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建沿海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张网作业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 2%~100%和7 3%~100%,平均为67 2%和80 9%。各地市间张网作业的"能力利用度"有极显著差异(P<0 01),对给出的投入要素的利用未达到充分发挥其应有产出能力的水平,存在张网作业船数和网具数量的投入过多、渔船功率和吨位的投入偏大的问题。调查36个捕捞单位的"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46 4%~100%,平均77 4%。4个县市不同生产水域间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差异极显著(P<0 01),捕捞单位间的"能力利用度"有显著差异(P<0 05)。近海有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高于沿岸无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张网捕捞单位投入的功率、吨位、网具数量、渔船数和作业天数,对其捕捞能力的发挥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跨生产水域比较各捕捞单位投入的网具规格和船员数对其"捕捞能力"有一定的影响。CPUE法仅适用于单一或两个投入因子的计量,不足以充分反映张网作业的实际捕捞能力;DEA法则擅长多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决策,提供各种约束条件的最优选择途径,可以有效获取比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水美 《南方水产》2006,2(2):25-32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作业各功率级别渔船“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58·4%~100%,平均85·7%。其中张网、笼壶、单船底拖网、流刺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给出投入因子的利用率较高,其次是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最低为虾拖网作业。无偏“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36·9%~100%,平均71·8%。其中灯光围网、张网和钓具作业渔船的“无偏能力利用度”较高,其次是流刺网和单船底拖网作业,较低是虾拖网和笼壶作业,最低为双船底拖网作业;在不改变现有投入配置情况下,单船底拖网、笼壶和张网作业依靠加强管理来提高捕捞能力比较有限,而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通过加强管理则可使其捕捞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发挥有较大制约作用,不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前福建沿海单位功率小于220kW的渔船及单位功率小于300kW的双船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潜在的捕捞“综合能力”较大,应作为捕捞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决策单元(DMU)的集合度越高,DEA法计量的“能力利用度”增大。反之,所得的“能力产量”和“能力产值”降低。  相似文献   

3.
福建海洋捕捞"技术效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1-2003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及相关调查资料,应用DEA法,分析了全省海洋捕捞作业及五种主要作业捕捞“技术效率”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3年全省海洋捕捞作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范围为61.8%~100%,平均为76.4%,综合“技术效率”的年间变化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1990年以来,全省灯光围网和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比较好,其次为刺网和底拖网作业,钓具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较差;渔获选择性低的底拖网和张网作业的捕捞“技术趋势”年间变化保持平稳上升,渔获选择性高或较高的刺网、钓具和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技术趋势”年间变化则呈波动式上升或处于波动状态;各种投入因子对不同作业类型的捕捞”技术效率”的约束力各不相同,主动性较大的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渔船功率的依赖程度相当大,而主动性较小的刺网、钓具作业和被动性的张网作业,对网(钓)具使用数量的依赖度较大;作业天数对五种作业类型的“技术效率”发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新红 《水产学报》2004,28(3):303-310
首次采用峰值法(PTP)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福建省历年灯光围网的捕捞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PTP技术趋势表明:20年来福建省灯光围网的捕捞技术更趋成熟、效率不断提高.采用DEA法对近13年来,福建省投入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灯光围网捕捞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投入在该渔场灯光围网的捕捞能力也未达充分利用,其平均能力利用度为79.9%.作业天数是制约该渔场灯光围网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采用DEA法对惠安县灯光围网进行多指标限制的捕捞能力计算.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该县灯光围网船队捕捞能力利用率分别为84.4%和95.7%,发挥较好.影响该县灯光围网捕捞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有诱鱼灯光设备、作业天数和主机马力或吨位大小等,而网具规格、船员数、辅机设备等配备则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福建底拖网捕捞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水美 《水产学报》2004,28(5):554-561
根据2002年福建闽南地区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结合相关的渔捞记录,应用DEA法,分析了福建各地,市底拖网的捕捞能力和闽南地区不同作业方式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市实际拥有底拖网的渔船数量、功率和吨位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悬殊,1999年和2001年最低的仅为19.4%、19.9%;全省底拖网平均“能力利用度”偏低,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为64.3%、67.5%,全省底拖网作业仍然存在渔船的投人数量过多、功率和吨位偏大的问题;因捕捞方式不同,影响捕捞能力的因子有所不同,但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都是影响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考虑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转换为“能力利用度”时,其前提条件是计算采用的因子必须一致。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在考虑计算投入因子的数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采用DEA法可获得各种投入要素下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海洋集群性经济鱼类资源的波动,刺网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产量与产值在整个海洋捕捞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锦纶单丝是刺网的主要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刺网的捕捞效果。改革和推广网具新材料已成为提高流刺网渔获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鉴此,我们从1993年开始推广着色锦纶丝马跤鱼流刺网捕捞技术。经过3年认真的组织和实施,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其捕捞技术总结如下:一、网具结构网具规格:52.20米X3.92米1.网衣;用直径0.30毫米的着色锦纶丝网线双死结编织而成,网目尺寸87毫米,横向1200目,纵向45目,纵…  相似文献   

