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比率混料设计方法,探讨影响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的因素。研究表明玉米粉与豆粕的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有显著影响,麸皮与玉米粉、豆粕的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影响不显著,最终确定的葡萄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为麸皮15.41%、玉米粉5.19%、豆粕5.19%、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木屑74.21%,采用该配方栽培杏鲍菇产量可达223.3 g/袋。由此可见,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是培养杏鲍菇的优质原料,且最优配方下杏鲍菇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玉菇栽培的适宜培养基质配方。【方法】以白玉菇菌株XBG-05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设计,研究了以木屑、棉籽壳、豆粕、麸皮和玉米粉为因素的不同组合对白玉菇生长的影响,筛选出白玉菇栽培的适宜培养基质配方。【结果】高氮素成分辅料的添加效果更好,表明白玉菇对基质中氮素的要求较高,适合于富营养栽培。【结论】白玉菇适宜的栽培配方为豆粕4%,玉米粉20%,麸皮12%,木屑10%,棉籽壳54%。采用该配方,在试验条件下,发菌期为61 d,子实体的产量每袋124.86 g,生物学效率达到33.3%。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棉籽壳为主料,添加不同用量麸皮及玉米粉栽培杏鲍菇试验结果表明,不加辅助原料的配方产量低、成本高;加入辅助原料的配方产量高、成本低。栽培杏鲍菇,以棉籽壳76%、玉米粉12%、麸皮10%、石灰粉1%、石膏粉1%为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以桑枝屑为原料、适合秀珍菇夏季栽培的最佳配方,为实现桑枝条资源化和秀珍菇反季节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移动式菌棒制冷"工艺对菇棚进行降温刺激,以不同添加比例的桑枝屑(90%、85%、80%)为原料配制成3个栽培配方,以玉米芯添加麸皮的配方作对照,比较各配方栽培秀珍菇的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经济效益及氨基酸含量。【结果】不同桑枝屑添加配比的栽培配方在夏季栽培秀珍菇均能正常出菇,但对秀珍菇菌丝生长、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以桑枝屑80%、麸皮18%、碳酸钙1%、石灰1%为配方进行秀珍菇夏季栽培的效果最佳,其菌丝长势好,平均每袋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和氨基酸总量均最高,分别为0.48 kg、111.6%、1∶2.57和4.24%。【结论】利用"移动式菌棒制冷"工艺,以桑枝屑为主料添加麸皮、碳酸钙、石灰的配方在夏季栽培秀珍菇是可行的,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栽培基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47-1449
通过调整麸皮和杂木屑的比例,比较不同栽培基质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筛选最佳基质,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种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栽培基质间产量比较差异显著;麸皮25%、杂木屑35%、棉籽壳20%、玉米芯18%、碳酸钙2%、蔗糖0.05%、基质含水量65%为最佳栽培种基质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快,可达到0.6 cm/d,子实体产量最高,可达0.3 kg/袋,生物转化率可达75%。  相似文献   

6.
优良袋料栽培配方是金耳增产增效的关键因素,为探究金耳袋栽高产配方,缩短金耳生产周期、提高产量及子实体品质,试验以麸皮、豆粕、玉米粉、木屑、棉籽壳为研究因素,以金耳子实体鲜质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混料比率及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常规熟料栽培,构建研究因素与金耳子实体鲜质量的数学模型,探索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金耳栽培基质中添加麸皮、豆粕、玉米粉均能提高其产量,其影响规律符合二次曲线规律,木屑不利于金耳产量的提高;结合当前原料价格选出金耳栽培的适宜配方,即麸皮10.30%,豆粕2.29%,玉米粉9.15%,木屑49.57%,棉籽壳26.69%,生石膏1%,蔗糖1%。采用该配方每袋可产金耳子实体264.62 g,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平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基条件.[方法]以生物量及多糖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玉米粉、麸皮粉、豆粕粉、高粱秸秆粉的最佳用量.[结果]摇瓶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豆饼粉10~15 g/L、高粱秸秆粉2 g/L、玉米粉25 g/L、麸皮粉25 g/L.[结论]经过5 d培养,培养液的生物量和多糖最多可达20.74和20.81 mg/mL.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苏北地区杏鲍菇主栽品种漳杏进行配方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优良配方。试验结果表明,配方2(木屑30%、玉米芯25%、麸皮30%、玉米粉7%、豆粕6%、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较优配方。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并对桉树木屑栽培杏鲍菇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方5 (玉米芯、甘蔗渣、桉树木屑、麸皮、豆粕、玉米粉、石灰和轻钙干重比分别为34.5%、12.3%、22.2%、15%、7.5%、7.5%、0.5%和0.5%)的单产、产出收益、相对净收益均最高,分别为0.512 kg/袋、3.841元/袋、3.131元/袋。不同配方的氨基酸、多糖、蛋白质等的含量存在差异,同一配方的菇蕾与商品菇的氨基酸、多糖、蛋白质等的含量均存在差异。综合产量、品质及效益,配方5最好。配方5在福建中延菌菇业有限公司等基地示范推广4 200万袋,每袋利润较传统阔叶树木屑配方提高了0.08元,企业增收336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比率设计与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猴头菌人工栽培中6种常用基质的用量及其交互作用与产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各基质之间的最佳组合可以大幅度提高猴头菌的产量,得出了各种基质在生产中实用的比率范围及最佳栽培配方,即麸皮19.3%,玉米粉1.43%,黄豆饼粉2.86%,过磷酸钙2.86%,生石膏2.14%,棉子壳71.4%。其生物学效率可达180%。  相似文献   

11.
