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芜生姜根状茎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莱芜生姜的根状茎为外植体 ,研究了利用根状茎再生植株的适宜培养基及影响其分化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以MS附加BA 3 0mg/L和NAA 0 6mg/L的培养基根状茎分化率最高 ,可达 6 9 4 %。用催芽 30天左右的根状茎再生率最高。外植体接种密度以 4块 /瓶为宜。  相似文献   

2.
莱城区是著名的中国生姜之乡,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生姜种植已成为支撑莱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生姜已发展到15万亩,总产量突破45万吨。1997年以来,莱芜生姜连续三届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现已通过省级、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年3月莱芜生姜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生姜种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根据全息生物学原理,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部位进行选种的一种新方法。在农业生产上,用于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种性退化,提高产量和品质。2002年以来,我们进行了莱芜生姜不同部位的比较试验,分析了其遗传势、产量及其它经济性状的差异,其遗传势以主茎最强即主茎姜块留种效果最好,依次是一二三级分枝姜块,为科学选留姜种提供了依据。1材料与方法试验品种为莱芜片姜,按生姜分枝次序不同设主茎和一、二、三级分枝姜种4个处理,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24m2(6m×4m),种植规格为0·6m×0·2m,折666·7m2种植5560株。3月20…  相似文献   

4.
进行微量元素水溶肥料(Fe+Cu+Zn+Mn+B+Mo≥10%)在莱芜生姜上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块重、发病率均以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Fe+Cu+Zn+Mn+B+Mo≥10%)最佳,分别为84 cm、12个、1.36 kg、2%,以常规施肥处理最差,分别为79 cm、8个、1.11 kg、12%。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Fe+Cu+Zn+Mn+B+Mo≥10%)处理产量最高,为101 994.85 kg/hm2较常规施肥基础上喷清水对照处理增产17 992.28 kg/hm2,增幅21.42%,投入产出比为1∶31.86,增产、增值效果显著,可以在同等地区推广施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原理,在土样化验分析基础上,结合莱芜市多年的试验示范成果和施肥经验,按照土壤肥力状况、生姜需肥规律和产量水平,建立生姜推荐合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在生姜生产中,应在稳定控制氮肥的基础上,减少磷肥的用量,稳定钾肥的用量,做好氮、磷、钾配比,以促进生姜高产、稳产,提高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生姜专用控释肥在莱芜生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生姜专用控释肥较常规施肥增产生姜669.0 kg/hm2,且可节约成本5 100元/hm2,建议在生姜生产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莱芜生姜种植历史悠久,产品独特,深受国内外市场的认可,是我国著名的“莱芜三辣”特色产品之一。莱芜区已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生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是著名的“中国生姜之乡”。本文作者从生姜种植历史、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莱芜生姜的产业发展现状,从生姜病虫害、新技术、科研和品种保存等方面研究了莱芜生姜产业发展的不足,并从种植、加工、研发基地等方面提出了莱芜生姜产业发展规划及前景预测,以期为莱芜生姜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姜的优质安全高效种植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既是一种重要的调味蔬菜,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生姜生产已经成为种植业中商品率高、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一个优势行业,也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生姜栽培技术要求高,要想种好生姜,必须有科学技术保驾护航。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文章从选地与整地、选种与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中耕除草、灌溉与排水、培土、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角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生姜优质安全高效种植技术,以期为生姜种植推广服务。  相似文献   

