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的施氮制度对燕麦/豌豆间作体系中燕麦的吸收情况以及对土壤氮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N0(不施氮)、N1(基肥20%+分蘖期追肥20%+开花期追肥60%)、N2(基肥20%+分蘖期追肥30%+开花期追肥50%)和N3(基肥20%+分蘖期追肥40%+开花期追肥40%)4个施氮制度;3种种植模式(燕麦/豌豆间作、燕麦单作和豌豆单作),研究施氮制度对间作燕麦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施氮制度和间作对燕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影响显著。间作燕麦籽粒产量在N2处理下最大,较N3增产22.48%。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间作燕麦的吸氮量较单作燕麦分别提高了26.5%、15.8%、7.3%和17.1%;间作燕麦在N2处理下吸氮量最大,为71.2 kg/hm2,较N0增加了49.9%。在0~20 cm土层间作燕麦的土壤全氮含量在N0、N1、N2和N3处理下分别较单作提高12.9%、11.2%、15.4%和6.9%;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均高于单作燕麦。【结论】在20~...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下种间氮营养竞争和互馈,试验采用桶栽土培法对紫花苜蓿和燕麦进行模拟间作,通过不同生育期、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花苜蓿和燕麦的氮代谢特性、根系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氮代谢特性、根系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特性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单作,且差异显著。紫花苜蓿的氮代谢酶活性、氮含量、氮积累量在现蕾期和初花期时均表现为单作显著大于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P<0.05),根系平均直径和根系体积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表现为单作>塑料分隔>尼龙网分隔>不分隔,且单作显著大于不分隔。在两个氮素水平下,各生育期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的氮代谢酶活性、干物质重、氮含量、氮积累量、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系活力均表现为N210(施氮水平)>N21(不施氮水平),而紫花苜蓿总根瘤重、总根瘤数、有效根瘤数、有效/根瘤数均表现为N21021,且在初花期时不同根系分隔方式间的差距最大。因此,在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体系中,种间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燕麦根系的生长和根系活力的提高,增强燕麦氮同化能力,促进紫花苜蓿结瘤固氮并将由此产生的氮素部分继续转移给燕麦,增强间作系统中种间氮营养的互补利用,以达到紫花苜蓿/燕麦间作体系内的种间氮营养高效回馈,从而有效提高了间作体系中氮素的利用效率;且适宜氮素的添加和生育期的推进,使得种间根系互作不断加强,加强了种间氮素的互补利用,促进其间作体系内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氮肥施用水平对饲用燕麦品质的影响,确定饲用燕麦的最适施氮量范围。[方法]选用燕麦草为供试材料,设置0(N0)、175(N175)、200(N200)、225(N225)、250(N250)、275(N275)、300(N300) kg/hm2共7个氮肥施用梯度,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分别追施氮肥用量的15%、35%、30%、20%。采用大田小区下的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区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测定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饲用燕麦的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结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升高,并出现积累的现象;与不施氮肥组相比,不同施氮水平下拔节期和抽穗期各土层的土壤碱解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饲用燕麦的品质并不会随着可利用的氮素养分含量的增加而一直提高,存在峰值;施氮水平N225时,饲用燕麦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55%、16.13%,增幅分别为38.15%、53.62%。饲用燕麦的分蘖数在施氮水平N175时达到最大值(分蘖中位数=8);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随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通过豌豆与玉米间作,并对单作和间作豌豆进行根瘤菌接种,研究了接种对豌豆结瘤固氮特性、豌豆及间作玉米的氮素吸收量、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及接种提高了固氮酶的活性;相对于间作不接种,间作接种根瘤菌ACCC16101(R1)和XC3.1(R2)后,根瘤重量增加了19.0%~120.4%;ACCC16101对间作作物的氮素吸收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影响较小;间作接种XC3.1后, 豌豆、玉米的氮素吸收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比间作不接种提高16.9%和19.1%,土地当量比也高于接种ACCC16101和不接种;XC3.1适宜在豌豆/玉米间作系统中接种。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作物间作氮磷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间作施肥量不合理,氮、磷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试验以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作物间作对氮、磷养分的吸收累积及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的土地当量比为1.24~1.58,均表现出间作优势,间作各组成作物籽粒产量较单作均有提高。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分别较单作氮素累积量高17.9%和8.4%,其中,玉米间作豌豆氮素累积量分别较小麦间作玉米和小麦间作大豆高22.8%和10.4%;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氮素利用效率均低于单作。