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露天矿挖损压占土地、破坏植被、次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是露天矿区常见的生态问题。本文从帐篷沟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入手,结合露天矿采掘、排弃工艺,探讨帐篷沟露天矿区生态重建的内容与特点、生态重建技术及土地复垦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永德县小送归铅锌矿为例,从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出发,根据矿区的地质、土壤及气候条件制定出一套矿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措施。结果表明,矿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既可增加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经济效益,矿区环境的恢复促进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王东  杨木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92-12294
以广东省高要市石灰岩矿区为例,用指数和法计算土地破坏程度,结合极限条件法对评价单元进行土地复垦目标适宜性评价,并探讨了矿区土地复垦实施及其生态重建等问题,希望为改进矿区土地复垦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重建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①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②矿区退化土地的物理和化学修复;③矿区污染土地的植物稳定和提取修复;④矿区污染土地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⑤矿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造成土地的大面积沉陷,严重破坏了陕北神府矿区生态环境,也造成大量耕地的流失,给矿区及矿业城市的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以神府矿区沉陷破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研究对象,以"生态重建""景观再造"为目标,从土地复垦管理技术的角度探讨陕北神府矿区沉陷破坏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配置模式和沉陷地复垦的过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量化识别露天采矿造成的土地破坏,提高矿区生态退化修复的有效性,以垣曲县国泰公司铁矿区为例,提出基于小尺度合理有效修复矿区环境的方法。结合现状调查,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7种类型(开采地、尾矿库、排弃场、裸地、草地、林地及厂房占用地),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土地破坏程度。结果表明:矿区土地中度和高度破坏比例高达27.21%和46.91%;未经复垦的裸露地块土地破坏程度较大,破坏后采取复垦措施的地块土地破坏程度一般,林地土地破坏程度最小,但仍有破坏危险。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各地块损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矿区环境修复与生态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产业链总体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平朔煤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有2条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链:一是以煤为主,电、化、氧化铝、建材并举的黑色产业链;二是围绕复垦土地开展生态重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链。这2条生态产业链构成了平朔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它既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于典型工业园区,是集自然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系统为一体,涉及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完整性等指标的相似性与变异性,将平朔矿区划分为农业综合利用区、工业生态园区、恢复生态保护区、旅游观光区、生态重建区与待开采区6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及22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对矿区土地、水、生物等生态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评价,设计了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种、养、加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提出了培训一批服务于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产业实施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登封市某煤矿矿区为例,在分析矿区土地现状的基础上,用分析土壤污染源的方法进行了土壤分析研究,探索了矿区土地生态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类型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露天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土地利用研究对象,在矿区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矿区的土地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为了矿区的生态安全,通过对矿区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土地类型做相关的探讨,以了解矿区土地类型演变的规律。根据土地类型变化规律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指导性的原则。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文献资料法,同时采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地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类型的转移量。研究结果:以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为例,采用不同的标准划分了不同的土地类型,提出了露天矿不同土地分类标准之间的联系及破坏分类标准下土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土地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转移总量变化矩阵来分析矿区土地类型的数量变化,突出了土地类型之间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反映了露天矿区土地类型演变迅速、破环剧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生态系统健康是近十余年来新出现的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它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新目标和新手段。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人工生态系统,其健康状态要求达到管理科学、结构合理、环境有利、具有高生产力和强持续力,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为人类社会提供健康、安全、优质、多样的食物原料.恰当、有效地现实其服务功能。评价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要求根据设定的管理目标进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等因素。评价指标标准的划分应采用国际标准和通用方法。笔者在探讨了以上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架构与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寻求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的适宜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目的设定为实现可持续的健康高效农田生态系统,以结构指标、环境指标、生产力指标、持续力指标和管理指标建立起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评价指标标准。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系统经营的林分采伐决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生态系统经营的目的,提出了以空间多样性指数、大小比数、角尺度、空间密度指数、目的树种指数、健康指数等6个空间结构因子为基础的经营决策因子,并建立了以顶极群落为目标,以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持续为目的,以林窗分布为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模型。结果表明,除多样性指数外,经营后所有的空间指数都有改善,健康指数和目的树种指数均达到1.00;大小比数提高了0.02~0.04;林窗面积扩大了136.6~180.9m2;角尺度趋近于0.5。通过本决策模型,可以极大地改善系统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形成自适应机制,维持生态的完整和健康,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出发,选择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为评价要素,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要指标及权重,通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绵阳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绵阳城市生态系统处于病态。