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20个高产水稻品种(系),研究了与产量有关的12个经济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数/m^2,产量,株高,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结实率,干物重,颖花量相对较低;剑叶面积,穗下节长,穗数/m^2,颖花量,实粒数/穗,单株产量相对较低单株干重和千粒重民产量呈哉极显著相关关系;入选品种主要特征性状为产量,实粒数/穗,单株穗数,株高,穗数/m^2。以上结果说明,在淮北地区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性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间及亚种间组合的单株产量及其他主要经济性状都还有很大的改良潜力。选育强优势的品种间组合仍是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指出了选育品种间及亚种间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性状选择关键,并对亲本选配进行了讨论。杂交水稻超高产组合的选育,利用亚种间优势目前以主攻籼爪交为宜。待籼粳杂种的籽粒充实较差这一难题解决之后,再主攻籼粳交选育优势更强的超高产组合。本文还提出通过株型育种、生理育种提高籼粳杂种植株体内“源”和“流”的水平,是解决亚种间组合籽粒充实度差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夏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育产量潜力超过4 000 kg/hm^2的大豆品种,估算了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总体平均值、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以及9个性状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相关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粒数、株高和有效荚数遗传力高,遗传进度大;(2)开花期、生育日数和百粒重遗传力高,遗传进度小;(3)底荚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遗传力小,遗传进度也小;(4)单株粒重遗传力最低,遗传进度也小.在杂种早期世代选择中以第一类性状选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水稻超高产育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成荃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2):95-97,132
介绍了世界主要产稻国家及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目标、技术、途径,概述了当前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6.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策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析了我国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的现状。着重讨论了以创制广亲的恢复系和广亲和不育系以及理想株型塑造等为核心的杂交稻产量超高产育种策略,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的稳定提高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单产的提高是实现增产的唯一途径,超高产育种是摆在农业育种家面前的首要课题。文中就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现状、新株型创制、杂种优势利用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综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北方超高产育种实践对未来超高产育种研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超高产育种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目标性状的选择和评价过程。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落后于实践,这种局面长期制约了水稻更大范围内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本文简要地分析水稻超高产育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评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近10a育成的水稻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产量构成进行剖析与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1)吉林省的各类型品种主要以穗业型为主:(2)不同类型品种的株高与产量与显著的正相关;(3)中旱熟和中熟类型品种是降低了每公穗数适当提高了每穗的粒数和千粒重,而中晚熟和晚熟类型品种每公穗数较对照相对增多,穗粒数减少;(4)不同炻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水稻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与21世纪面临的挑战,阐明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紧迫性,总结了国内外超高产育种的经验,提出了在江西生态条件下超高产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 TN1/DZ78和 TN1/DV85杂交衍生后代,选育成一组抗白叶枯病菌系 KS-6-6,KS-1-21,JS49-6和浙173和农艺性状获得显著改良的中熟籼型衍生抗源。遗传分析表明,其中87-8072和87-8074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85-21416带1对隐性抗病基因和育性亲和性基因。抗病基因与 DZ78或 DV85所带的 Xa-5和 Xa-7等的关系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稻抗虫育种工作,70年代才开始,但由于水稻育种学家与昆虫学家的协作,对褐飞虱、白背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瘿蚊等害虫,已鉴定了数以万计的种质资源,发现了有价值的抗源,培育出不少抗虫品种。如籼稻:浙丽1号、湘早籼3号、矮梅早、爱红1号、82-127、中选13、南京3714、杨稻1号等,粳稻:P339、江苏80047等。这种品种示范推广证明,均有效地降低了褐飞虱等稻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与剂量,保护了稻田中的有益生物,生态效益显著,水稻抗虫品种已成为我国水稻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根据我国水稻抗虫育种现状,就如何加强稻虫生型的研究,多学科合作开展抗虫性遗传分析,进行抗虫性机理研究,以及环境因子对抗性诱变与诱导效应和如何逐步完善抗源筛选与评鉴方法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对15个栽培稻和17个普通野生稻的1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是相互有联系的两大类群;源于相同地域分布的普通野生稻未必具有相近的亲缘;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聚为7个生态类型,遗传距离反映了类型间的亲缘关系,是选择杂交亲本的重要参数,对野生稻种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1989年和1990年试验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对27个早稻高产品种和36个晚稻高产品种的193个性状的育种值进行了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得到的结果通过x~2测验和预测准确率测验,其效果都十分理想.回归和通径所确定的选择性状不仅可以作为对水稻杂交亲本及其杂种后代的性状选择依据,提高其选择效果,同时也为计算机在水稻高产育种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22个晚釉和14个晚粳高产品种为材料,考察测定了193个性状。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性状育种值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晚釉高产品种共有主茎倒二节间直径、灌浆中期百粒日增重、谷草比、黄熟期绿叶指数等10个理想型性状;晚粳高产品种共有成熟时剑叶实长、全生育期、抽穗期单株根千重等10个理想型性状。由此理想型性状所建立的晚籼、晚粳优化回归方程x~2测验效果极佳,且对每个参试品种产量的预测准确率均在93.25%以上。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遗传改良效果及其育种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效地、有步骤地取得落叶松优良品种,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主要进行了种间选择、种源选择、林分选择、优树选择、杂交育种、子代测定,种子园、扦插繁殖及早期选择等研究。同时较详细地探讨了落叶松阶段性育种程序——短期育种计划。十几年来的试验表明:①这个育种模式反映了当今树木育种特点,为今后制定长期的、更完善的育种计划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②在种间、种源选择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良树种、优良种源、优良林分、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和优良杂交组合建立各种类型的种子园,为林业生产提供大量的繁殖材料,经济效益十分显著。③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是落叶松遗传改良、不同层次育种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证。④为今后落叶松遗传改良和制定长期育种计划提供一系列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杂交早稻主要性状分析及高产育种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相关分析、通经分析和主成份分析方法对近年来育成的一些杂交早稻组合的主要性状分析表明:1.产量和产量性状及产量性状间有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而以每穗实粒数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2.生育期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其它性状通过该性状的间接作用很小,说明早稻生育期范围内,实现高产是可能的;3.按累积贡献率≥85%,确定了穗平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长四个主成份;4.对提高杂交早稻的育种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运用现代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多目标决策中的TOPSIS法,对江西永丰县人造板厂建厂以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是好的,但是产品成本高,盈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9.
因子分析法在水稻育种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早晚稻产量的选择指数。早晚稻谪产品种的共同点是:植株有一定的高度,穗较长,直立。就参试品种的情况而言,早稻以大穗型,即每穗实粒数增多,千粒重持平,每株有效穗数适中,有利于高产;晚稻以多穗型,即每株有效穗数增多,千粒重增大,面每穗实粒数适当减少,有利于高产。鉴于目前水稻矮化程度较高,进一步降低株高会影响产量。单株产量可作为高产选择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20.
水稻到伏的原因甚为复杂,且多以风雨为起因。通过多年的观察,笔者发现水稻遭受风雨袭击时,倒伏田块的实际行距<理论行距;未倒伏田块的实际行距≥理论行距。理论行距=(剑叶长~2-颈穗长~(2**))~(1/2)。这一结论,符合勾股定理,它极简明的表达出品种、栽培和气候相互协迫与倒伏的关系;为解决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指导大田生产及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