除小麦间作玉米之外,小麦间作大豆和玉米间作豌豆与单作比较,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17.1%和20.3%;但是小麦间作玉米和小麦间作大豆磷素利用效率分别较单作低24.3%和40.5%。玉米间作豌豆较小麦间作玉米、小麦间作大豆具有较高的土地当量比、籽粒产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磷素累积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可作为绿洲灌区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种植模式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究施氮量对燕麦(Avena sativa)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为高寒区燕麦种子生产和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寒区推广应用的燕麦品种青引2号(Avena sativa Qingyin No. 2)和林纳(Avena sativa Lena)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水平:0、60、120、180、240和300 kg/hm2,采用单穗标记法观测燕麦不同穗位籽粒的灌浆动态,并运用Richards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探究施氮水平对燕麦不同穗位籽粒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同一穗位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籽粒千粒重增大,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延长,最大灌浆速率增大,籽粒灌浆的3个阶段中渐增期灌浆持续时间和生长比率增大。青引2号燕麦千粒重增长量为20.55~28.43 g,最大灌浆速率在N0~N5处理之间提高51.52%,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10 d;林纳燕麦千粒重增长量为16.78~21.87 g,最大灌浆速率提高51.02%,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20 d。同一施氮量下不同穗位之间籽粒千粒重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上部籽粒千粒重较下...  相似文献   

7.
汪雪  刘晓静  赵雅姣  王静 《草地学报》2021,29(10):2258-2264
为探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燕麦(Avena sativa)间作下碳、氮代谢及其物质积累规律,本研究采用桶栽土培法对紫花苜蓿和燕麦进行模拟间作,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及不同生育时期紫花苜蓿和燕麦的光合特性、碳氮代谢关键酶及碳氮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碳氮代谢酶活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和地上蛋白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下表现为燕麦间作显著大于燕麦单作(P<0.05),而紫花苜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及蛋白积累量在现蕾期时均表现为紫花苜蓿单作显著大于紫花苜蓿间作(P<0.05)。由此可见,紫花苜蓿与燕麦间作更有利于燕麦提高光合速率,增强燕麦碳氮代谢酶活性,进而提高其碳、氮代谢水平,促进燕麦体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积累,提高间作燕麦生物量和品质;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燕麦碳氮代谢随之增强,并在间作中的紫花苜蓿现蕾期时燕麦碳氮代谢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8.
通过营养液砂培模拟试验,对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在不同氮素水平、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R、NiR、GS和GOGAT活性、干物质重和氮积累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不断增加。玉米氮代谢酶活性和氮代谢产物的各指标在N210下均高于N21,并且不同种植方式下其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玉米单作。NR、NiR、GS和GOGAT活性以及氮含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不分隔时显著大于塑料分隔与玉米单作(P<0.05)。干物质重及氮积累量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表现为不分隔显著大于塑料分隔和玉米单作(P<0.05)。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可以提高玉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氮代谢产物的积累。紫花苜蓿‖玉米中根系互作越紧密、氮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提高以及氮代谢产物的积累;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可以直接反应其氮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间作比例和施氮量对箭筈豌豆/燕麦间作系统叶性状的影响,设置了4个种植模式(燕麦单播、箭筈豌豆∶燕麦1∶2间作、箭筈豌豆∶燕麦2∶1间作和箭筈豌豆单播,分别表示为A、VA12、VA21和V)和3个氮肥水平(0、50和10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50和N100),测定了作物叶片性状和土壤矿质氮,并分析了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叶面积、比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叶干物质含量逐渐降低;箭筈豌豆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在VA21下N50时分别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为263.53 cm2/g和0.20 g/g;(2)间作下燕麦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大于单播;箭筈豌豆叶面积和比叶面积仅在不施氮下间作大于单播;(3)除V外,N100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分别为96.13(A)、100.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蒙古阴山北麓饲用燕麦抗氧化酶活性对氮肥的生理响应及差异变化,研究适宜的施氮量。