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夏秋季利用海带育苗室排放的冷水,来调节室内牙鲆养殖池水,将水温调控在20-25℃范围内,经过一年多室内控温养殖获得商品鱼规格,开展牙鲆鱼养殖试验,旨在连江县沿海地区推广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2002年11月从美国引进夏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鱼苗2000尾,平均体长8.3 cm,平均体宽3.6 cm,平均体重8.26g,在室内长方形育苗池内试养,水温9-32℃,盐度20-28,通过投喂自制的湿颗粒饲料,控制水质,防治病害等措施,经过1年试养,夏牙鲆平均体长36.80 cm,体宽15.77 cm,体重达750 g。本试验为室内池养殖夏牙鲆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3.
马口鱼室内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建立了一种马口鱼室内工厂化养殖模式。经过3个月的养殖,共产出马口鱼1 550尾,成活率达到86.1%,平均全长达到11.22 cm/尾,平均体重18.17 g/尾,尾日增重为147 mg/d,规格接近商品鱼规格,饲料系数为1.41。经测算,每增长1 kg马口鱼所需饲料成本约16.92元,经济效益显著。试验表明马口鱼是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淡水品种。  相似文献   

4.
在夏秋季利用海带育苗室排放的冷水,来调节室内牙Ping养殖池水,将水温谳控在20-25℃范围内,经过一年多室内控温养殖获得商品鱼规格,开展牙Ping鱼养殖试验,旨在连江县沿海地区推广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对烤烟温棚漂浮育苗池进行适当改造,利用其空闲时间进行养殖单性罗非鱼试验.水温控制在25~30℃,投喂全价饲料,养殖81 d,饵料系数1.17~1.64,在无增氧和换水条件下,最大载鱼量3.55 kg/m3,净产量2.51 kg/m3.  相似文献   

6.
锯缘青蟹即青蟹,因其背部呈青绿色,前侧缘各有侧齿9枚像锯齿而得名。青蟹善游泳,离水能活多日,自然海区喜栖息于温暖且盐度较低的浅海中,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当前青蟹苗人工繁殖已较成熟,为大力发展养殖创造了条件。浙江地区以围塘养殖为主,一般情况下10月下旬青蟹要穴居而不再收获上市,如利用室内池育肥养殖,不仅可增加其肥满度,还可反季节上市,提高养殖品质和市场价格。近年来笔者对青蟹室内水泥池育肥技术进行不断摸索,发现此模式经济效益高,青蟹品质好。  相似文献   

7.
青蛤[Cgclina.sinensis(Gmelin)]属帘蛤科,为暖水性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如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和日本本州以南及朝鲜沿海及河口潮间带,多生活在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沙滩中,它生长快、适应性强,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贝类,是出口创汇的海产品之一.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上人为的酷捕滥采,青蛤资源急剧下降.为适应市场需求,振兴滩涂养殖和推广虾贝混养,为青蛤养殖业的发展提供苗种,在锦州市天桥开发区青蛤育苗及养殖示范基地进行了三年青蛤室内人工育苗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6年本单位组织实施了省级海洋渔业开发项目"漠斑牙鲆工厂化养殖",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水泥池该项目将原2000米2河蟹育苗池进行改造,作为工厂化养殖池,经精心设计与改造,每口养殖池长6.6米、宽6.5米、深1米,池底呈锅底状,比降  相似文献   

9.
黄盖鲽又称沙盖,俗称沙板。属鲽形目,鲽科,黄盖鲽属,广泛分布于黄渤海区域。其适温范围在2~28℃,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6~26℃,可自然越冬,是一种广温性鱼类。为充分利用育苗车间在下半年的空闲水池,并为育苗及养殖场室内水池的综合利用提供新的养殖品种,我们于2002年7月~翌年2月进行了黄盖鲽室内水池养殖试验,经7个月的饲养,个体重达200~300克,2个20立方米的水泥池共产商品鱼280千克,产值10500元,纯收入5600元。下面简要介绍其技术要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76年,我所对栉孔扇贝的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977年作了亲贝的运输、孵化期、室内人工育苗、幼虫培育密度、稚贝出池规格及初期养育密度等项试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并在4个1.78米。和1个10.6米。的水池里,培育出1毫米左右的稚贝1,100,000个。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杂交条纹鲈是雌性条纹鲈与雄性白鲈杂交的子一代,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因其体侧有沿身体纵向排列的7~8道条纹而得名.该鱼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力强,广温广盐,可自然越冬,海、淡水均可养殖,是一种肉味鲜美的食用鱼类和理想的垂钓对象.近年来,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池塘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通过了验收.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银鲳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银鲳(Pampus argenteus)种质资源、探究该物种起源、进化地位及指导遗传育种生产提供参考,以采自东海水产研究所福鼎基地人工繁殖的1龄银鲳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银鲳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公式为2N=2M+6SM+10ST+30T,染色体臂数(NF)为56。在银鲳的SM组中,有一对相对本组其它染色体明显较大的染色体,除此之外,各相邻两对染色体之间无明显差异。4组染色体均未发现带有特殊标志性特征如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也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形性染色体。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运用扫描与透射电镜对银鲳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银鲳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精子全长约39.51±1.64μm,头部长约1.98±0.30μm,表面粗糙。头部的主要结构包括细胞核和中心粒复合体。细胞核位于头部腹侧,卵圆形。细胞核中染色质致密,存在着不规则的网络状间隙。近端中心粒为9组三联微管结构,与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中段的主要结构为袖套和线粒体。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含有4~5个线粒体及少量囊泡。尾部细长,长约37.52±1.68μm,至末端逐渐变细。尾部的主要结构为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具有波纹状侧鳍,排列不对称。  相似文献   

