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温变化对福建褐稻虱发生与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省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降,其南、中部为间歇越冬区,北部为不能越冬区,早稻虫源主要由外地迁飞而来,气温变暖时,冬季褐稻虱在我省越冬范围扩大,越冬虫源增加;春暖春早、东南亚、海南岛等南部褐稻虱可提早迁入我省;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随气温升高各虫态历期呈缩短的趋势,繁殖一代所需天数减少,褐稻虱繁殖世代增多,年平均气温增加1℃,褐稻虱世代增加0.8代,其对水稻造成的危害也就增大,对产量影响系数用y=-8.8  相似文献   

2.
褐稻虱是东南亚、日本、印度次大陆等稻区的一种重要害虫。经常猖獗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稍一放松警惕,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实践证明,栽培抗虫品种,影响褐稻虱的生存和繁殖,控制其发生为害,必要时施用部分药剂,是当前消灭褐稻虱危害较好的综合防治方法。例如: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栽培对褐稻虱高抗品种,可以不使用农药治虫(Patyek和Dyek,1973)。  相似文献   

3.
2005年本地褐稻虱迁入期偏早,峰次多,数量大,8月中旬以来受“麦莎”、“珊瑚”等台风和多雨天气的影响,又补充迁入大量褐稻虱虫源,加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的有利条件,灯下虫量大,田间虫口密度高,属大发生年份,局部地区为特大发生年份。全市共有5次较大面积的总体防治,即8月1~2日、8月19~20日、9月1~2日、9月9~10日和9月前复查补治,有效抑制了褐稻虱发生危害,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粳稻新品系 88122对褐稻虱表现中抗.褐稻虱对88122的取食量明显少于感性品种,存活率和产卵量均为在感性品种上的60~70%;褐稻虱在88122上的虫口数量上升慢,主要控制在发生前期.因此,褐稻虱一般发生年份,88122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大发生年份,后期褐稻虱虫量仍可达到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5.
1978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我省褐稻虱的虫源性质、田间消长动态及其对水稻为害损失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获得的结果整理于后.一、褐稻虱虫源性质分析褐稻虱在我省不能以任何虫态越冬,生活环在冬春阶段完全中断.从历年在野外对多种植物调查,以及对一些可疑寄主的饲养观察,在我省褐稻虱只能以水稻作为寄主植物.12月份起,我省水稻活体枯死后,褐稻虱若虫和成虫也相应绝迹.褐稻虱产在再生稻上的卵和产在千金子(杂草)上的少量卵,在翌年1月~3月上旬,相继干瘪或散黄致死.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报道:在水稻上使用某些杀虫剂后能引起褐稻虱的再生猖獗。作者结合本省褐稻虱的发生和防治特点,选用我省稻田治虫的常用杀虫剂,通过室内药效、产卵试验及田间试验,认为敌杀死不宜在稻田使用,速灭菊酯不宜作为防治褐稻虱的专门杀虫剂,氧化乐果、甲胺磷以及复配农药丰收菊酯和新丰菊酯可用于防治褐稻虱。  相似文献   

7.
温度条件与褐稻虱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稻虱是嗜食水稻的迁飞害虫,喜温爱湿,属偏南虫种,分布甚广,从热带到暖温带地区都能生存繁殖.我国褐稻虱分布,大致以长城为北界,辽宁的盘锦和四川的雅安地区偶而能见,淮河以南较为普遍发生,长江以南更为猖獗流行.虫源、食料、气候和天敌等是影响褐稻虱地理分布的自然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气候多变,作物布局多样,形成了褐稻虱极为复杂的地理分布.本文根据温度条件与褐稻虱生长繁殖关系,分析我国稻区褐稻虱越冬界线、发生代数和区域分布,提出褐稻虱的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8.
室内与田间温度在30℃以上,对褐稻虱成虫的寿命、雌虫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都有显著影响。短期内气温骤降,对胚胎发育后期的卵和低龄若虫有极大影响,致使若虫发育历期变长,死亡率大大增加。当飞虱迁入期早,迁入量中等或以上,遇到盛夏不热、晚秋不凉、雨水充沛等持续的适宜气候条件下,极易导致三、四代飞虱暴发流行、危害成灾。盛夏高温季节,可在褐飞虱生命链中最薄弱环节,突击用药提高防效;秋季大幅度降温飞虱初孵若虫死亡率高,可暂缓用药,当温度低于17℃时不用药防治。  相似文献   

