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孕穗期水稻剑叶为材料,建立了HPLC法,对水稻中的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Z)和水杨酸(SA)等5种植物内源激素进行分离和测定。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再经SPE C18小柱过柱子除杂。HPLC分离采用C18(5μm×4.6×250 nm)反向色谱柱,最终采用PDA检测;以甲醇-水(0.5%乙酸)为流动相,流速为0.9 m L/min,进样量为20μL,在波长254 nm、272 nm和236 nm下同时检测。洗脱梯度为:0~4 min,A:20%~30%;4~10 min,A:30%~48%;10~20 min,A:48%~80%;20~30 min,A:80%;30~35 min,A:80%~20%;35~40 min,A:20%。结果表明,5种激素峰形良好、尖锐且保留时间稳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125~1000 mg/kg,决定系数R2>0.9996,加标回收率达45.73%~116.70%。同时,本研究采用建立好的方法对不同胁迫处理下孕穗期水稻剑叶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分离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大麦花药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武  李鸣 《大麦科学》1995,(1):14-16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休眠阶段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以早熟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Favorita)和中熟品种夏波蒂(Shepody)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诱导结薯,研究离体块茎在休眠与萌芽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内源激素GA3,KT,IAA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KT,GA3,IAA,三种激素含量随着休眠的解除呈明显上升趋势;②ABA的含量甚微,品种费乌瑞它仅在第一时期及品种夏波蒂仅在第一和第二时期检测出微量,此后均未检出,可见ABA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含量不同的春小麦开花后籽粒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不同的3个春小麦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开花后籽粒内源激素活性的变化方式,结果表明:3个品种籽粒发育期间iPA含量变化方式基本一致,但低蛋白品种出现峰值后,下降的速率明显高于高蛋白品种,而且含量最低水平的出现时期比高蛋白品种提前10d;GA含量变化呈双峰曲线,IAA含量为单峰曲线;高蛋白品种的IAA峰植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而低蛋白品种的ABA峰植显著高于高蛋白品种。初步认为  相似文献   

5.
氯化胆碱对水稻幼苗内源激素及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氯化胆碱对水稻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以及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氯化胆碱溶液浸种明显提高了水稻根、芽中促生型植物激素IAA、GA3、Zeatin的含量,但对抑制生长型激素ABA含量的影响。氯化胆碱浸种使种子中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不同浓度的氯化胆碱溶液浸种均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势。不同浓度的氯化胆碱溶液于灌浆期叶面喷施当地不能成熟的水稻, 结果使结实率提高,谷草比增大,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提高。  相似文献   

6.
茶树内源激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茶树内源激素基本提取,测定方法及内源激素对茶树等植物生长发育,抗性,同化物的分配等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对植物内源激素应用于茶树栽培,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豆热激蛋白与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路子显  曲建波 《大豆科学》1998,17(4):318-325
对6个华北生态型大豆品种热激蛋白与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表明;在开花结荚期,高温促进大豆HSP72-73的合成,内源IAA和ABA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同大豆品种HSP72-73,IAA和ABA的变化有显著差异,抗倒伏,抗脱落的品种表现较强的HSP72-73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8.
妃子笑与鹅蛋荔枝花芽分化期间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妃子笑和鹅蛋荔枝在花芽分化期间内源赤霉素(GA3)、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和生长素(IAA)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整个荔枝花序分化过程中内源GA,的含量不断的下降;在嵛期内源ABA的含量下降、中期上升和后期下降;前期内源ZR的含量下降而后上升;前期内源IAA的含量不断的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9.
杧果花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玉杧和泰国金白花2个品种杧果在花芽膨大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的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s)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芽膨大期金白花中ABA和LAA含量高于白玉杧,而白玉杧中GA3和ZRs含量高于金白花杧;初花期白玉杧中ABA和GA3含量高于金白花杧,而IAA和ZRs含量则低于金白花杧;盛花期白玉杧中ABA,IAA和GA3含量低于金白花杧,而ZRs含量高于金白花杧;末花期白玉杧中ABA,LAA,GA3和ZRs含量均低于金白花杧。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大豆幼苗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盆栽条件下对大豆苗期进行干旱和渍水胁迫处理,测定在逆境条件下,大豆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改变了大豆幼苗叶片内源激素的平衡.干旱胁迫下,ZR的绝对含量降低,ABA、GA3的绝对含量增加,导致IAA/ABA、ZR/ABA、GA3/ABA比值降低;而水渍胁迫下,GA3、IAA的绝对含量增加,ABA的绝对含量降低,ZR/ABA、IAA/ABA、GA3/ABA比值增加.  相似文献   