14.
0.367hm^2池塘放养规格为20g的黄颡鱼鱼种。密度16.36万尾/hm^2经150d饲养.平均规格100g;产量15545.45kg/hm^2;饵料系数1.7;利润11.0万元;投入产出比1:2.16;出塘率95.0%。  相似文献   

15.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又名黑加吉、鸟格,是海产名贵经济鱼类,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黑鲷是将来集约化养殖最有前途的鱼类之一.黑鲷富含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海水鱼之一.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以黄海、渤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  相似文献   

16.
将在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经人工繁殖的银鲳幼苗,空运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琼海研究中心。在水温18℃~31℃、盐度15‰~32‰,经过近9个月左右的室内驯养,从平均叉长3.2cm,平均体高1.8cm,平均体重0.68g;培育至平均叉长18.4cm,平均体高9.6cm,平均体重121g。通过驯养得出:银鲳对饵料种类没有特别的选择性,同批次银鲳幼苗在浙江舟山及海南驯养时对水温的适应性具有地域性差别,在海南驯养的最适水温在20℃~26℃;舟山16℃~28℃。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光照强度控制在1000lux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7.
半滑舌鳎(Areliscus semilaevis Gunther)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牛舌头、鳎目、鳎米,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栖息在我国近海海区,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适温范围3.5~32℃,最适水温14~24℃,适盐范围14‰~33‰。半滑舌鳎食物层次低,能耐低氧,病害少,是一种有前途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8.
银鲳(Pampus aryenteus)在科威特被称为“zobaidy”,是一种价值较高的食用鱼类,具有全球性市场需求,它广泛分布于东海、东南亚海域、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近年来,过度的开发造成银鲳的野生资源捕捞量下降,市场价格上升。科威特科学研究院(KISR)水产养殖业和海洋学部(AFOD)初步尝试开发银鲳孵化和幼体培育技术,利用流刺网捕获野生亲鱼,挤卵孵化,成功地将45尾幼体培育至稚鱼阶段,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人工孵化养殖条件下的幼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邹城市国土面积1 641 km2,地处鲁南煤田上方,全市压煤面积357 km2.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已造成10 667 hm2土地塌陷,其中常年积水面积3 867 hm2,使大量矿区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促进矿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市政府自1999年起先后投资8 000余万元对塌陷区水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建成了大批连片池塘.为提高采煤塌陷区池塘的综合利用率,探索名优鱼类的高效养殖模式,调整本市渔业产业结构,笔者于2006年承担了"淡水黑鲷新品种引进与池塘养殖试验"课题,共引进尾重150 g左右的淡水黑鲷鱼种342 kg,经过156 d的饲养共出成鱼980 kg,平均个体0.43 kg,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银鲳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出膜后1~12 d银鲳(Pampus argente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在水温为22~24℃和盐度25~28情况下,初孵仔鱼具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管腔狭窄,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3 d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在卵黄囊凹陷部位出现2~3个弯曲,已初步分化出食道、胃、肠和肝脏,肠管也变粗。4 d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初步形成。5 d仔鱼出现侧囊,并见部分卵黄囊和油球。7 d卵黄囊和油球基本被完全吸收,仔鱼主动摄食轮虫和小球藻,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12 d以后仔鱼肝脏明显分为两叶,体积增大;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根;食道、胃和肠的黏膜皱褶明显增多和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高度增加,游离面纹状缘发达;胃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高度和胃腺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但整个消化道的黏膜下层、肌肉层均不发达,说明12 d仔鱼已具初步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