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  相似文献   

2.
不同海拔地区多年生稻稻米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已获成功。为明确多年生稻在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稻米品质的差异,于2018年在海拔550 m(景洪)、955 m(孟连)和1 250 m(勐海)种植3个多年生稻品种(PR23、PR25和PR107),收获后进行稻米品质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PR23在景洪和孟连的整精米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和2级,在勐海的垩白度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3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直链淀粉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PR25在景洪和孟连的整精米率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2级和1级,在勐海的垩白度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3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直链淀粉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PR107在景洪和孟连的整精米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2级和1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垩白度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2级、2级和1级,在景洪、孟连和勐海的直链淀粉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优质稻谷1级。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已经成功,并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推广。为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抗性水平鉴定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3种方法,对多年生稻品种(系)多年生稻23(简称PR23,下同)、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及其父本长雄野生稻、母本RD23和F1(RD23/长雄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尽管PR23、PR24、PR25、PR107携带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4Xa23xa25的等位基因,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均易感白叶枯病,说明这几个抗性基因对这4个多年生稻品种(系)不起抗病作用;而PR101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为抗白叶枯病,并含有白叶枯病抗性等位基因xa25Xa27,说明这2个基因可能是PR101抗白叶枯病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年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病反应,以及抗白叶枯病育种和多年生稻生产布局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发掘水稻抗御自然灾害的性能,进而塑造利用这些性状因素,培养出一种:既能多年生、又具有多种抗性的多年生稻,以减轻人工栽培所投入的劳力与物资负担,并获得有满意的产量。研究阶段,第一步,即筛选培育,符合目的要求的能生育四年、产量300-400公斤、能抗耐多种病虫、炎热与干旱缺水、低温,且能适应多种不良土壤的多年生新稻种资源;同时培育后备品种系。  相似文献   

5.
多年生稻是指头季稻成熟收割后,通过免耕保留稻桩,等到下一个生长季,稻桩地下茎腋芽发出新苗,重新成为可以收割的稻。笔者所在团队以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为母本,以来源于非洲的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为父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多年生稻。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规律,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创制了一批具有多年生性的育种材料,育成了3个多年生稻品种,创新了以越冬和免耕为核心的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实现了只需耕种1次即可连续收获4~5年的稻作生产方式。从理论发现、技术发明、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形成了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多年生稻研发模式,为农作物尤其是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遗传改良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异及增产潜力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有近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1980年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发展水稻生产和解决目前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尽管从籼粳交常规育种、株型改良和优势利用等途径培育出不少 高产水稻品种,但根本上未能提高水稻实际产量。  相似文献   

7.
多年生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但是,多年生稻品种在高海拔稻区安全越冬、绿色轻简化栽培等田间管理技术仍有待探索。自2016年参加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主持的多年生稻项目以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高海拔(1 670 m)稻区“多年生稻+鱼”绿色高效安全越冬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多年生稻品种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稻田鱼管理,以及越冬季稻桩、水肥、鱼的管理和次年后的稻鱼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市培育的优质小站稻品种津川1号和隆优61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春稻和麦茬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津川1号麦茬稻的有效穗和千粒重明显低于春稻,而穗粒数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隆优619除春稻的千粒重显著高于麦茬稻外有效穗和穗粒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实际产量的数值来看,津川1号和隆优61...  相似文献   

9.
我省黄、红麻单产低。从1949年到1981年三十三年间,黄、红麻平均单产比全国平均单产还低60斤,省内各麻区产量也很悬殊,高的亩产1000斤以上,低的只有200斤左右。造成黄、红麻产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种植面积不实,栽培、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其中一个最  相似文献   