9.
优化施肥对莱芜生姜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姜优化施肥处理的性状、产量明显优于配方施肥及习惯施肥处理,优化施肥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增产9 600 kg/hm2,增幅达16.16%,产投比为11.86。因此,此类地块优化施肥加锌、硼肥区对生姜产量影响显著,可在同等地区推广施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总结了山东省莱芜市生姜产业基本情况和品牌培育的主要成效,深入分析了生姜品牌培育障碍因子,提出了莱芜生姜通过品牌引领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即充分挖掘姜文化基本内涵,全面加强生姜品牌宣传推介;培育品牌发展载体,制定生姜名牌发展规划;集成创新生姜生产标准体系,夯实生姜品牌创建的现代技术基础支撑;明确品牌培育重点,加强生姜名牌产品基地建设,做大叫响生姜知名品牌;基于原料供应链协同的生姜一体化安全控制模式,着力促进产业上档升级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1.
生姜专用控释肥在莱芜生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生姜专用控释肥较常规施肥增产生姜669.0 kg/hm2,且可节约成本5 100元/hm2,建议在生姜生产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生姜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在文成县大面积栽培已有十多年历史,生姜在全县蔬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提高生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合文成县的生姜无害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9—2018年莱芜生姜生长季内的气象资料,结合生姜发育期指标,应用模糊数学法建立日尺度的温度适宜度模型,定量分析评估生姜不同发育期温度适宜度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莱芜生姜生长季内温度适宜较高,平均为0.72,除播种至出苗期外均超过0.7。生姜温度适宜度收获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播种至出苗期,播种至出苗期温度适宜度波动较大,温度是影响生姜适时播种的主要气象因子。2009—2018年莱芜生姜温度适宜度变化特征明显,播种至出苗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使生姜遭受低温和高温热害的风险降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莱芜生姜生长季内温度适宜度呈线性增长趋势,温度对生姜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了生姜不同发育期温度适宜性的3类评价指标(不适宜、适宜、非常适宜)。  相似文献   

14.
生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蔬菜品种,近年来货源紧缺,价格偏高,效益较好。但是,如果不能对生姜常见病害做出正确识别,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就会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山东省莱芜市生姜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其色泽金黄、油光鲜亮、块大皮薄、肉细丝少,营养成分高等优点,享誉海内外。近年来,作为莱芜市生姜种植加工销售的主产区——莱城区,依托科技创新,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优势不断放大,莱芜生姜已成为莱芜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合作交流的知名品牌和城市名片。坚持创新引领深化科技驱动莱城区深刻领会和把握科技创新在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杭州市余杭区蔬菜复种面积1.85万hm^2,总产量44.5万T,总产值62300万元。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比较效益高。2006年蔬菜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4.3%,从经济效益看,大棚蔬菜平均667m^2收益9000元左右,露地蔬菜667m^2收益4000元左右,整体种菜效益比种粮、种果等高。二是区域特色开始显现。目前全区形成规模较大的特色蔬菜基地有:  相似文献   

17.
优质生姜低盐腌藏技术及其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优质生姜低盐腌藏技术研究,为优质原料姜的周年供应提供低盐低温贮藏技术.以大黄姜为原料,以20%高盐常温腌渍为对照,研究6%~12%浓度低盐低温腌渍对生姜原料加工品质,主要营养成分、亚硝酸盐生成量,以及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0%低盐结合低温隔腌渍为最优处理,原料得率达94.7%,原料脆度达0.93 MPa,总花色苷、姜酚、姜黄素的含量分别比高盐处理高1.22、213.45,53.47mg·kg-1,亚硝酸盐生成量较低(2.25 mg·kg-1),综合指标最理想;并通过姜原料细胞显微结构观察,获得了细胞显微水平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生姜是我国大宗出口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因其栽培技术简单,效益显著,目前已成为我市出口创汇蔬菜主要品种之一,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市生姜生产上普遍采用2m拱棚(农膜宽度2m)种植模式,明显具有投资省、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深为广大姜农所喜爱,种植技术也日渐成熟。据统计,2006年此项技术应用面积已达2000hm2,667m2最高产量6500kg,平均产量较传统的平膜种植模式增产40~50%,而投资仅增加10%。所产姜  相似文献   

20.
莱芜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其系列加工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本市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近年来,由于连作,大量、单一施用化肥等原因,致使姜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下降、病虫害日益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