山葡萄苯丙胺酸解氨酶(PAL)是苯丙烷途径的关键酶,在果皮着色中能够调控花色苷合成途径。构建PAL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PAL,并对重组蛋白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以山葡萄DNA扩增PAL并连接到pMD18-T,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后连接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上,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后经不同浓度的IPTG、不同诱导温度、不同诱导时间处理,通过DPS设计正交试验优化重组蛋白的表达条件,并将重组蛋白纯化。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不同处理下的蛋白表达差异显著(P<0.05),诱导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强到弱分别为IPTG浓度、温度和时间。IPTG诱导浓度对其影响最显著(P=0.015<0.05),且IPTG浓度为0.6 mmol·L-1,诱导温度为22℃,诱导时间为5 h时,诱导重组蛋白PAL的效果最佳。成功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为探究PAL蛋白的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苦楝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SRAP技术对苦楝Melia azedarach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鉴定等开展研究,对苦楝SRAP-PCR体系中的模板DNA、d NTPs、Mg2+、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5个组分浓度进行优化,建立适合苦楝的SRAP-PCR反应体系.【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反应体系中的5个因素分别设置8个浓度梯度水平,确定浓度范围后进行L16(45)正交试验设计,并对结果进行打分,确定优化体系.【结果和结论】SRAP对苦楝DNA浓度的要求不高,有一个较宽的浓度适宜范围;d NTPs在0.1~0.2 mmol·L-1范围内,能扩增出条带基本相同的清晰谱带;Mg2+为2.0mmol·L-1左右时扩增条带较清晰且数量多;引物介于0.48~0.64μmol·L-1均能扩增出带型基本保持一致且清晰的谱带;Taq DNA聚合酶在0.50~2.00 U范围内可以得到清晰的带型.根据正交试验设计16个处理的得分,确定优化的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30 ng、d NTPs 0.125 mmol·L-1、Mg2+2.25 mmol·L-1、引物0.48μmol·L-1、Taq DNA聚合酶0.75 U,反应总体积25μ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培养阶段不同因素对于褐化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增殖率对培养基进行调整优化以降低褐化率,提高利用率。【方法】以3个年份的9个细胞系的油松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放置不同数量愈伤块、pH、植物凝胶含量、糖种类和含量以及培养时间的褐化率和增殖率进行测定计算。采用正交试验选出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褐化率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且与增殖继代年龄显著正相关;在培养皿中放置6~7块愈伤组织、pH 5.8~6.0、培养基中添加2.0~3.0 g·L~(-1)植物凝胶、添加10 g·L~(-1)蔗糖能保证较低的褐化率和较高的增殖率,且蔗糖优于葡萄糖和麦芽糖。【结论】结合正交设计,90 mm培养皿中放置7块愈伤组织,培养基中添加2.5 g·L~(-1)植物凝胶、10 g·L~(-1)蔗糖,调节pH为5.9时,褐化率、增殖率和利用率最理想。  相似文献   

14.
