅群落的植被组成,使其演替为糙隐子草群落,3种食草动物对草地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控制鼠、虫的种群密度,防止鼠、虫害的发生对保证放牧家畜的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数据分析等手段探索不同刈割方式对大针茅草地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在群落中具有最大的重要值,占据优势地位;短期刈割对群落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相比,一年一割[1(1)]和两年一割[2(1)]有增长趋势,而割50m留5m [50(5)]和50m留10m [50(10)]有降低趋势;刈割有降低群落平均高度和增加群落密度的的趋势;短期刈割对大针茅草原Margalef丰富度指数(Ma)有较大的影响,每年割50m留5m [50(5)]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P<0.05),相比于50m留存5m [50(5)]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在不同刈割处理下虽有降低趋势但并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刈割下表征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著高于围封和放牧利用,围封条件下PLFA总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PLFA总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熏蒸提取法)极显著正相关。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含量,围封使土壤中放线菌含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真菌含量在3种利用方式下则无显著变化。刈割样地表征细菌的PLFA量最高,为29.6 nmol/g,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细菌的含量分别比刈割样地降低了27.8%和49.3%。刈割样地的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16:0和18:0,占PLFA总量的64.6%,放牧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i15:0,i16:0和18:1ω9t,占PLFA总量的45.6%;围封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和i16:0,占PLFA总量的46.3%。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驱动力.研究3种利用方式(围封、放牧和刈割)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索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 表明:围封、放牧和刈割利用下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分别为30.24nmol/g、16.22nmol/g和14.52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