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高寒半干旱区油菜与豆科牧草混播草地施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与豆科牧草混播草地施肥效应表明,氮磷合理配施促进土壤水分消耗,干草、植物量和施肥产投比显著提高。坡梁地最高植物产量施肥量N为78.06kg/hm2,P2O5为61.15kg/hm2,最高干草产量施肥量N为76.65kg/hm2,P2O5为57.29kg/hm2,增产效果N>P2O5;旱滩地最高植物产量施肥量N为58.33kg/hm2,P2O5为55.68kg/hm2,最高干草产量施肥量N为53.60kg/hm2,P2O5为59.11kg/hm2,增产效果P2O5>N;且氮磷具有明显的正交互效应。氮磷合理配施还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坡梁地和旱滩地分别提高3.05和2.67kg/(mm.hm2)。  相似文献   

3.
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0年9月~1991年3月在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农场对意大利黑麦草(简称黑麦草),燕麦和光叶紫花苕(简称光苕)的混播比例进行了实验。每种混播组合设四个比例,豆:禾分别为85:15,70:30,50:50,25:75;通过对产量测定、营养成分分析和群落结构的观察,选出了混播最佳比例。光苕和黑麦草混播以70:30为最好,其产量较单播光苕提高70.05%,较单播黑麦草提高57.15%。光苕和燕麦混播以85:15为最好,其干草产量较单播光苕提高62.53%,较单播燕麦提高45.92%。  相似文献   

4.
在牧草种植方面,大部分地区都是单纯种植禾本科牧草或豆科牧草,这样就不能充分地利用草地和空间,也不能延长草地的利用年限,如果将这两种牧草混播,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相互促进,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延长草地的利用年限,还能改善牧草的营养,提高牧草的适口性,利于调制和青贮。  相似文献   

5.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混播技术、种群性状、生产优势、混播方式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等方面是观察与认识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方式的基本内容。过去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该体系的地上部及现象方面的研究,今后应加强该体系内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与土壤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种间差异与根际过程调控等方面相关机理的研究,如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间养分竞争能力差异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微生物群落及数量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深入研究间混播的资源吸收利用特点与混播因果关系,为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植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的四大优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产量高混播牧草具有较单播牧草高而稳定的产量,通常产草量提高14%~25%左右。2品质好豆科牧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元素,而禾本科牧草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两种牧草混播后营养成分提高且均匀,适口性好,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3能改良土壤,延长草地的利用期两种牧草混播,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使草地生长快,利用期长。4利于干草的调制和青贮豆科牧草含水量较多,茎叶所含水分差异较大调制干草时易落叶,而禾本科牧草则相反,所以混播后调制干草时可减少茎叶的损失。豆科牧草含蛋白质多,水分高,不易单独青贮而…  相似文献   

7.
高寒半干旱区油菜牧草混播草地土壤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油菜、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土壤一半效应。干旱年型(生长季降水167.5mm)混播草地至开花盛期土壤贮水最高于天然草地,之后呈降低趋势;丰水年型(生长季降水355.9mm)土壤贮水量均 天然草地,1m土体贮水量增加,5.7~67.6mm。土壤越界 发表聚性特征明显,混播草地改善土壤越界 发状况显著,耕层和1m土体含盐量分别较天然草地降低0.31~6.00  相似文献   

8.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9.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江文  高永革 《中国草地》1994,(6):64-69,73
对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价值,影响豆科牧草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豆科牧草种的固氮能力及其固氮效益进行了综合探讨,指出应利用植物潜在的固氮价值更经济地进行草地生产。  相似文献   

