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力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服务于“水土保持工程学”。从“土力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色入手,针对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课时数不足、课堂教学呆板、实践与实验教学乏力、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是"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分析了"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应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第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使其更具科学性。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社会对水土保持监测人才的需求,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示范校水土保持专业"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对高职院校"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了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采用仿真教学、真实工程项目的形式,实现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考核机制突出了对学习过程和工作效果的综合评价。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课内教学和专项训练为基础,以项目代训或仿真式综合实训为切入点,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教学,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规划”是农林高等院校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之一。由于它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所以往往被安排在大学本科第7学期开设,课时为50学时。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先掌握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工程、森林生态学和林业生态工程等专业知识。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实践,深刻体会到其教学的难度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现就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与同仁商榷。(一)“水土保持规划”课程的起源和发展我校的“水土保持规划”课程开设于1990年。在此之前,水土保持规划属于…  相似文献   

5.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缺少与水保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学时偏少、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缺乏时效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探索了课程教学的改...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整合课程设置,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开设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对指导今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专业成立之初直至1997年调整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土保持原理”课程名称及其内容几经扩展和调整。其中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在1988年之前,因“水土保持原理”课程内容中有水土流失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部分,所以当时本课程的名称为“水土保持原理与土地利用规划”。80年代末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带来的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断得以完善。为满足新形势下教学和生产需要,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从“水土保持原理”课程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了一门专业课程———土地利用规划。自1996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14所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类型、课程学时和课程顺序的安排等现状的分析发现,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分类不统一、主干课程的数量和学时院校间差异悬殊和课程安排欠合理等问题。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遵循相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科学处理好“厚基础”与“宽口径”的关系、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性等原则,提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合理选取教材内容,补充学科前沿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诱导式和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优化考核标准,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将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等林业院校“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学、水土保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气象学》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和考试模式的改革,从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启发式教学,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向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课程的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规划”是农林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了“水土保持原理”、“林草生态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原理与技术”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掌握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针对一定区域或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区划或规划的一般原理、工作方法和步骤,以及有关应用技术。所以,该课程要求从教人员不但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水土保持的实际工作经验。本人在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该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全面分析“水文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该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作用,分别从校内课堂授课内容、校外实践实习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网络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适应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专业对该课程的需求,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特点,对“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重构。优化和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分割为水土保持工程材料、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和课程实践3个方面。优化和构建后的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中添加了水泥试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钢筋拉伸和冷弯试验、施工工艺认识实习和施工管理认识实习5方面内容,实现了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对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后的实践效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
"风沙物理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风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探索风沙物理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针对"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评价缺少科学性等问题,探讨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增设综合性实验,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二是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实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活跃度明显提高,学生对课程实验由最初的不感兴趣到主动提问、主动思考,表现出极大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6.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新疆农业大学针对新疆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自然条件下实施困难,必须采取配套灌溉措施的现状而为水土保持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在分析了水土保持专业"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水土保持专业"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应加强学生灌溉系统选型能力的培养;其次,应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第三,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第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改革后,逐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专业技能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技能,确定了高职水土保持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将高职水土保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级”:单项实训,使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综合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从实践教学制度、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探索了实施该体系的保障机制。实践表明,该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树木学”课程是林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树木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树木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课程的动手能力、野外认知实习,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沙漠学”课程的历史沿革、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改革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分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现场实习相结合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法,对“沙漠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乃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学科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GIS导论”课程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传统林业向数字林业和智慧林业过渡的纽带,因此近些年各林业高校林学专业对其日益重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GIS导论”课程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为基础,针对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课时不足和GIS教学深度与广度有限等问题,“GIS导论”课程组进行了5项改革,具体措施如下:①调整授课内容;②开展阶段化教学;③分组实验;④成立兴趣小组;⑤鼓励学生使用开源GIS软件。“GIS导论”课程改革解决了林业GIS教学当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问题,提高了该课程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推动了GIS技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深入应用,为林学专业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