7.
宋利明  陈明锐  丁睿智  王迪  周旺  李轶婷 《水产学报》2021,45(11):1934-1942
为掌握影响我国沿海刺网渔船网具遗失率(R_G)的因子及其程度,对中国沿海渔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利用调查数据,结合GAM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刺网渔船网具遗失率的因子及其程度。结果显示:(1)影响我国沿海刺网渔船网具遗失率的因子(解释偏差)分别为单航次天数(86.8%)、年作业天数(4.2%)、单航次渔具携带重量(2.8%)、作业水深(2.4%)、渔船吨位(0.9%)和年均渔具采购数量(0.1%);(2)GAM模型能用于研究渔船网具遗失率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3)随着单航次天数和年作业天数的增加,R_G呈上升的趋势;(4)随着作业水深的增加、单航次渔具携带重量超过18 000 kg时,R_G呈下降趋势。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降低刺网渔船网具遗失率:(1)单航次天数不得超过30 d,减少年作业天数;(2)根据渔船的吨位,确保网具单航次携带重量在18 000 kg以上;(3)根据刺网渔具的高度规定作业水深和作业渔区;(4)渔船总吨位控制在200 t以内。  相似文献   

8.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2001—2006年福建近海捕捞区域、作业类别进行计量比较和有效性分级。结果表明:福建近海捕捞6个地市的年捕捞平均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79.0%~85.8%,平均82.7%,其中以福州和泉州为最高(100%),其次为宁德(91.9%)、莆田(84.4%)、漳州(75.7%)、厦门(44.3%),年平均能力利用度于2005年出现下降。6种作业的年平均捕捞能力利用度为66.3%-75.9%,平均72.3%,其中以拖网、围网和张网为最高(100%),其次为其它(70.6%)、钓具(33.8%)、最低为刺网(31.1%),年平均捕捞能力利用度基本呈逐年持续下降态势。有效性分级的6年平均结果为:福州和泉州为1级,宁德为1.8级,漳州为2级,莆田为2.2级,厦门为3.5级。拖网、围网和张网为1级,其它作业为2级,钓具为3.2级,刺网为3.5级。评价结果揭示,福建近海捕捞能力过剩日趋严重,渔获选择性较低的作业的能力利用度较高,有效缩减过剩的捕捞能力和优化捕捞作业结构,是当前渔业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折刺网是根据底层鱼类夜间游动的特点和利于资源保护的原则,用流刺网改装成兜网或编织成片折成“兜网”后,敷设在海底栏鱼入兜和刺挂两功能捕捞网具,它的特点是:网具轻、贴在海底不影响船  相似文献   

10.
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和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对福建沿海地区流刺网渔业的专题调查研究资料,着重研究了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作业型式、渔具规格、数量分布、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渔船数量位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渔具型式和规格多种多样;依作业海域划分,沿岸水域流刺网渔船数量最多,其次为近海水域,外海水域居第三,分别占75.6%、18.5%和5.9%;按作业型式划分,单片式流刺网的渔具数量最多、三重流刺网次之、双重流刺网最少,分别占65.0%、25.0%和10.0%。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刺网渔具普遍存在网目规格日趋小型化现象,这与近海捕捞种类呈现小型化趋势相一致,且二者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大多数的渔获种类均可达到初次性成熟体长,说明目前流刺网渔业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较为合理。展望流刺网渔业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闽东海区流刺网渔业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2000-2001年对闽东地区流刺网渔业的社会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闽东海区流刺网渔业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控制内湾,沿岸海域小网目流刺网作业的数量规模;调整近海捕捞结构,优化捕捞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先扶持,达量发展近海和外海大中型流刺网作业管渔业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2005年1~11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研究该海区单拖渔业利用状况、主要渔获物资源动态。结果表明:2005年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CPUE)3月最高,达134.41kg/h,随后迅速下降,9月为全年最低,仅34.75kg/h;渔获物组成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营养级较低的种类为主,二长棘鲷居绝对优势,占总渔获重量的38.8%;各主要种类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较为明显;近十年来,渔船功率和网具的日趋大型化,小型单拖渔船数量有所减少。通过监测调查为渔业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加强和完善渔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initial success of the thread herring fishery in Sinaloa was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mean fleet capacity, from 50 t in 1972 to 185 t in 1993. However, the efficiency (a measure of the storage utilization by a vessel), the fishing power and catch-per-unit-effort (CPUE), did not increase proportionally. Efficiency showed a declining trend with the vessel's size, and the CPUE stabilized at around 50 t vessel–1. To standardize the CPUE, a General Linear Model (GLM) incorporating fishing seasons and vessel categories was used. This model showed that the fishing power increased with time, but the differences among vessel categories were lower, ranging from 1–1.14. This model also explained 75.3% of the variation in catch rate. Analysis of the fishing indices trends suggested a reduction of the mean vessel size as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the fisher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The monthly and geographical abundances and size compositions of Pacific sau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high-seas and coastal fishing ground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2000–2005 based on Taiwanese fishery data. The large-sized saury was dominant (44.3–71.4% of the catch)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shing season, while the medium-sized saury followed and dominated from September to the end of the fishing season (70.1–92.4% of the catch). In the high seas, the total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about 71.2% of the mean coastal value) and both the large- (about 55.0%) and medium-sized saury CPUEs (about 81.8%)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coastal waters. The mean proportions of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saury in the high-seas catch were about 86.6 and 107.0% of the coastal values, respectively. CPUEs for the total catch and the catch of medium-sized saury varied in a highly consistent way. The total and medium-sized CPU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a-water temperature.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held the same statistically, the total and medium-sized CPUEs were larger in the shoreward, southward, and shallower waters of the fishing grounds, while the large-sized CPUE was larger in the shoreward 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