[方法] 以饲用燕麦(Avena sativa)“三星”为材料,设置0、150、200、250、300、350 kg/hm2施氮水平,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分别追施氮肥用量的15%、35%、30%和20%,于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测定分析饲用燕麦叶片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饲用燕麦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A的含量逐渐降低。3个时期的饲用燕麦叶片POD活性均在施氮水平为250 kg/hm2时最高;孕穗期和灌浆期的饲用燕麦叶片SOD活性在施氮水平为250 kg/hm2时最高;孕穗期和抽穗期饲用燕麦叶片CAT活性在施氮水平为300 kg/hm2时最高,灌浆期CAT活性在施氮水平为250 kg/hm2时最高。[结论] 内蒙古阴山北麓施氮肥对饲用燕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低氮促进、高氮抑制,适宜施氮量为25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丽  李宁  盛建东  王皓 《草地学报》2012,20(1):54-57,6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分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稀植(N3D1)处理有利于苜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氮素积累趋势因施氮量、种植密度不同而异:低氮高密、中氮高密处理下氮素积累以茎杆为中心,高氮低密处理下,花荚为氮素积累中心,施氮可显著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中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均以N3D1处理最高,该处理下苜蓿根、茎、叶、花荚中干物质量为8.65,19.02,2.35,5.98g·株-1,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2.23,15.01,3.62,15.70mg·株-1。本研究中当施氮量为150kg·hm-2,密度为3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740.36kg·hm-2。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陇中旱农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成为了陇中旱农区主要作物之一,但该技术下玉米的高产出导致土壤养分耗竭,影响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依托2012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个施氮水平(N0:不施肥;N1:100kg·hm~(-2)、N2:200kg·hm~(-2)、N3:300kg·hm~(-2))和2个施氮时期(T1:1/3基肥+1/3拔节期+1/3开花期、T2:1/3基肥+2/3拔节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光合性能也在增强,而N3和T2N2间差异不显著,T2时期提高玉米光合特性;2)全生育期内,N3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较N2、N1、N0分别平均增加50.9%、17.0%、2.7%;叶面积指数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2和N3间无显著差异;T2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显著高于T1;3)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分配量表现为:N3N2N1N0,T2下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分配量高于T1;4)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2和N3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高于N0,其中N3较N0增加79.2%和68.4%,N2较N0增加65.9%和54.1%,T2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T1显著增加9.9%和13.5%,而T2N2与N3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施纯氮200kg·hm~(-2)左右,按照1/3基肥+2/3拔节期配施,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饲料产量,促进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及光合生理机制,在科尔沁沙地选择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主栽饲用燕麦品种,于燕麦的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按照15%、40%、25%、20% 比例,对燕麦追施0(CK),100,200,300 kg/hm2氮肥(纯N),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和光合参数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显著增加饲用燕麦品种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产量分别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甜燕1号与牧乐思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与N0处理相比,在N200氮素水平下燕王和牧王产量提高61.43% 和54.23%,在N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产量提高65.53% 和76.89%;增施氮肥显著促进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片生长(P<0.05),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N200处理下叶面积达到最大值,甜燕1号与牧乐思叶面积则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施氮显著提高植物叶片蒸腾系数(P<0.05),提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促进燕麦光合作用;叶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燕王和牧王对氮肥的敏感程度强于甜燕1号和牧乐思品种,燕王和牧王的适宜施氮量是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则是300 kg/hm2.  相似文献   

14.
