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竹叶黄酮不同热加工方式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阐明竹叶黄酮不同受热方式的稳定性为目的,选用黄甜竹、毛竹、绿竹、苦竹竹叶为实验材料,研究4个种的竹叶黄酮在微波、焙烤、蒸制3种常见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竹叶黄酮经不同热加工处理后其含量变化有显著差异,蒸制对竹叶黄酮的影响最大,损失率在34.25%~71.27%之间;焙烤前后,黄甜竹竹叶黄酮损失率达到68.60%,其他3个种的竹叶黄酮损失率在15.80%~33.06%之间;微波造成的黄酮损失率均在30.0%以下。竹叶黄酮在热加工中的稳定性与黄酮化合物种类及含量有紧密联系,为解析黄酮损失的原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HPLC-ESI-Q-TOF-MS/MS)对4个种竹叶黄酮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氧碳双苷黄酮化合物不耐受微波和焙烤处理,单碳苷黄酮化合物更加耐受焙烤和蒸制处理,氧苷黄酮化合物较耐受微波处理,而双碳苷黄酮化合物在微波条件下稳定性不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竹叶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和总黄酮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0种竹子的叶、枝中的芦丁含量,用C-18反相色谱柱,以甲醇-水-磷酸体系为流动相,对竹叶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色谱分析,采用外标法测定了各样品中芦丁的含量.讨论了芦丁在竹叶、竹枝中的含量变化及其在总黄酮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竹类黄酮化合物总量及芦丁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了竹叶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和总黄酮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0种竹子的叶,枝中的芦丁含量,用C-18反相色谱柱,以甲醇-水-磷酸体系为流动相,对竹叶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色谱分析,采用外标法测定了各样品中芦丁的含量,讨论了芦丁在竹叶,竹枝中的含量变化及其在总黄酮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4种竹子竹叶黄酮质量分数及抗氧化活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石竹Phyllostachys nuda和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等4种竹子为研究对象, 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黄酮质量分数, 并采用DPPH·(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和ABTS+·[2, 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测定竹叶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以考察竹叶黄酮质量分数和抗氧化活性随季节和竹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季毛竹的竹叶黄酮质量分数最高(2.12%±0.15%)(P<0.05), 夏季、秋季和冬季4种竹子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石竹的竹叶黄酮质量分数四季变化不显著(P>0.05), 毛竹夏季的竹叶黄酮质量分数(2.36%±0.60%)高于冬季(1.52%±0.04%)(P<0.05), 雷竹(2.40%±0.17%)和高节竹(2.07%±0.13%)的竹叶黄酮质量分数以夏季最高。4种竹子的竹叶黄酮对DPPH·的清除能力都表现在夏季较强, 四季的各竹种竹叶黄酮对DPPH·的清除能力以毛竹较强。4种竹子的竹叶黄酮对ABTS+·的清除能力都表现在春季和秋季较强, 四季各竹种间差异性不大(P>0.05)。  相似文献   

5.
超声与双水相体系耦合提取竹叶总黄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光德  郝志云  高云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48-12449
[目的]探讨超声提取法和双水相分离技术相结合提取竹叶黄酮的新方法。[方法]利用超声与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耦合对竹叶总黄酮进行提取和分离,并研究硫酸铵和丙醇含量、超声时间和液固比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利用超声与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耦合对竹叶总黄酮进行提取分离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丙醇体积分数60%;(NH4)2SO4用量为0.35g/ml,超声提取25min、液固比为30∶1,在此条件下,竹叶总黄酮提取率为2.03%,提取物中总黄酮纯度为31.3%,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法。[结论]超声与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耦合对竹叶总黄酮提取的方法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衡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72-8473
[目的]测定黄秆乌哺鸡竹叶的化学成分。[方法]以当年生和3年生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材,从竹子的顶梢、中部和基部采集样品,对其水提取物,采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福尔马林还原比色法测定总酚含量,凯氏定氮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结果]黄秆乌哺鸡竹新叶中总黄酮含量较高,老叶中总酚含量较高,黄酮含量平均为1.65%,总酚含量平均为2.35%;竹叶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1.37%;竹叶的总糖含量平均为36.99%,多糖含量平均为25.01%。[结论]黄秆乌哺鸡竹叶中的水提取物含量平均为24.64%,水溶性糖含量平均为11.98%,除含糖类外,还含有黄酮、酚类和蒽醌等化合物,因此黄秆乌哺鸡竹叶具有很好的抗癌保健作用,可开发为一种代茶饮料。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竹叶黄酮的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倍原料重的60%乙醇在70℃条件下,对8个竹种的竹叶进行浸提,以芦丁为标准样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选取其中4个黄酮含量处于不同水平的竹种,检测了不同竹种竹叶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竹种的竹叶黄酮含量在63.49~112.70μg/mL之间,其中,黄秆乌哺鸡竹的竹叶黄酮含量最高,为112.70μg/mL,唐竹的竹叶黄酮含量最低,为63.49μg/mL。测定的4个竹种的竹叶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黄秆乌哺鸡竹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强,在1∶243的稀释比例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为13.40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为13.00 mm。竹叶黄酮含量高的竹种,最佳抑菌浓度下的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利用苦水玫瑰花渣提取总黄酮的可行性,以苦水玫瑰花渣和大马士革玫瑰花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硝酸铝比色法对其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苦水玫瑰花渣和大马士革玫瑰花渣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72.24 mg/g、43.82 mg/g。同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黄酮结构进行分析鉴定,推断出13种化合物。此外,对苦水玫瑰花渣黄酮和大马士革玫瑰花渣黄酮的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属两者共有,但更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存在差异,并发现有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在苦水玫瑰中含有而在大马士革玫瑰中不含有,且出峰值高。这些均表明利用苦水玫瑰花渣提取总黄酮在黄酮含量和结构方面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毛竹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毛竹叶为实材,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挥发油提取器、超临界萃取和索氏提取等4种方法提取毛竹叶挥发油,用气质联用仪测试竹叶挥发油,共检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质谱库检索及人工图谱解析,确定了68种化合物结构。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和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的化合物以醇、羧酸、烷烃类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69.10%和62.11%;采用超临界萃取提取方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羧酸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为22.91%,C17~C25为27.98%,C26~C38为22.78%;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类为主,C26~C38化合物相对含量为58.55%。研究表明,提取方法不同,竹叶挥发油成分在化合物种类、个数及相对含量方面差异很大;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和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技术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竹叶挥发油组分信息。   相似文献   

