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集处于滇西北不同海拔梯度的3个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 Maxim.Mel.Biol.)居群种子,通过对温度、湿度和光照设定恒定条件和模拟自然条件对各居群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除发芽启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出现居群差异外,其它萌发指标均表现为恒定条件比模拟自然条件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居群因素对种子的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启动时间影响显著(p<0.05)。而实验条件则对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影响显著(p<0.05)。同时居群因素与实验条件的交互作用对发芽指数和发芽启动时间影响显著(p<0.05)。说明居群是造成种子萌发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暗处理48 h和150 mg·L^-1赤霉素浸泡24 h两种前处理方式对5种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MS培养基为萌发基质对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总状绿绒蒿(M.racemosa)、尼泊尔绿绒蒿(M.napaulensis),草甸绿绒蒿(M.prattii),萌发指标均表现为暗处理比150 mg·L^-1 GA 3处理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贝利叶绿绒蒿(M.baileyi)经150 mg·L^-1 GA 3处理能达到优于暗处理的萌发情况。1/2 MS培养基对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的种子、无菌苗的根及生长点为材料,以2,4-D、NAA、6-BA设置不同的激素配比,以建立其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结果显示,用0.1%升汞溶液为消毒剂,5.5 min为最佳的消毒时间,此时的种子发芽率为56.7%;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以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MS+0.6 mg/L 2,4-D为最佳的培养基。以无菌苗的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进行暗培养,MS+1.0 mg/L 2,4-D+0.2 mg/L 6-BA为最佳的诱导培养基。以无菌苗的生长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并进行光培养,MS+2.0 mg/L NAA+1.0 mg/L 6-BA为最佳的诱导培养基;愈伤增殖培养:由种子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6 mg/L 2,4-D。MS+1.0 mg/L 2,4-D+0.2 mg/L 6-BA是无菌苗的根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MS和MS+2.0 mg/L NAA+1.0 mg/L 6-BA为生长点诱导愈伤的最佳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由种子、生长点诱导并增殖愈伤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本研究为总状绿绒蒿的快速繁殖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 相似文献
4.
以生长于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长果绿绒蒿(Meconopsis delavayi(Fr.)Fr.ex Prain)种子为材料,对其表型特征进行了测量,同时分别采用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300mg/L)的赤霉素(GA_3)处理种子,在光照恒温恒湿箱内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长果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果绿绒蒿种子的平均长宽比为(3.25±0.08),平均千粒重为(1.33±0.06)g,种子平均含水量为(6.55±0.85)%。200~300mg/L GA_3处理可提高长果绿绒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缩短平均发芽时间,加快种子发芽速度,增强种子的发芽能力,且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一定浓度的GA_3处理对长果绿绒蒿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6-苄氨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不同时间清水浸种、不同天数低温贮藏以及不同温度热水浸种进行前处理,检测各处理对总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温贮藏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以及缩短发芽启动时间和平均发芽时间(p0.05),同时随低温贮藏时间的增加,种子萌发的各项指标达到最佳效果。清水浸种仅对发芽启动时间影响显著(p0.05),可比对照种子提前3~4d萌发。而热水处理导致了大部分种子的死亡。这可能与总状绿绒蒿种皮较薄有关。2)GA3250mg/L和NAA 10mg/L处理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以及缩短平均发芽时间(p0.05),但对发芽启动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6-BA处理显著降低了其发芽势(p0.05),说明6-BA可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低温贮藏、GA3和NAA处理、清水浸种均能在一定程度破除总状绿绒蒿种子休眠,但其中低温贮藏是最佳方式。这可能是低温贮藏满足了高海拔地区种子较长时间的寒冷需求,是高山地区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对策。 相似文献
6.
7.
8.
二氢黄酮4-还原酶(DFR)是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其表达与花青素积累紧密相关,影响花朵呈色.为了探究DFR基因与绿绒蒿花色形成的关系,以红色的红花绿绒蒿和黄色的全缘叶绿绒蒿为试验材料,使用RT-PCR技术成功从中克隆出DFR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RT-qPCR分析.结果显示,2种绿绒蒿DFR基因的cDNA全长为1 131,1 125 bp,分别编码376,374个氨基酸,命名为MpDFR、MiDFR.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2种蛋白均属于亲水性蛋白,且具有DFR特有的NADPH结合结构域和底物特异性结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表明,MpDFR、MiDFR蛋白与鸦片罂粟、沉水樟、三枝九叶草、澳洲坚果、蒂罗花的亲缘关系最近.Motif分析发现,DFR蛋白基序在不同植物中均较为保守.RT-qPCR结果显示,MpDFR、MiDFR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花蕾期中MpDFR、MiDFR基因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另外,红花绿绒蒿中DFR表达量均高于全缘叶绿绒蒿.结合西南林业大学屈燕课题组研究发现,这2种绿绒蒿中花青素类化合物的积累模式与DFR基因的表达模式一致,所以,研究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结构基因DFR对于了解该途径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植物花色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不同水温对2种薏苡种子的萌发及黑穗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黔南地区农户薏苡播种方法在降低黑穗病的发生和提高种子发芽率方面的实用性,为薏苡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黔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白壳小薏苡和黑壳薏苡,对比分析了60℃、100℃(处理30s和1min)2种温度对不同薏苡种子发芽率以及霉变等性状的影响,并将2种水温处理的薏苡种子进行田间试验。[结果]60℃的温水处理后,能提高白壳薏苡的发芽率,同时能够减少病菌感染;但对外壳较厚的黑壳薏苡影响不大;而田间试验中未处理过的种子抽穗后,白壳小薏苡黑穗病发病率为80%,黑壳薏苡情况较轻。[结论]采用传统的播种方法,能有效提高薏苡发芽率,减少病菌感染,降低黑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Medicinal Plant》2014,(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on the germination of fire hemp seeds,so as to getting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the germination of fire hemp seeds. [Methods] By setting 10 temperature gradients between 0- 45 ℃ in constant incubators in laboratory,three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germination vigor,germination rate and germination index were measured and processed by arcsine transformation for significance analysis.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e hemp seeds germinated at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5- 35 ℃.The highest germination rate was 95% at 20 ℃; and the germination vigor and germination index of fire hemp seeds reached the peak of92. 3% and 40. 3% at 25 ℃ respectively. The germination rate descended dramatically with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treatment temperature.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rmination vigor and germination rate between 20 and 25℃,but did in germination index. [Conclusions]The temperature suitable for the germination of fire hemp seeds ranges from 5- 35 ℃,with the optimal one of 25 ℃. 相似文献
15.
16.
吡虫啉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吡虫啉拌种荆对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选择了10个代表性品种,拌种后测试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最长根长等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存在显著的拌种、品种以及互作效应.拌种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分别为1.7%、2.9%和8.2%,不同品种反应差异明显.川麦42、川麦38等品种发芽率、发芽势未受影响,发芽指数降幅也较小(3%左右),而川农16、蜀麦969拌种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大幅降低.拌种对胚根和胚芽生长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胚芽长平均降低50.1%,最长根长平均降低73.0%,其中川农16、绵麦37、川麦61等品种2个参数降幅较大,川麦38的降幅相对较小.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类型品种对吡虫啉拌种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川农16、蜀麦969较敏感,川麦38、川麦42不敏感,其他品种介于两类品种之间.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