沙地樟子松不同树高-胸径模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树高(H)–胸径(D)模型精度,确定适合章古台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的H-D模型。【方法】以Sibbesen模型为基础模型,将优势木平均高(HT)、胸高断面积(AB)和平方平均胸径(DQM)3个林分变量以不同组合加入基础模型中,分别建立了H-D的基础模型(1个)和广义模型(3个)及对应的基础混合模型(1个)和广义混合模型(3个)。对固定效应模型平均水平预测(FPA)、混合模型的总体平均响应预测(MPA)和主体响应预测(MPS)的精度进行比较。对混合模型在使用随机抽取样本木和抽取平均木(胸径接近平均值的样本)2种抽样方案计算随机参数时分析MPS精度与样本数量的关系。【结果】表征樟子松H-D关系的4种固定效应模型中,含HT和AB的广义模型拟合精度最高,Akaike信息量准则(AIC)=2 167.7,Bayesian信息量准则(BIC)=2 196.3。相同预测变量的各模型预测精度均表现为:MPSFPAMPA,仅含预测变量D的模型的3种预测精度差异最大。广义模型、广义混合模型、基础混合模型预测精度差异不大。使用验证数据检验模型精度时,每块标准地中随机抽取3株样本木计算基础混合模型随机参数时,该模型精度提升最为明显,MAE和RMSE分别降低了57.97%和57.63%;而广义混合模型精度随抽取样本木数量的增多未出现大的变化。【结论】含有林分变量优势木平均高、胸高断面积的广义模型和基础混合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单木树高。此外,利用混合模型预测树高时,推荐在标准地中随机抽取3株林木测量其树高,并依此来计算随机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鹃梅芽苗再生和生根的影响,为白鹃梅的开发利用、工厂化育苗及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白鹃梅的嫩茎段为外植体,接种前用1g/L的HgCl2溶液对材料进行不同时间(6,8,10,12min)的消毒处理,筛选适宜的消毒时间;采用均匀设计法,将无菌外植体接种在附加有不同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0,0.5,1.0,1.5和2.0mg/L 6-BA,0,0.1,0.3,0.5和0.7mg/L NAA)的MS培养基中,筛选诱导直接再生芽苗的适宜培养基;将直接再生芽苗接种在附加有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0.1,0.3,0.5和0.7mg/L 6-BA,0.1,0.3,0.5和0.7mg/L IBA)的1/2MS培养基中,筛选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结果】1g/LHgCl2溶液对白鹃梅嫩茎段的最适宜消毒时间为8min,在该条件下外植体的成活率为95.2%;白鹃梅直接再生芽苗的最适宜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mg/L,在该培养基上直接再生芽苗的诱导率可达85.7%;生根培养基以1/2MS+0.3mg/L NAA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70.45%。【结论】获得了白鹃梅嫩茎段适宜的消毒时间及适宜的再生芽苗和生根培养基配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蛹虫草子座培养剩余基质中虫草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蛹虫草子座培养剩余基质为材料,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及提取液pH对虫草素提取得率的影响,建立虫草素提取得率与4个因素间的关系模型,分析其单因子和交互影响效应,通过参数优化得到虫草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4个因素对虫草素提取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液pH>提取时间。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即提取温度为63.3℃、提取时间为4.8h、液料比为36.8、提取液pH为6.7时,虫草素得率可达1.32‰。【结论】获得了从蛹虫草子座培养剩余基质中高效提取虫草素的优化工艺。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中医药大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初步构建的具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医药信息技术基础,突破了传统的以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的教学困境。在课程教学中引入ARCS(Attention注意、Relevance相关、Confidence自信和Satisfaction满意)动机模型,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制定多样化的吸引及增强注意力、挖掘及启迪相关性、激励及提升自信心、构建及升级满足感的实施策略,有利于解决该课程存在的知识面广、内容多、更新快、课时少,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操作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太子参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对影响太子参ISSR-PCR扩增效果的因素,如模板DNA浓度、Taq酶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数进行优化。确立了可用于太子参ISSR-PCR分析最适宜的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含80 ng模板DNA,0.5U Taq酶,0.4μmol·L~(-1)引物,0.18 mmol·L~(-1)dNTPs;PCR扩增延伸时间为70 s,循环数为35。稳定性试验表明,该体系能在不同太子参品种中扩增出清晰明亮、稳定性、多态性好的条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烈香杜鹃嫩茎段腋芽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为烈香杜鹃工厂化育苗奠定技术基础。【方法】以烈香杜鹃嫩茎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对影响烈香杜鹃腋芽丛生芽诱导和生根的各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水平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适宜的烈香杜鹃嫩茎段腋芽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1/2 DR+TDZ 2.80 mg/L+IAA 0.01 mg/L+GA3 1.85 mg/L,诱导率为99.8%;生根培养基为:1/2 DR+IAA 0.07 mg/L+NAA 0.02 mg/L,生根率达99.7%。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GA3 2.00 mg/L,再生植株茎节在35 d的培养周期内,每段增殖倍数平均达5以上,植株再生率为97.0%。再生植株炼苗移培后成活率达95.0%以上。【结论】建立了烈香杜鹃嫩茎段腋芽丛生芽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香菇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为香菇多糖的工业化生产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香菇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以液(mL)料(g)比(15∶1,20∶1,25∶1,30∶1,35∶1)、微波功率(500,600,700,800,900 W)及微波时间(2,4,6,8,10min)为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建立数学模型,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响应面分析,获得香菇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5∶1、微波功率900 W、微波时间8.5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6.49%,与最大理论预测值(6.63%)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得到了香菇多糖微波提取优化工艺,该工艺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