10.
山楂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HPLC法,分析测定了山楂原种的8个单株,山里红及伏山楂果实与叶中黄酮单体化合物及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山楂果实与叶中所含有的黄酮单株化合物种类及总黄酮含量有所不同;叶中总黄酮含量高于果实,山楂原种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其次是山里红,伏山楂最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报道6种竹类新植物和2个新组合,均分布于两广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毛竹、苦竹、香竹、箬竹、粉单竹、青杆竹和青皮竹7个竹种竹叶为材料,采用热回流法提取,大孔树脂法分离纯化,对得到竹叶提取物测定其得率和主要黄酮成分的含量,进而探讨竹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为竹叶提取物在食品和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苦竹叶提取物得率最高,为3.60%~3.70%;香竹叶提取物中所含的荭草苷和异荭草苷量最高,为2.523 0%~2.532 6%,苦竹叶提取物中所含的牡荆苷量最高,为0.887 0%~0.889 6%,青杆竹叶提取物中所含的异牡荆苷量最高,为2.223 1%~2.226 1%;竹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香竹表现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IC50值为30.50 mg·L-1;箬竹的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强,IC50值分别为339.32 mg·L-1和324.87 mg·L-1。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竹亚科植物区系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福建竹亚科植物区系及近期开发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全面总结。全省种质资源有 2 5属 2 58种 ,并公布了 8个福建省新分布 ;由 1 7属 1 2 9种天然分布竹种组成的区系 ,表明该省竹种资源的 4个特点 ,即天然竹种的丰富性、区系的年轻性、种属的特有性和以东亚成分为主 ;并指出了乡土竹种开发和竹类种质选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竹子的育苗和快速繁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黄条金刚竹、铺地竹、菲黄竹、红壳竹和毛竹为试材,通过育苗试验研究了埋鞭育苗法对竹子育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菲黄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4.5%和7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3.4、38.1和41.4cm,苗高分别为5.7、9.0和9.4cm。铺地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7.8%和9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2.4、44.1和71.9cm,苗高分别为5.2、8.4和8.2cm。黄条金刚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1.1%、63.3%和56.6%,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38.7、68.6和54.2cm ,苗高分别为6.5、10.8和12.2cm。红壳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35.0%、45.0%和68.8%,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0.3、4.4和50.8cm,苗高分别为13.3、25.6和24.2cm。毛竹1、2节鞭段没有成活苗,3节鞭段仅有3株成活苗。[结论]除毛竹外,试验竹种的所埋鞭段越长育苗成活率越高;行鞭距离越远,育成竹苗越高。  相似文献   

15.
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竹叶挥发油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15种竹叶中提取挥发油,以TBHQ为对照,用DPPH·法研究竹叶挥发油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绿竹竹叶挥发油的得率最高为0.637%,而福建茶竿竹竹叶挥发油的得率仅为0.252%,水蒸气蒸馏法适宜于提取竹叶挥发油.15种竹叶挥发油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的浓度呈正相关性.其中银丝竹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最强,,IC50值为3.605 mg·mL-1,绿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为4.464 mg·mL-1,短穗竹竹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最低,其IC50值为12.128 mg·mL-1.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竹叶挥发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对刚竹属的5种竹类植物(紫竹、绿槽毛竹、毛金竹、早竹和淡竹)成熟叶和衰老叶的N、P含量及内吸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刚竹属的5种竹类植物成熟叶具有较高的N含量[(18.46±0.40)-(25.84±0.86)mg.g-1)],成熟叶的P含量在(1.08±0.02)-(1.26±0.02)mg.g-1之间;从成熟叶到衰老叶,N、P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5种竹类植物叶片N、P的内吸收率均在50%以上;N的内吸收率与成熟叶片的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不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绿竹生态最适宜区福安市的绿竹施肥进行试验,并分析不同肥种、不同施肥次数对绿竹产笋量、笋体大小、 新竹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籽饼肥对绿竹产量的提高最好(每株绿竹产笋达0.81kg),其次为复合肥和尿素。施肥次数增加,笋产量及单个笋重增加明显。表明绿竹施肥增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沿海沙地8个竹种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杆竹、黄甜竹、花吊丝竹、绿竹、麻竹根际土壤的酶活性都比裸地高;花吊丝竹、绿竹、茶杆竹、黄甜竹、小叶龙竹、麻竹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磷、钾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竹种,且显著高于裸地.相关性分析表明,酶活性与pH呈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