9.
1987和1988年是褐稻虱的特殊发生年,不但虫量高,而且暴发期采得早。这两年,我们在水稻氮、磷适宜施用配比试验基础上,对试验田的各小区进行飞虱量调查,经分析,初步得出了褐稻虱发生量与施肥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3种药剂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及天敌蜘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常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氰虫·啶虫脒、阿维·氯苯酰和茚虫威3种药剂,研究其对稻田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及其天敌蜘蛛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农药处理对稻纵卷叶螟都显示出较好的防控效果;2)相比对照区,3种农药处理稻田后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数量都显著减少,减少程度依次是氰虫·啶虫脒茚虫威阿维·氯苯酰处理;3)与对照区稻田褐飞虱虫口数量相比,氰虫·啶虫脒、茚虫威、阿维·氯苯酰处理区褐飞虱虫口数量分别呈显著增加、有增加但不显著、有所减少但不显著;稻田飞虱虫口数量与蜘蛛数量呈一定的负相关性;4)室内生测试验表明,阿维·氯苯酰处理能降低褐飞虱的存活率。由此可知,3种农药对稻纵卷叶螟均有较好防效;阿维·氯苯酰对稻田蜘蛛影响较小,并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具有协防效果。因此,在测试的3种稻纵卷叶螟药剂中,阿维·氯苯酰更适合用于大田防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1.
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捕食作用模型。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雌蛛是稻褐飞虱更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当蜘蛛密度较高时,拟水狼蛛常常捕杀食虫沟瘤蛛,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根据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的基本成分和生命表的资料,建立了25行7列的年龄-虫态结构矩阵和存活率矩阵为基础的模拟模型。以长翅型成虫迁入格局为初始种群结构,结合迁入量和迁入时间,模拟褐稻虱从迁入降落经过繁殖代到主害代的数量动态过程,预测在不同的迁入峰型、迁入期和迁入数量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3.
高温对褐飞虱体内保幼激素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水稻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BPH]迁飞至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平原稻区生长繁殖。褐飞虱对温度的反应比较敏感,在水稻生长季节其发生主要受高温控制[1]。异常高温可降低昆虫咽侧体的活性,引起体内保幼激素滴度(JHtiter)的变化,从而影响卵黄的形成[2]。为探索高温条件下褐飞虱体内JHtiter的变化及其对生殖的影响,笔者对高温条件下代谢保幼激素的保幼激素酯酶(JHE)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褐飞虱虫源采自广西南宁,温室饲养,自然…  相似文献   

14.
2005~2006年对稻褐飞虱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韶关市稻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抗性,但对扑虱灵、氟虫腈敏感;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褐飞虱防效较差,10%抑虫清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氟硅菊酯水乳剂能有效防治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15.
镇江稻区前两年褐飞虱危害很轻,尤其是1984年第四代发生量小,大部分稻田达不到防治标准。而1985年四代褐飞虱则突然暴发,使部分中晚稻受到较重的危害。其发生危害的特点是:一二代迁入虫量少,三代田间虫量也不多,第四代虫量猛增,达中等偏重和局部大发生程度;单季晚稻受害程度重干杂交稻。  相似文献   

16.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察数据和一此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益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对褐飞虱各种发  相似文献   

17.
云南稻飞虱冬季虫源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6年1月23日至2月28日,“中日东亚季风区水稻迁飞性害虫大范围迁移动态共同研究”课题组,再次组织在云南境内沿顷甸、老挝、越南边境一线考察了褐飞虱、白背飞虱在云南的冬季虫源情况,通过考察认为:在滇西南,滇南的思茅、西双版纳海拔800m以下稻区,冬早春季白背飞虱、褐飞虱在秧田、本田上能正常繁殖,存在大量冬季虫源,在滇西南海拔800~1300m稻区,有白背飞虱、褐飞虱越冬,其中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零星存在,该稻区稻飞虱冬季虫量不能构成早春虫源,在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海拔800m以下双季稻区,虽有冬早春秧及再生稻苗和落粒自身苗,因越冬场所狭小,故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偏少,为非冬季虫源区,提出将云南稻飞虱分为东西两大片发生区及开展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褐稻虱是本区水稻上一种暴发性害虫,其虫源于夏季由南方稻区迁入,经多次增繁殖,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冒穿枯死。本所自1979年起,对褐稻虱迁入后的种群发展,通过设置预测圃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30年观察记载的数据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等2种稻虱虫量变化存在较强的规律性,并依据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36-136,86
1、加强田间管理。褐飞虱的发生与迁入虫量、气候、水稻品种、肥水管理、杀虫剂种类及施药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对稻农而言,无法控制迁入虫量与气候因素,水稻品种方面,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超级稻亦很少有抗褐飞虱的品种可供选择,因此,稻农要加强肥水管理。超级稻株型高大,尤其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