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真菌病是秋季常见的一种蚕病,特别是晚中秋蚕期发生较为严重。为有效预防秋期真菌病 的发生,减少养蚕损失,提高秋蚕生产质量效益,文章探讨了家蚕真菌病的暴发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以期 降低家蚕病发病率,提高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2.
蚕病灵防治家蚕细菌病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试验及中试表明 ,蚕病灵在 15 0mg·kg-1浓度下 ,可有效防治家蚕细菌性败血病 ,对家蚕安全、无副作用 ,并可促进蚕儿生长、提高叶丝转化效率。在春蚕期使用 ,可使蚕病发病率下降 1 9个百分点 ,死笼率下降 2 2个百分点 ,上茧率提高 2 7个百分点 ,茧层率提高 1 15个百分点 ;每张蚕种增产蚕茧 3 6kg。增产效果高于蚕用氯霉素  相似文献   

3.
细菌病是蚕业生产上最常见的蚕病,对蚕茧生产的高产和稳产影响很大.家蚕细菌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严格消毒、防治桑树害虫、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养蚕环境卫生、及时隔离病原、加强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病的蔓延、精心饲养、提高蚕儿体质以及药物防治等,防治药物主要有蚕服康1号、盐酸诺氟沙星、杀菌灵、蚕病灵和丰产抗菌素等.  相似文献   

4.
家蚕白僵病是农村原蚕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这一威胁一旦酿成实质危害,不仅严重影响蚕种制种单位制种计划会否实现,更严重影响广大蚕农原蚕生产的经济收益。必须切实把握家蚕白僵病的病原特征及其为害规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贯彻蚕前彻底消毒,蚕体经常防僵,调好蚕室温湿,合理处理病蚕,着力防控僵蛹,防治桑园害虫等家蚕白僵病防治要法,有效控制家蚕白僵病对农村原蚕生产的威胁与危害。  相似文献   

5.
家蚕血液型脓病主要是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属于亚急性传染性蚕病,又常常被称为细胞核型多角体病、脓病等,好发于3龄后,特别是在5龄中后期至熟蚕期前后,一旦发病,会导致家蚕数量和质量下降,给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家蚕病毒病的分布、危害状况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病毒病是由各种家蚕病毒侵染引起的蚕业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广泛发生于全国各蚕区。近几年来,我省蚕桑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人们防病意识的淡化,家蚕病毒病的危害在各蚕区日趋严重,防治病毒性蚕病已成为提高我省蚕……  相似文献   

7.
吴会东  李健 《新农业》2004,(3):44-45
通过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由于蚕农对蚕病危害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蚕病的发生.对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始终是蚕业生产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三眠性家蚕具有茧丝纤度细、可缫制高品位生丝(5~6A级)的优点,细纤度生丝可全部用于出口,是我国家蚕品种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对贵州地方三眠家蚕与普通四眠蚕的遗传显隐性表现研究,鉴定了贵州三眠蚕品种"202"对普通四眠蚕品种781、丰1、渝1、782等的遗传强势性。同时从鉴定的杂交组合中选择具有生产性能优的组合进行定向培育,选育出适应贵州条件的三眠蚕品种材料,结果培育了4个性能优良的品种材料,为实用三眠蚕品种的育成完成了前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家蚕真菌类病害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家蚕真菌类病害对贵州蚕区养蚕生产的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在生产中能更好地预防家蚕真菌类病害的发生,结合原蚕基地建设和蚕业生产实际,对家蚕真茵类病害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蚕桑生产中,家蚕农药中毒不仅会造成蚕茧产量、质量下降,给蚕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严重挫伤蚕农的蚕积极性,威胁蚕桑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分析了家蚕农药中毒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家蚕农药中毒的关键措施及家蚕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康国平  钟馗  黄可威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76-5278
介绍了家蚕蚕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了蚕病的发生现状及发生原因,总结了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展蚕桑产业是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栽桑养蚕已成为各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但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由于农户对蚕病的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蚕病暴发流行,特别是家蚕血液型脓病,导致生产受损、农民收入减少,严重挫伤养蚕户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蚕病诊断方法,并从严格消毒、提高饲养技术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养蚕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面临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食下传染和蚕种带毒传染,防控环节多,防治难度大。本文总结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新方法。[方法]利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微孢子虫、感病家蚕幼虫和蛹及带毒蚕卵,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对家蚕和微孢子虫作用的差异及其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以20-160 Gy剂量辐射,不能杀死微粒子,不能去除感病蚕体的微孢子虫。感病家蚕幼虫体重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感病蚕的死亡率在80 Gy以上处理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辐射处理卵的孵化率降低,孵化蚕的带毒率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孵化蚕和未孵化蚕总的带毒率降低;20-160 Gy小剂量辐射,不能去除蚕蛹体内的微孢子虫。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蚕蛹羽化率、母蛾带毒率、卵带毒率和雄蛾交配能力逐步降低,但20 Gy辐射处理的蛹羽化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结论]低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家蚕卵具有一定的除毒效果。  相似文献   