10.
我省黄,红麻单产低。从1949年到1981年三十三年间,黄、红麻平均单产比全国平均单产还低60斤,省内各麻区产量也很悬殊,高的亩产1000斤以上,低的只有200斤左右。造成黄、红麻产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种植面积不实,栽培,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部分老麻区长期连作,影响单产的提高,不利于黄、红麻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3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开展了机插稻种植试验研究,对品种产量、群体质量、倒伏情况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10.03 t/hm^2,颖花量5.62万/m^2,结实率72.23%,收获指数0.56,最大叶面积指数9.91,抽穗期干物质量1619.28 g/m^2,倒伏指数79.16,总叶龄18.22,其中产量最高的品种为C两优华占,产量为11.46 t/hm^2;低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7.03 t/hm^2,颖花量5.27万/m^2,结实率53.87%,收获指数0.46,最大叶面积指数7.89,抽穗期干物质1494.12 g/m^2,倒伏指数85.05,总叶龄17.56。总之,结实率是机插籼稻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高产品种在适当降低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结实率可以获得超高产,低产品种只有在增加移栽基本苗数的基础上提高有效穗数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选择我国大面积种植的4个水稻品种,比较分析了区试产量与亩产千公斤产量(吨粮田)的产量结构及品种增产潜力。结果表明,与水稻品种区试产量相比,吨粮田水稻产量提高主要是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的提高,而千粒重相对稳定。水稻品种吨粮田与区试比较的增产因子分析表明,4个品种平均增穗增产贡献30%,增穗粒重增产贡献70%。增穗粒重是实现亩产吨粮的主要途径,穗型较大的品种更具有超高产的潜力。籼型杂交稻亩产吨粮需要每m~2颖花数在58 000~72 000个之间,单穗粒质量在4.1~7.0 g之间;籼粳杂交稻亩产吨粮需要每m2颖花数在78 000~80 000个之间,单穗粒质量在6.0~7.8 g之间。水稻亩产吨粮田在充足的库容量的基础上,颖花结实率及籽粒充实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14.
对河南省玉米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将前茬旋耕5~10 cm,碎秆破板结,以质量比m(N)∶m(P)∶m(K)=1∶0.5∶0.9进行合理配施并分期施肥,15%粉锈宁与2%立克秀WS进行种子处理以防治病虫害,在5月25日—6月10日抢时早播,以提高播种质量,以6.75万~7.50万株/hm~2标准合理密植,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措施集成规范化综合栽培技术,实现良种与良法的配套,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玉米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2019,(2):1-6
对中国水稻遗传改良的主要成就及其技术局限性进行了概括和评述。认为在染色体组多倍化水平上进一步探索和挖掘稻属植物产量潜力的研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多倍体水稻相应的技术体系将有助于为稻属植物遗传改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寻找到新的突破口。提出了利用染色体组多倍化效应进一步挖掘水稻产量潜力的技术策略。对多倍体水稻研究中近期有可能取得的技术新进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广亲和系配制的杂种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以国内新育成的优良广亲和系为母本,典型籼、粳品种为父本配制的8个杂种F1的产量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一代具有库容、物质生产和产量优势,特别是亚种间杂种优势突出。亚种间杂交组合抽穗后叶片衰老缓慢,功能期长,存在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优势,但大多数亚种间杂交组合物质转运不良,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聂红民  陈建民  陈翠霞 《花生学报》2003,32(Z1):227-229
对1999~2000年河南省麦套花生区试产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濮花16号产量高,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属高产稳产品种.在有利环境中种植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无性系PR107的产胶潜力及其生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107在我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群体总光合生产量较高,因而产胶潜力亦比其它无性系大。在综合丰产措施条件下,每公顷干胶产量可达3000公斤以上。PR107一年中的产胶潜力和各种生理参数,都会随着气候和物候的季节变化而变化。要使刺激割胶的 PR107胶树的产胶与排胶保持季节性的动态平衡,必须随时进行多因子定量调控,即(1)增产幅度控制在15—25%之间;(2)干胶含量控制在27%以上;(3)割胶深度控制在离木质部0.18—0.20厘米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创伤强度,保持高产稳产。PR107耐刺激割胶的生理原因主要是有较强的耐胶乳稀释能力(干胶含量高)、养分储备能力(蔗糖和蛋白质含量高)和质膜保护能力(硫醇含量高)。  相似文献   

19.
河北夏玉米产量潜力、产量差与氮肥效率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1~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数据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差和氮肥效率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河北省夏玉米一般农户产量、高产农户产量、配方施肥产量和高产纪录产量分别为7 911、10 097、8 411、11 093 kg/hm~2,所对应的产量差分别为2 186、500、3 182 kg/hm~2。邯郸地区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最大,廊坊和沧州的产量潜力最小,产量差以石家庄和衡水最小。一般农户、高产农户、配方施肥和高产纪录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9.5、47.3、42.7、50.3 kg/kg,所对应的氮肥偏生产力差分别为7.8、3.2、10.8 kg/kg,存在较大的效率差。不同地区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效率差以邯郸最大,邢台最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新稻25的2 a区域试验资料,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每穗粒数株高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结实率全生育期。在栽培管理中,应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矛盾,在确保一定的有效穗数基础上,利用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每穗粒数,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