最后根据绵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成渝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宏观尺度上掌握其自然资源存量情况与发展趋势,合理拟定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策略,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平台建设。  方法  选择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44个市、县、区作为研究单元,通过当量因子法量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建立“自然—社会”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筛选具有显著相关性的驱动因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构建回归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自然社会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作用。  结果  (1)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劣化趋势显著,1995—2015年间(1995、2000、2005、2010、2015年,共5期)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 470.53亿、3 464.08亿、3 452.43亿、3 438.02亿和3 423.92亿元,分别比前一期下降6.45亿、11.65亿、14.40亿和14.10亿元;(2)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以成都、重庆两处核心城市中心区与缙云—中梁山脉中心区呈现显著区域化分布特征,全域超过90.38%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均处于下降趋势;(3)降雨量、温度、单位面积平均GDP、林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5项驱动因子对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降雨量、单位面积平均GDP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驱动特征,林地覆盖比例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驱动特征,降雨量与人口密度则呈现较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在研究期限内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逐渐劣化的发展状态,所构建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空间层面上量化降雨量、温度、单位面积平均GDP、林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5项主要驱动因素对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所呈现的不同驱动特征与驱动强度,为成渝城市群长远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湖滨带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类生态交错带和过渡带,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管理的必要步骤。通过对此类特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退化原因以及退化响应因子的分析,基于目前在资源环境保护中广泛应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指标进行选取和分类,尝试建立了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状态和响应3层共40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简要回顾和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产生、发展及不同的内涵,提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草地生态系统健康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确立评价标准和参照系以及如何综合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及人类合理管理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市九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03与2009年2景QuickBird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探讨了城市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9年,九乡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了2.59%,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聚集性增强;生态服务价值的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低-低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的仙林大学城一带;九乡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发生了明显变化,下游仙林大学城一带低-低分布区快速扩张,而高-高分布区仅在九乡河源头及下游的局部区域有所增加;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随着研究尺度增大,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九乡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及其变化主要是由土地开发利用引起,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LUCC)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区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6期TM影像为基础,通过图像解译,分析了万州区各地类变化,估算了研究期间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 1) 1990-2015年间,万州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9 389.7 hm~2和3 695.85 hm~2;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4 063.14,2 716.83和6 304.86 hm~2; 2) 1990-2015年万州区生态服务价值由18.82亿元增至19.41亿元,增加了3.10%;林地与万州区生态总价值呈相同的"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草地先增后减,水域则相反; 3)万州区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间上以长江为界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 4) 1990-2015年间,万州区各地类各年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万州区生态服务价值对其系数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关系到人类福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研究状况,梳理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相关概念内涵,并对实际供给与潜在供给、实际需求与潜在需求的基本内涵和关系进行辨析;其次总结对比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国内外实践情况;最后概述了当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理,是全面、科学认识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支撑。本文选择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典型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在收集相关遥感数据基础上,采用了降水贮存量法、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修正土壤风蚀方程等估算方法,估算了2000—2015年黄土高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了2000—2015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0—201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和范围较大,主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整体放缓,主要以城市化为主,退耕还林还草为辅;与2000—2010年相比,2011—2015年黄土高原的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有所增加,防风固沙量有所下降,水蚀模数和风蚀模数均有所下降;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等人类活动因素,生态系统服务年际变化主要是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波动变化,10年或者更长尺度的变化则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影响。本文研究可为全球变化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