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单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对照,研究了4种马铃薯‖燕麦(Avena sativa)间作行数比(2∶2、2∶4、4∶2、4∶4)对马铃薯氮、磷、钾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花期至收获期,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地上茎、叶中的氮、磷、钾素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块茎中氮、磷、钾素含量呈现上升态势。马铃薯各器官氮素含量从开花期至收获期始终表现为叶片地上茎块茎;而收获期钾和磷的分配积累中心转移为块茎。马铃薯、燕麦间作可以提高马铃薯氮素、钾素含量,但降低了磷素含量。马铃薯‖燕麦间作行数比为4∶2的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单作(P0.05);马铃薯‖燕麦间作行数比为4∶4的处理有较高的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这表明,合理的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马铃薯块茎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 g·m~(-2);高氮N40,40 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箭筈豌豆产量及氮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变化不明显;在各施氮水平下,禾豆比75:25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总产量,同时在N_0和N_(20)下,还具有较高的燕麦氮产量;禾豆混播后,可获得混播优势,施氮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2)在N_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_(20)和N_(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_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 g·m-~2,在N_(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 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 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与水稻轮作具有改善稻田质量和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但苜蓿促进水稻增产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晰。试验设置种植黑麦草土+NPK基肥+尿素追肥(PRS)、种植苜蓿土+NPK基肥+尿素追肥(PAS)和苜蓿土+苜蓿绿肥+NPK基肥+尿素追肥(紫花苜蓿处理)3个处理。结果显示,与2个对照处理相比,紫花苜蓿处理显著提高了轮作水稻的分蘖数、生物量、籽实产量以及抽穗期叶片N、P、K含量;紫花苜蓿处理分蘖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的水稻净光合速率依次比PRS增加了16.99%、27.22%和40.99%,比PAS增加了16.88%、37.99%和33.51%;参与蔗糖代谢的关键基因OsAGPS1、OsAGPL1、OsMEX1、 OsSPS1和OsSUS5的相对表达量在叶片(白天和夜间)和根系中明显变化,与PRS相比,5个基因在分蘖期夜间的表达量分别上调2.45、2.96、1.29、1.66和6.04倍,而白天仅OsMEX1和OsSPS1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同时,OsMEX1在抽穗期夜间和收获期明显下调;在根系中,OsAGPL1、OsMEX1和OsAGPS1在分蘖期或抽穗期明显上调表达;与此相应,分蘖期叶片的蔗糖磷酸...  相似文献   

17.
黎松松  于辉  王宁欣  夏树淼  朱亚琼  陈雪  郑伟 《草业科学》2022,38(10):1918-1929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g·m?2;高氮N40,40?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2)?在N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20和N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g·m?2,在N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燕麦间作箭筈豌豆效应对后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对燕麦(Avena sativa L.)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不同间作比例下的产量和氮素营养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对燕麦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箭筈豌豆产草量影响较小:燕麦与箭筈豌豆按3:1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具有明显产量优势(P<0.05),2006和2007年间作燕麦产量分别比单作提高12.2%和16.8%;燕麦植株的含量氮提高了1.6%~6.8%;间作后茬复种燕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连作(P<0.01),其产量是连作燕麦的1.1~1.5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可改善土壤肥力,为后茬作物生产提供养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燕麦与箭薚豌豆不同种植模式的根际土壤为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燕麦拔节孕穗期较低,开花期较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至成熟收获期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不同生育期,间混作处理比单作燕麦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P<0.05)。收获期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大多数,其中间作混播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是单作燕麦的1.1倍左右,单作箭薚碗豆是单作燕麦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1.3倍;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以燕麦与箭薚豌豆间作(1∶2)和燕麦与箭薚豌豆混播(1∶2)处理较高,单作燕麦最少。说明间作混播种植方式能起到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氮肥对燕麦生长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施氮肥梯度在青海省湟中县进行燕麦施肥试验,测定了不同氮肥水平下燕麦在不同生育期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燕麦株高的快速生长期在拔节至开花期,最大生长率3.56cm/d出现在拔节至孕穗期;燕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快速生长期在孕穗至开花期,地上生物量最大生长率101g/m2/d出现在抽穗期-开花期,地下生物量最大生长率3.37g/株/d出现在孕穗-抽穗期,均为施肥量120kg/hm2时最大.在燕麦生长早期,高施肥量对燕麦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在快速生长期中高施肥量较低施肥量或不施肥有更显著效应.就燕麦草生产而言,以选择75 ~ 90kg/hm2的施氮量为佳;而就燕麦种子生产而言,以60kg/hm2的施氮量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