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检测了木箱子发酵、竹盘子发酵、堆积发酵和智能培养箱发酵等不同发酵方式下的海南可可豆的单粒重、吸光度、水分、pH、色度,并采用电子鼻测定了未烘烤和烘烤后的可可豆风味,对响应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方式下的可可豆特性差异明显,采用木箱子和堆积发酵后的可可豆与竹盘子和智能培养箱发酵后的可可豆在电子感官风味分析上差异较大。认为木箱子发酵和堆积发酵为适合海南可可豆的发酵方式,利用该技术可以提高海南可可发酵豆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砀山梨汁经乳酸菌发酵可用于开发益生菌发酵饮料。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植物乳杆菌发酵砀山梨汁在不同发酵时间其香气成分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共检测出以酚类、醛类、醇类、烃类、酯类、酮类及酸类等为主共66种挥发性气味物质。其中,在未发酵的砀山梨汁中检测到26种香气成分物质,其特征香气物质包括:正己醛、糠醛、癸醛、壬醛、2-乙基己醇、1-己烯、甲酸辛酯、大马酮等。此外,在不同发酵阶段,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均发生动态变化;经发酵6、12、24、36和48 h,分别由发酵梨汁中检测出25、20、28、28和32种气味物质。其中,当发酵48 h时,风味物质组成最为丰富,总计共检测到32种香气成分物质,主要包括:糠醇、正己醇、1-辛醇、1-癸醇、3-甲基-2-庚醇、羟基丙酮、顺式-1, 2-二甲基环戊烷、甲酸己酯、3, 3-二甲基-2, 4-戊二酮、乙酸甲酯、大马士酮等,这些香气物质可赋予发酵梨汁清新的花香和果香。同时,感官评价结果亦表明,梨汁经植物乳杆菌发酵48 h可获得最佳感官品质。结果表明,砀山梨汁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可赋予其新的特征风味,并改善其感官品质,可为乳酸菌发酵砀山梨汁饮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尚不明确深度发酵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而挥发性成分是影响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茄衣深度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分析深度发酵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HS-SPME/GC-MS法对工业生产中雪茄茄衣深度发酵过程5个阶段的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茄衣样品中鉴定出37种挥发性成分,在...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自然发酵和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干香肠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相对含量及其差异性。分别从以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和自然发酵工艺生产中式发酵干香肠中检测出32和2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醛类和酯类。其中醛类分别占自然发酵干香肠和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香肠挥发性物质的67H81%和63.39%,而酯类分别为自然发酵的18.75%和接种植物乳杆菌的29.19%。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发酵方式发酵苹果酒的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以及感官风味进行研究,为苹果酒的生产和香气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LS21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YN6发酵苹果酒,设置WLS21、YN6纯发酵及WLS21和YN6顺序发酵、同时发酵4种发酵方式,发酵9 d,发酵过程中每天取样称重法测定酒液CO2产量,手持折射仪测定酒液糖度,pH计检测酒液pH,平板计数法统计酒液中的酵母生物量,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4种苹果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GC)对最终苹果酒的酒精度进行检测,并对4种苹果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WLS21纯发酵的发酵趋势与WLS21和YN6同时发酵相似,产CO2及降糖速率均较快,糖度均由起始的13.50%降至4.60%左右,最终苹果酒酒精度分别达到6.06%和5.67%;YN6纯发酵与WLS21和YN6顺序发酵的发酵速率均较慢,发酵结束时糖度分别为8.80%和5.27%,最终苹果酒酒精度...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混菌固态发酵低次烟叶的最佳条件,考察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对烟叶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影响。以2株产香酵母(YJX、MG)为试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以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烟叶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未经微生物发酵的烟叶及发酵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评吸明确混菌固态发酵对烟叶感官品质的提升水平。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混菌比(YJX∶MG)2∶1、接种量25%、发酵时间24 h,发酵过程中致香物质含量影响因素的主次为混菌比>接种量>发酵温度。运用GC/MS对单菌及混菌发酵获得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共检测出95种挥发性致香成分,包含12种醇类、21种羰基类、8种酸类、15种酯类和内酯类、23种烃类、10种杂环类和6种酚类化合物,混菌发酵烟叶中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单菌发酵和未添加微生物发酵烟叶。混菌发酵能够增加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香气质和香气量得到提升,烟叶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国传统发酵干香肠挥发性风味成分,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剂,采用传统中式干发酵香肠制备工艺制备香肠。通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以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生产干香肠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和相对含量分析。结果从香肠中鉴定的挥发性物质有37种,其中酯类占全部挥发性成分含量的42.07%、醛类占31.22%,是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南五加皮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南五加皮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南五加茎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12种化学成分,得到酮类、醛类、酚类等不常见挥发性成分,在红毛五加皮、香加皮挥发油中未见,其中含量最多的是5羟-甲基-糠醛,相对含量为58.076%,其余各成分含量均未超过4.000%。[结果]为南五加皮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未发酵半干罗非鱼和经酵母菌发酵半干罗非鱼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研究,优化了固相微萃取的条件.结果显示:样品在50℃条件下.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涂层的萃取头萃取50 min,可得到较好谱图.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在未发酵罗非鱼与酵母菌发酵罗非鱼中分别检测出74,59种挥发性物质.酵母发酵半干罗非鱼与未发酵半干罗非鱼的挥发性物质有显著差异.酵母发酵半干罗非鱼中苯乙醉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未发酵半干罗非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方法快速测定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香青兰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参照色谱峰和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并选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醛类(59.50%)、酯类(13.61%)、烯烃类(10.99%)、酮类(8.13%)、醇类(4.82%)、杂环类(2.82%)、呋喃类(0.13%)。[结论]该方法的使用具有试样用量少,省去了样品前处理过程,可以防止有机试剂带入的杂质对分析结果造成干扰,减少对色谱柱及进样口的污染,分析过程中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分离出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适用于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任竹君  王道平  罗亚男  陶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07-22308
