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鲁浩  谷佳 《吉林农业》2011,(7):284-285
文章运用投资效果系数、投资拉动系数、投资弹性系数、投资就业系数四个指标,对吉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结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剑  陈秋月  张帆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74-4075
河北省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一直占较大比重,而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连年下降,相时劳动生产,周期性下降,从业人员增量对GDP增量的弹性值较小且许多年份为负.要解决这些问题,河北省可从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论文试图通过三次产业发展及就业增长的有关数据,依照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总量关系方面系统研究重庆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并给出其定量关系;并从定量关系方面来研究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给出其数量关系。论文将同时从宏观、微观方面来研究重庆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能使我们了解重庆三次产业与劳动就业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期能为更好的促进重庆地区就业增长提供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研究生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稀缺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开始遭遇就业难题,其中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从近年的就业数据上看,研究生就业率并不悲观,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却明显下降。该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进行研究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可知,开展就业帮扶政策、打造深层次的就业平台,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77-178
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研究辽宁省就业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选取1986~2013年Moore指数作为产业结构变动衡量指标,并以同时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作为研究指标,构建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因素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为负相关,第二产业就业为正相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劳动力集中在第二产业。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1952~2010年新疆统计数据,对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就业弹性系数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52~2010年新疆GDP和总就业人数在不断的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也表现为一定的变化规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以1992年为分界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相对应,但以1979年以后趋势明显;就业弹性系数分析得到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差异明显;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中,仅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研究农村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机理,验证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就业能力,从而给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福建省对外贸易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1996—2010年的年度数据,检验了对外贸易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一般出口货物贸易和加工贸易能够显著拉动就业增长,一般进口货物贸易和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物资和设备对就业增长的影响较弱,而加工贸易进口将抑制就业的增加。据此对完善福建省对外贸易与就业关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现状分析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增长,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总量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状况关系到个人发展、社会稳定与经济长远发展等突出问题,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空前的胁迫压力,基于弹性理论的生态经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1987~2006年成都市区域系统的生态经济弹性。结果表明,近20年成都市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在1998年前后均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增长的速率也呈下降趋势,并低于GDP增长的速率,说明成都市在近2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呈逐渐降低的态势,环境的压力在逐渐减小。通过对近20年成都市区域系统生态经济弹性的分析,对该市的区域系统发展提出了合理的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及消费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解决就业,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尝试引入农村就业的概念,通过对当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政策、劳动力调整与优化政策等进行分析,以探讨拉动农村就业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前景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周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8-10310,10471
旅游业因具有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等特点,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江苏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旅游大省,旅游业对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1999~2008年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统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从旅游人次和收入两方面对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旅游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日益显现出重要的经济增长效应,即产值增长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其现实的转移情况不客乐观。因此,基于第三产生的强就业效应,主张可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4.
非农就业对天津市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天津市农民收入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农村非农就业规模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对非农就业规模变动高度敏感。增加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天津市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意义重大。通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系数分析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的总量、行业和地区分布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高技术产业有较大的就业增长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取得了成效。但纵观相关文件,有些政策过于宽松,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未有得到很好执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经济,同时也应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鼓励他们到基层或贫困地区工作。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大学生就业,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是"十二五"期间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笔者统计了"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吉林省就业相关政策的颁布情况,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阐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以国家和吉林省就业工作政策为指导,不断完善健全学校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学校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得出就业政策对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就业弹性是就业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2年全国及东西部乡镇企业就业弹性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2年中国乡镇企业就业工资弹性呈现上升趋势,而就业产出弹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逐渐呈现放缓状态,随之而来的则是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不容乐观。加之大学毕业数量每年都以递增的趋势增加,更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下,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和制定优化,并探究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就业政策等相关问题的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发展上予以深入研究分析,进而探寻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让就业政策有效引导大学生有效、合理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3—2019年浙江省各市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考察浙江省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的长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三者均具有自我发展的惯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浙东北片区正向作用于农民就业增长,在浙西南则产生抑制性效果;浙东北地区城镇化抑制农民就业增长,而浙西南的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具有促进作用;浙东北、浙西南地区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呈正向促进关系。因此,应强化农民就业对集聚的正向效应;统筹省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完善城乡联动机制,促进集聚、就业、城镇化三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