10.
自从育种工作开始以来,很多饲料作物栽培种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可是这些研究都是在没有其它品种竞争和无家畜采食、践踏等影响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还不能断定这些品种在竞争条件下和放牧草地上能否保持其高产性能。我们以不同的品种组合对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为目的,将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的18个品种单播,并在另外18个鸭茅都伴有竞争力高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肯塔基31(Kentucky 31)和一竞争力弱的苇状羊茅Hokury组成混播草地。而后按假定的放牧条件进行刈割(第一年1次,第二年4次)。并将2年内的产量进行比较。 试验结果如下:(1)单播区和混播区产量无统计差异。(2)发现了鸭茅、苇状羊茅品种间竞争力(组成种的百分比)高的品种。(3)混播草地总产量,虽然第一年品种间有统计差异,但第二年品种间却无统计差异。(4)鸭茅和苇状羊茅总产量高的品种间,没有特别的组合效应。(5)在混和草地上,竞争力高的品种,其总产量并不高。这个结果表明,在禾本科混播草地上,不同的品种组合并不能使生产力增加。由于品种间竞争性差异大,因而,品种间组合会使草地植物的结构组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2.
自从育种工作开始以来,很多饲料作物栽培种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可是这些研究都是在没有其它品种竞争和无家畜采食、践踏等影响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还不能断定这些品种在竞争条件下和放牧草地上能否保持其高产性能。我们以不同的品种组合对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为目的,将鸭茅的18个品种单播,并在另外18个鸭茅都伴有竞争力高的苇状羊茅-肯塔基31和-竞争力弱的苇状羊茅Hokury组成混播草地。而后按假定的放牧条件进  相似文献   

13.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改良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改土培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其内在机制,对指导豆+禾混播,加强土壤管理,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生态位互补且能促进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作用。豆禾混播草地在发达的根系、土壤微生物、水分等协同作用下,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增加、矿质养分总量及有效性提高,草地土壤总体肥力增强。此外,豆+禾混播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豆+禾混播能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有助于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14.
<正> 豆科一禾本科牧草混播较之其单播具有某些优点。豆科牧草所固的氮,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为混播禾草利用。它们间在根系分布和养分需要方面的差异使其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因此,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望提供高产、优质和季节性变动较小的饲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单一.Brachiaria decumbens草地与B.decumbens-Calopogonium mucunoides混播草地,笔者运用氮平衡和过程定位方法探讨了改良巴西萨利得斯放牧系统氮循环的主要途径。两种方法均表明单一禾本科草地土壤中流失的氮,可以通过引入豆科植物而得到补充。豆科植物在系统中的作用就是增加共生固氮和加强凋落物及根物质的净矿质化作用,增加土壤有效氮从而获得氮正平衡。后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豆科植物的适口性和分解性,二者决定了动物—落叶层的活动及形成规律并且影响土壤有机—无机氮的增加。豆科植物固氮达到草地地上部氮积累总量(相当于系统固氮60~117kg/hm~2)的31%~46%(取决于豆科植物的利用方式)被认为足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力。如果豆科植物氮大部分来源于大气氮,这相当于系统基本干物质量(2600~5200kg DM/hm~2)的13%~23%。 增加大气固氮和氮循环效率的管理措施包括优化放牧管理,适宜的载畜量,利用易被分解且适口性较低的豆科植物以缓解营养物质的缺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单一Brachiariadecumbens草地与B.decumbens-Calopogoniummucunoides混播草地,笔者运用氮平衡和过程定位方法探讨了改良巴西萨利得斯放牧系统氮循环的主要途径,两种方法均表明单一禾本科草地土壤中流失的氮,可以通过引入豆科植物而得到补充,豆科植物在系统中的作用就是增加共生固氮和加强凋落物及根物质的净矿质化作用,增加土壤有效氮从而获得氮正平衡,后者的曩  相似文献   

17.
<正> 引言草地改良及饲料生产的研究,经常涉及到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问题。人们常常希望知道不同的种在草地中所占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经常是牧草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已经用来估计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草比例的方法很多,有费时的人工分离样品法,也有快速而不甚准确的目测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06~2007年在合作市那吾乡格河自然村和舟曲自然村,进行甘肃红豆草和阿尔冈金苜蓿人工草地混播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红豆草和苜蓿的混播不宜作为收种草地利用,但作为收草利用是一种较好的混播模式.在播种第二年混播草地干草产量达15 359kg/hm2,高出当地燕麦1.76倍,新增产值达15 773元/公顷,比当地燕麦高3.15倍;第一茬干草含粗蛋白18.12%,第二茬含粗蛋白16.39%,共增产粗蛋白2 843.51kg/hm2,是种植燕麦的2.8倍,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大多数的草地数千年来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遭到有规律的、有意或无意的焚烧和刈割,使得耐火烧和耐刈割的禾本科牧草占优势,而豆科牧草因不耐火烧及刈割或因火烧后缺硫而导致根瘤菌生长不良,致使生长缓慢,或因牲畜偏食而在草地中消失。这样导致错误地认为在整个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只有禾本科牧草为牲畜提供饲料。在管理上采取了有利于禾本科牧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