[目的]检测香兰叶中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GC/MS)对香兰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甲酯,其次为叶绿醇,还含有草蒿脑、棕榈酸、角鲨烯、甲基丁香酚,邻苯二甲酸、α-紫罗兰酮和吉马烯D等成分;另含有几种烷烃及少量的醛、酮类化合物。[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香兰叶中挥发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长萼堇菜,以黔产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s Bl.)全草的花、根、叶(叶柄)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用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研究黔产长萼堇菜中挥发性物质在不同部位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表明:黔产长萼堇菜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差异显著。花、根、叶(叶柄)中分别检出32种、33种和2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共有挥发性成分为羟基乙酸、二甲基硫醚、1-辛烯-3-醇、(Z)-2-壬烯醛、水杨酸甲酯、十六烷、十七烷等成分。不同部位其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也各不相同,在花中以烷烃和醛、酮类为主,根中则以醇类为主,叶中以不饱和醇类和醛类为主,其中在花、根、叶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二十一烷(25.851%)、1-壬醇(24.07%)和(Z)-3-已烯-1-醇(24.98%)。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优良食味米水稻品种圣稻2620蒸煮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优良食味大米圣稻2620蒸煮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酮类成分10种,占总含量的37.52%,主成分为2-庚酮(11.59%)和2-癸酮(8.64%);醛类成分7种,占总含量的32.89%,主成分为苯甲醛(15.28%)和正己醛(7.60%);检测到烷类成分3种,占总含量的10.64%,主成分为正十四烷(7.20%);鉴定醇类、醚类、苯类、酚类、吲哚类9种,占总含量的18.96%。[结论]该研究为稻米优良食味品质机理的解析、培育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酒中的香味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枸杞为原料,经浸泡与发酵相结合制备枸杞酒,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提取枸杞酒的香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9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6.64%,其中醇类有7种,占总面积的73.38%;酯类和内酯种类有18种,占总面积的16.98%,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6.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风味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双乙酰的变化规律,并检测发酵乳样品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方法】采用邻苯二胺法,分别测定25,30℃培养4,8,12,24,36和48 h发酵乳中双乙酰的含量,用GC-MS方法测定了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结果】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前期有大量双乙酰积累,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双乙酰含量逐步增加。通过GC-MS方法在发酵乳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共鉴定出19种成分,其中酯类4种、醇类1种、杂环化合物1种、短链挥发性脂肪酸5种、羰基化合物8种。【结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中,有较高含量的双乙酰,在发酵后期其含量更大,乙醇、2,3-丁二酮、2,3-戊二酮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单菌种乳酸菌发酵乳中的相应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叶的挥发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笔者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辣木叶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别利用2倍稀释法、Ellman比色法及MTT法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抗菌活性、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测试。从辣木叶子的挥发性成分中共检测到34个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33个化学成分,在挥发油总量中相对含量为85.94%,主要为棕榈酸(38.63%)、叶绿醇(6.09%)、棕榈酸乙酯(4.87%)和二十七烷(4.31%)。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酵子中筛选出发酵香气较好的菌种,使其发酵产物能增强发酵面制品风味。[方法]通过平板划线分离法,从传统酵子中分离出1株酵母样真菌,对其形态学特征及18S r DNA区序列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该菌株糊化小麦淀粉发酵产生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被命名为FN001的该菌株属于Wickerhamomy cesanomalus,该酵母菌发酵产生的香气组分主要为酯类、醇类和酸类,包括乙醇、乙酸乙酯、丁醇、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酸丁酯、苯乙醇、丁酸、乙酸等,其中,乙醇的相对百分含量高达20.33%、乙酸乙酯14.52%、丁醇14.51%、乙酸丁酯13.90%。[结论]利用此菌株发酵可为发酵面制品提供较浓郁的香气来源。  相似文献   

19.
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在葡萄中的含量相对较高.研究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对提高葡萄酒的保健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巨峰、美人指、地球红3种葡萄品种进行葡萄酒酿制,并在发酵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结果表明,巨峰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为最佳酿酒原料.对巨峰葡萄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变化及发酵结束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表明,酒精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随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酒精发酵14 d时白藜芦醇含量最高,可达30.00 μgL,酒精度达8%vol以上.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发酵可赋予茶饮料新的香气与滋味,且可产生多种益生活性因子等.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作为复合发酵菌株,对不同发酵阶段红茶汤中的单糖、挥发性香气成分、游离氨基酸、有机酸、γ-氨基酸丁酸(GABA)、茶多酚、L-茶氨酸和咖啡因等含量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汤中的葡萄糖、果糖和木糖等是复合乳酸菌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碳源物质;在不同发酵阶段茶汤中香气成分的丰度均显著增加,且主要香气组分结构呈差异性变化,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多样性在发酵72 h达最大值;茶汤中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组成与含量在不同发酵阶段呈动态变化,对于改善茶汤滋味起重要作用;茶汤中GABA和L-茶氨酸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但茶多酚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咖啡因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本研究分析了复合乳酸菌发酵红茶汤香气成分和活性因子在不同发酵阶段的变化规律,可为乳酸菌发酵茶饮料的品质控制与功能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