11.
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组合) 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稻株受害后, 感虫品种(TN1和汕优63) 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比抗虫品种(N 22) 明显; 感虫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下降, 而抗虫品种POD 和SOD 均增加, CAT减少;感虫品种除丙氨酸含量下降外, 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上升, 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及蛋氨酸等含量增加很快, 抗虫品种中天门冬氨酸、缬氨酸等含量增加也很快, 但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苗期单株鉴定、分蘖盛期单株鉴定、蜜露量测定和若虫发育历期测定5种方法,分别测定了6个新近育成的、不同类型的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反应。多数品种在苗期接虫鉴定情况下的抗性表现都是一致或十分接近的,而且与品种的类型和抗感性无关。但少数品种随着苗龄的增大,其抗虫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与分蘖盛期接虫鉴定结果基本吻合,初步将蜜露斑面积与抗性级别的关系拟定为:蜜露斑面积[mm2/(雌虫·d)] 0~100.0≈ 0~3级,100.1~200.0≈5级,>200.1 ≈ 7~9级。综合多项测定指标,认为分蘖盛期接虫鉴定较苗期鉴定更能准确地反映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性水平;苗期群体筛选和蜜露量测定是水稻抗飞虱的两个快速、便捷、准确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氮肥施用量依然偏多的大背景下,氮肥与转 Bt 基因水稻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对稻田中非靶标节肢动物产生影响是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用0 kg/hm2、100 kg/hm2和250 kg/hm23个氮肥水平处理的转 Bt 基因水稻T1C-19和T2A-1以及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明恢63,连续饲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4代,研究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态适应性的继代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水稻品种上,氮肥的过量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具有一定的累加效果。同一氮肥水平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和对照相比对同代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雌虫体质量、成虫寿命、褐飞虱若虫孵化率、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在100 kg/hm2和250 kg/hm2施氮水平下取食转基因水稻T1C-19的褐飞虱在第1代至第3代的每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另一转基因品种T2A-1以及对照品种明恢63,但第4代褐飞虱在各品种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供试两种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无显著影响。这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水分胁迫对芒果成花效应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a生盆栽红芒6号为试材,研究水分胁迫对芒果成花的效应。发现水分胁迫能改变芒果植株梢尖内源激素的水平及激素间的平衡,使 GA减少,ABA和 CTK增加,CTK/GA及ABA/GA的比率提高,抑制营养生长,促进开花,成花率高达 75%;而对照(灌水)植株营养生长旺盛,萌发新梢,抽梢率37.5%,成花率仅6.25%。   相似文献   

17.
寄主植物对3种稻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在5种供试植物上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在TN1上存活率最高,IR42、武育粳3号次之,在RHT和稗草上存活率极低或不能存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TN1、武育粳3号和稗草上存活率较高,RHT、IR42上存活率显著降低。3种稻飞虱间,除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若虫期无显著差异外,成虫期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以及成虫和若虫期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3种飞虱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灰飞虱的影响最大,对褐飞虱的影响最小,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居中。这与3种飞虱寄主范围表现出一致性。然而,即使在寄主适合度相似的供试植物上,3种飞虱间甚至同种飞虱成虫与若虫之间的变化并不一致,寄主适合度与解毒酶及保护酶间的关系因虫种、虫态、寄主植物而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AC型电子记录系统(EMS)对褐飞虱在非寄主植物稗草和具有抗性基因bph4的水稻品种Babawee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口针到达稗草韧皮部以前停止取食,这揭示了在稗草非韧皮部组织中存在拒食剂.而在抗虫品种上,口针到达韧皮部以后取食行为终止.因此,可以清楚地识别两类具有不同抑制取食抗性因子的抗性植物.分析白背飞虱产卵行为的电子记录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旺盛生长的水稻植株的下半部分而言,白背飞虱产卵器插入植物组织中但不产卵.这表明旺盛生长的植株能诱导白背飞虱的产卵行为,但由于某些拒避性因素使整个产卵过程不能完成.因此,这一系统可以有效地识别具有产卵抗性的植物上行为序列中受到破坏的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