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体长1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400 mg·L-1,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1)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质量浓度48 h.待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首次采用投喂标记饲料的方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耳石锶(Sr)标记进行研究。实验组设置1、8、64 g/kg (SrCl_2·6H_2O/饲料) 3个梯度,无SrCl_2·6H_2O添加饲料为对照组,投喂标记饲料10 d,再养殖30 d后采样。利用EPMA对样本的矢耳石进行线性定量和面分析,检测耳石Sr标记效果。结果显示,8、64 g/kg实验组耳石均出现Sr标记。8 g/kg组耳石Sr标记峰值为对照组的2倍,64g/kg组耳石Sr标记峰值较对照组分别高6倍和18倍,Sr标记峰值随着标记饲料浓度增加而增大。对各梯度组生长研究发现,1、8g/kg梯度组全长分别为(11.11±1.32)cm和(10.88±1.07) cm,差异不显著(P0.05),1、8 g/kg梯度组与0、64 g/kg梯度组全长差异显著(P0.05),说明摄食适量Sr元素,可促进鱼体生长。标记期间,各梯度组均未出现实验鱼死亡,表明Sr元素对牙鲆安全无毒。本研究为海水鱼类耳石元素指纹标记探索了新的标记途径,为科学进行牙鲆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积累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黑鲷(Aeanthopagrus sehlegelii)隶属鲈形目、鲷科、棘鲷属,俗称黑加吉。黑鲷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多在岩礁和沙泥底质的清水环境中生活,不作长距离洄游,肉质鲜美,是重要的捕捞经济鱼类和增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4.
5.
基于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甄别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可行性,并根据该特征对象山港捕获的黑鲷成鱼进行了群体判别。研究结果显示,向天然海水中加入适当淡水后形成养殖海水,养殖海水的Ba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天然海水(P<0.05);养殖黑鲷的耳石核心位置的Ba/Ca比值(C)、全耳石Ba/Ca比值■及Ba元素变异系数(CVI)均显著高于野生黑鲷(P<0.05)。耳石上的Ba/Ca比值可作为识别养殖黑鲷和野生黑鲷的微化学标志。以此为标志对象山港捕获的20尾黑鲷成鱼进行群体判别,结果表明2尾黑鲷为放流群体。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全长(1.56±0.16)cm的牙鲆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其养殖水中分别添加0.5 mg/L、2 mg/L、8 mg/L、32 mg/L SrCl_2·6H_2O,以无添加SrCl_2·6H_2O组为对照组,人为改变牙鲆幼鱼生存环境中Sr~(2+)浓度72 h,研究不同浓度SrCl_2·6H_2O对牙鲆耳石锶标记效果。标记期间每24 h换水1次,换水量为50%,换水后补加SrCl_2·6H_2O至原始浓度,记录各浓度组标记期间及标记后的鱼苗死亡数量。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 0.5 mg/L、2 mg/L SrCl_2·6H_2O浸染不能形成牙鲆耳石锶标记。8 mg/L浓度组出现Sr峰区, Sr/Ca (Sr:Ca×1000)均值为4.50~6.60, Sr峰值为5.49~8.49。32 mg/L浓度组Sr峰区均值为4.83~7.55, Sr峰值为5.62~11.04。这说明8 mg/L、32 mg/L SrCl_2·6H_2O可对牙鲆耳石进行锶标记。但8 mg/L浓度组出现未标记样本,且Sr峰区均值较32 mg/L浓度组低。32 mg/L浓度组Sr/Ca比值显著增高,即锶标记的Sr/Ca比值为6.61±0.86,与标记前和对照组Sr/Ca比值差异均显著(P0.05),锶标记率100%。面分布分析(mapping analysis)结果表明,从8 mg/L SrCl_2·6H_2O浓度组开始,耳石出现红色"高锶标记环",与耳石本底颜色对比明显,且随浓度升高,红色"高锶标记环"由浅变深,锶标记效果明显增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全长、体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生长无影响。经χ2检验,各浓度组在浸泡标记期间死亡率及标记后养殖90 d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因此, 32 mg/L SrCl_2·6H_2O为最佳标记浓度。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6℃~29℃下,利用不同浓度组(0 mg/L、50 mg/L、75 mg/L、100 mg/L、125 mg/L)的茜素红S溶液对平均体长为5.7~6.1 cm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苗分别浸泡12 h、24 h和36 h,分析茜素红S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当溶液浓度达125 mg/L时,染液对草鱼具有较强的毒性,幼鱼绝大部分死亡,当浓度不高于100 mg/L时,幼鱼全部存活。茜素红S能在草鱼幼体上形成红色标记环,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染色越明显,24 h染色效果优于12 h,而浸泡36 h耳石颜色未出现明显加深。草鱼幼体的最佳染色方式为24 h、100 mg/L。  相似文献   

8.
锶元素对黑鲷幼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不同锶浓度养殖水体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耳石浸泡标记实验,验证利用该方法开展黑鲷幼鱼耳石指纹标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经7 d的浸泡标记,4个处理组幼鱼在特定耳石区位的Sr/Ca值均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记;各标记处理组的标记成功率均为1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黑鲷幼鱼在标记实验期间的生长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标记方法不会对受试黑鲷幼鱼产生显著负影响。浸泡标记处理可使受试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明显提升;标记结束17 d后,各处理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大幅下降,18 mg·L~(-1)标记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可降至对照个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耳石形态学特征,实现以耳石形态学方法科学划分蓝点马鲛种群,依据2016年4~7月在象山港采集的113 ind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102对矢耳石尺寸参数,计算出了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比、形态因子、半径比和面密度等8个耳石形态指标;运用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研究了象山港蓝点马鲛耳石形态的个体差异。结果显示,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左、右耳石以及雌、雄个体间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年龄组间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P0.05),年龄组两两之间耳石形态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以耳石形态学方法判别蓝点马鲛种群需要考虑样本的年龄因素,以同一年龄的繁殖群体为宜;造成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不同年龄组耳石形态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同一种群或群系蓝点马鲛的耳石形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对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二是象山港是多个蓝点马鲛种群或地理群系共同的产卵场,年龄组间的差异来源于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