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五味子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五味子和其它多年生果树一样,每年都有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并呈现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性,这就是年发育周期,这种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器官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  相似文献   

2.
苹果的开花物候期是年发育周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物候期。花期的早晚,开花时期的环境条件,对苹果的授粉、受精、座果、品质及产量都有着很大影响。我国地域辽阔,苹果分布广泛,研究分析各地的苹果开花物候期,探讨其变化规律,这是果树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我们在1980年搜集了全国30多个果园,5个苹果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资料及当地气象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果树的环割、环扎、环刻等技术在我国主要大宗果树都有广泛应用,并已形成较成熟的技术规范,但该技术在芒果生产上的运用却一直处于空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技术规范。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参考国内科研机构对芒果树环割研究,以及其他大宗水果环割技术的经验,结合芒果树特有的生物特性、物候期特征,于2010—2011年进行了同品种不同生理时期、同株不同生理时期等多组对比试验处理。经过数据收集分析,初步掌握了芒果树环割、环扎、环刻在不同时期进行对果树生产的影响,总结出芒果树环割、环扎、环刻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等。  相似文献   

4.
从果树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及物候期介绍了果树水分需求特点,并对果树节水灌溉时间、次数、调控灌溉做了描述,以期为果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葡萄树磷素吸收、转运和分配规律,为葡萄树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对主要生长期内树体生物量和各器官及其皮层、木质部的磷含量和磷累积动态进行研究。【结果】在主要生长期内,葡萄生物量增加12.4 t/hm2,新梢旺长期至浆果膨大期植株生物量累积迅速,净增加量为9.7t/hm2,占生物总累积量的78.6%。早期果树器官建造主要利用树体贮存的磷素,且磷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果树新生器官(叶、新梢)中磷含量表现为物候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根系磷含量表现出前期降低,后期升高的趋势;主干磷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同一物候期各器官皮层与木质部磷含量大小顺序均为根系>枝条>主干。葡萄树体主要生长期内磷素吸收量为33.1 kg/hm2,叶与果实年携走磷量分别为3.1和11.9 kg/hm2。浆果膨大期果树吸收磷素量较大,达15.4 kg/hm2,占总吸收量的47%。【结论】推荐葡萄树(产量18 t/hm2)施纯磷55.1 kg/hm2,其中于果实收获后秋季施磷29.2 kg/hm2,于浆果膨大期之前追施磷25.9 kg/hm2。  相似文献   

6.
额济纳绿洲胡杨种群繁殖物候节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额济纳绿洲分布胡杨种群的繁殖物候节律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胡杨生态生物学特性、并为胡杨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分布的胡插种群的繁殖物候完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在雌雄不同龄级的个体和群体及种群整体等水平上,形成适应风媒的形态特征和相对稳定独特的"大量、个体相对集中、群体相对分散、雌雄异步开始、近同期结束"的较为独特的开花模式和拥有杨属植物中最长的花果物候期的繁殖物候节律。花期和种子散布期这两个最重要的繁殖物候期在时间位上分别所依托河流的春汛和秋汛相吻合,是胡杨中生起源以及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逐渐形成的环境条件水热变化规律响应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机制,是其有别于典型荒漠植物和杨属其它植物的重要特征。也揭示了胡杨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对荒漠内流河的深刻依赖。  相似文献   

7.
1枣树落花落果原因 1.1枣树本身的特性。枣树的花芽是当年分化,当年形成,花量大,使得营养消耗偏多。在枣树的年生长周期中,花芽分化、枝条生长,开花坐果及幼果发育几乎同时进行,物候期严重重叠,各器官间养分竞争激烈,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尖锐,致使枣树落花、落果严重。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辽河三角洲地区1989~2009年小叶杨春秋两季的物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物候期差异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物候期对温度变化和界限温度通过日期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21年辽河三角洲地区春季物候期略有提早,但趋势特征不明显,春季物候期的变化主要受气温波动的制约,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秋季物候期呈明显推迟趋势,秋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是由气温降到一定指标的时间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南京市多年花期资料以及1951--2005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对南京城区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虽然每年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但在同一气候区内,如果不受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其先后顺序每年保持不变。植物的物候时间对年冬季平均温度的变化响应明显,一定程度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冬季平均温度的升高,物候时间在逐年提前。  相似文献   