15.
桑叶喷施多菌灵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菌灵对蚕的绿僵病、微粒子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为探讨桑叶喷施多菌灵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家蚕5龄第4天开始添食多菌灵桑叶,连续添食3天,分设清水对照、多菌灵0.3%、0.6%、1.0%浓度,结果发现随着添食多菌灵浓度的增大,蚕儿食桑量减少,蚕体重增长呈下降趋势,全茧量、茧层率、产卵量也随着浓度增大而降低。经方差分析和Tukey法检验,0.6%、1.0%浓度区与对照间,在蚕体重、全茧量、产卵量方面差异均达显著水平,0.3%浓度区与对照之间,在蚕体重、产卵量方面差异不显著,表明添食多菌灵浓度在0.3%以内,对蚕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曹光华 《河南农业》2016,(17):100-101
消毒防病是家蚕饲养过程中的关键,只有杜绝蚕病大面积发生,用正确的方法消毒,用严禁的态度操作,才能养出高质量的蚕茧.基于此,列举出云南地区家蚕饲养期在生产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针对发生的问题列举出相对应的养蚕期消毒防病技术措施及消毒步骤、消毒方法,旨在确保家蚕饲养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赵晓 《河南农业》2014,(21):20-20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为害蚕桑生产的疫病,最近几年在农村养蚕中多有发生。因此,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已成为蚕桑生产的当务之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性蚕病,它的发生、发展和病原的存在、养蚕的环境条件以及人们对该病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发生该蚕病的主要原因是蚕种带毒、环境污染、忽视"防微"。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各阶段的消毒工作。一、养蚕前消毒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氯制剂为主要成分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蚕用熏烟消毒剂蚕熏安。为了明确其消毒效果及用于蚕业生产的安全可靠性,试验分别采用了培养基接种和蚕体接种等方法对家蚕多种病原体进行了熏烟消毒试验,并根据养蚕生产特点进行了毒性试验及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蚕熏安点燃后密闭一定时间可使家蚕生产中常见的大多数病原体完全失活,且对家蚕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建立家蚕微粒子病模型,分别于攻毒后12、24、48、72和96 h开始饲喂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直至上蔟结茧,以未攻毒未给药的家蚕为对照,待化蛹后逐头镜检调查家蚕感染率,以评价阿苯达唑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患微粒子病蚕体血淋巴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是攻毒后24~48 h。与对照组家蚕血淋巴相比,从模型组家蚕血淋巴中共筛选并定性获得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呈下降趋势、20种代谢物呈上升趋势。对模型组与阿苯达唑给药组的家蚕血淋巴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木酮糖、D-葡萄糖-6-磷酸、肌醇、泛酸、甲基丁二酸和油酸外,阿苯达唑对多数与家蚕微粒子病相关的代谢物具有干预调节作用。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家蚕感染N.b后有6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①淀粉和蔗糖代谢;②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③苯丙氨酸代谢;④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⑤谷胱甘肽代谢;⑥磷酸肌醇代谢。家蚕添食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后能有效减轻上述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促使患微粒子病家蚕处于较正常的生理状态。【结论】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在N.b感染后24~48 h,结合N.b的生活史,可全面揭示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即阿苯达唑通过抑制N.b在蚕体内的裂殖体增殖,有效降低N.b感染对家蚕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破坏作用,维持家蚕的正常生理状态,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