10.
邓晖 《农村科技》2007,(1):30-30
一、物候期表现 杏树是北方果树中开花最早的树种之一,一般在4月中、下旬花芽开始膨大,4月末为初花期,5月初进入盛花期,5月中旬感叶芽萌发为坐果期,果实成熟期早熟品种在7月上、中旬,晚熟品种在8月上、中旬,果实生育期80~90天,10月上、中旬开始落叶,10月下旬进入休眠期,年生长发育期为18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0—2010年三门峡市月降水和月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和极端气候异常的定义,对降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变化有上升发展的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最大,春季气温变化显著;月平均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对苹果业的影响表现在:降水减少造成干旱频繁发生,气候变暖使得果树物候期提前,春季增加了苹果冻害的几率。针对降水、气温等不利影响,提出苹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花芽分化是果树年周期中的重要物候期。关于花芽分化的理论有种种学说,Abbott,D.L.(1970)提出了苹果花芽孕育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在该芽达到一定的节数后发生,此节数称为临界节数。这是目前对苹果花芽分化的一种新认识。Luckwill,L.C.(1974)认为,花芽的孕育是质的变化,它与通过激素平衡的变化而导致解除对成花基因的阻遏有  相似文献   

13.
常规施肥和滴灌施肥对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常规施肥和滴灌施肥处理,研究了其对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年周期变化及不同土壤层次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和滴灌施肥处理,0—20、20—40cm土层硝态氮分布在不同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双峰趋势,以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为最高;60—80、80—100cm土层硝态氮分布在不同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也一致,均变化较为平缓;而40—60cm土层硝态氮分布在苹果不同物候期差异显著,滴灌处理明显高于常规处理。  相似文献   

14.
1、最低限度的灌溉次数和灌溉量 依据果树在一年当中各物候期对水分的需求、降雨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来确定.一般开花座果后,夏季炎热干旱时,入冬水.这三次水基本能满足树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民勤沙区典型灌木白刺18年来的物候及其对应的气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白刺不同年份的物候变化特征及其与生长季内气象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从1990~2007年,白刺的物候期开始和结束时期均推迟,但生长季出现了延长现象,最长延长日期为5.8d。不同物候期在不同年份的变化较大,萌动期、叶变色期及落叶期在不同年份的变化幅度较大,而展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在大部分年份的变化幅度较小。生长季内的降雨量对于白刺的物候变化特征几乎不产生影响,而生长季内的累计日照时间和蒸发量对于白刺的物候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贵州生态环境的变化及监测等提供参考,分析了贵州岑巩、江口、黎平3个农业气象台站1983-2005年的气温对油桐物候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桐物候的早晚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气温与春季物候期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即气温越高物候期越早;气温与秋季物候期呈显著正相关,即气温越高物候期越迟。春季物候期平均每10a提早2~10d,秋季物候期平均每10a延后2~7d。  相似文献   

17.
果树灌水,应在果树生长未受到缺水影响以前就进行,不要等到果树已从形态上显露出缺水时才进行。如果当果实出现皱缩、叶片发生卷曲时再进行灌溉,则对果树的生长和结果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果树灌水时间的确定,应根据果树在生长期内各个物候期的需水要求及当时的土壤含水量而定,一般应抓好4个时期的灌水。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9个站点记录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叶物候近半个世纪的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构树叶物候持续时间的纬度差异。结果显示,构树叶物候持续时间随纬度增加有明显逐渐缩短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随着纬度增加,展叶期逐渐提前,落叶期逐渐延迟。对环境因子的重要性进行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展叶季前的温度是控制构树展叶期和叶持续时间最关键的环境因子,而落叶季前的降水量是落叶期最关键的环境因子,这表明叶物候持续时间的纬度格局是由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塑造的。结果表明,广布种植物物候存在明显的纬度梯度,以此适应不同的当地环境条件,提高了自身适应性。从地理格局视角,评估纬度对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叶物候的影响,有助于评估物种未来的分布范围变化及灭绝风险。  相似文献   

19.
桂林动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桂林气候(1951—2008年)和3种动物物候(1983—2008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动物物候期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桂林市动物各个物候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始鸣(见)期和绝鸣(见)期既有提前,又有推迟,始鸣(见)期以呈提前趋势为主,绝鸣(见)期以呈推迟趋势为主;始绝鸣(见)间隔日数,3种动物均一致延长。桂林市动物物候期与其发生时和发生前1~5个月的气候因子相关较显著。动物物候期变化对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最敏感,而对日照的反映不敏感,即动物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苹果树体钾含量与钾累积量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对树体生物量及不同器官钾含量和钾累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3-26~09-21,果树地上部和整株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果实成熟期(09-21)之后趋于平稳;03-26~07-30,根系生物量几乎没有变化,07-30以后快速增加。果树新生器官(果实、叶片和新梢)中钾含量均表现为物候期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成龄器官(枝、干、根系)中钾含量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03-26~04-30,果树主要利用贮藏的钾素建造器官;04-30~09-21,果树生长所需的钾素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且钾素分配随生长中心的变化而转移。03-26~07-30,整株钾累积量逐渐增加,于07-30达最大,之后降低;年周期内根系钾累积量变化较小。不同时期各器官中钾累积量差异较大。07-30~09-21,果实中钾累积量增加幅度最大,建议果实膨大前适当增施钾肥以提高苹果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