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苦荞籽粒灌浆特性及衰老进程变化特征的影响,以苦荞品种黔苦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免耕、常耕、深耕3种耕作处理,研究了其对苦荞籽粒灌浆动态、根系形态生理、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苦荞籽粒灌浆的形态参数(N值)均小于1,耕作方式间差异不明显;灌浆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为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G)均以深耕处理最大,免耕处理最小;不同耕作方式间的最大灌浆速率下的生长量与籽粒生长终值量比值(I)差异较小。深耕处理能促进苦荞根系的生长,且随生育期的推进,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在灌浆期达最大;深耕处理的根系活力在各时期均高于常耕和免耕处理;随生育期的推进,苦荞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耕作方式间以深耕处理最大;MDA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则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以免耕处理最大,深耕处理最小;深耕处理能显著提高苦荞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综上,深耕处理能促进苦荞籽粒的灌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实现增收。  相似文献   

2.
钾肥对苦荞灌浆特性、根系形态及充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钾肥处理,研究了钾肥对苦荞灌浆特性、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充实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荞2号的灌浆起始势(R0)以24 kg·hm~(-2)(MK)处理最高,对照组(CK)处理最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4个钾肥处理间以MK处理最短,对照组CK处理最长。晋荞2号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以MK处理最高,对照组CK处理最低;根系长度和根冠比以12 kg·hm~(-2)(LK)处理最大,对照组CK处理最小;伤流强度以LK处理最低。晋荞2号的株高、1~2节节间粗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充实度和产量均以MK处理最大,对照组CK处理最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晋荞2号的子叶节高度、1~2节节间长度以48 kg·hm~(-2)(MK)处理最大。结果表明,中钾(MK)处理促进了苦荞的灌浆,提高了充实度及最终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耕作方式是限制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玉米(Zea mays L.)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秋季深翻垄作、秋季深翻平作、秋季旋耕垄作、秋季旋耕平作、春季旋耕垄作和春季旋耕平作6种耕作方式来探讨耕作方式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从玉米子粒灌浆的角度为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玉米栽培探索一种高产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75-1479
为了给小麦新品种国麦301在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在玉米秸秆100%粉碎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方式对国麦301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 kg/hm~2的空白对照比其他处理晚1 d进入拔节期,提前2 d成熟;各处理间灌浆速率均在花后20 d达到峰值,且花后各时期灌浆速率均以N4处理(300 kg/hm~2、基追比5∶5)下达最大值;最大灌浆速率与施氮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r=0.951 4~(**));千粒质量和株高在施氮量最高处理下(300 kg/hm~2)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31 g,79.70 cm;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在N3(262.5 kg/hm~2、基追比5∶5)处理下达最大值,分别为675.60万穗/hm~2,37.73粒/穗,8 580.30 kg/hm~2;N3与N4处理间穗粒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成穗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最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相似文献   

5.
在翻耕与旋耕模式下,研究了4种施氮模式[N0:不施氮肥;N1:一次性施氮210 kg·hm-2(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N2:普通尿素210 kg·hm-2(50%基肥+50%拔节肥);N3:普通尿素270 kg·hm-2(50%基肥+50%拔节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方式下,翻耕较旋耕增产0.60%~8.99%,穗数显著增加3.01%~12.41%,拔节期旗叶SPAD值、养分积累量、氮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等均表现为翻耕较旋耕效果好,而氮肥利用率间无显著差异。翻耕条件下,施氮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显著增加16.20%~21.51%,6.93%~10.80%和5.98%~12.45%。同一耕作方式下,各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氮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为冬小麦翻耕条件下一次性施氮210 kg·hm-2(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最高。综合各因素考虑,冬小麦翻耕条件下一次性施氮210 kg·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 cm、10~20 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 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 kg·ha-1和8588.0 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7.
为豫南稻麦轮作区品种选用和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信麦9号(多穗型弱春性品种)和扬麦15(大穗型春性品种)为材料,设置120 kg/hm2(N1)、225 kg/hm2(N2)和33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2种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小麦越冬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随之增加,具体表现为N3>N2>N1,但品种间差异明显,信麦9号越冬期后的群体总茎数均显著高于扬麦15,显示了信麦9号良好的分蘖成穗能力.不同施氮处理下,2种基因型小麦灌浆过程中穗粒干质量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的穗粒质量呈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N1>N2>N3,其中,扬麦15穗粒质量较信麦9号下降更为明显.各施氮处理中以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具体表现为N3>N2>N1,且N3处理与N2、N1处理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表现为信麦9号各施氮处理穗数均高于扬麦15,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扬麦15.  相似文献   

8.
9.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成为陇中旱农区主栽作物之一,但该技术下玉米的高产导致土壤养分和水分耗竭,影响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依托2012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CT:传统翻耕,RT:旋耕,SS:深松耕,NT:免耕)和4种施氮水平(N1:不施氮,N2:施纯氮100kg·hm~(-2),N3:施纯氮200kg·hm~(-2),N4:施纯氮300kg·hm~(-2))对粮饲兼用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免耕显著增强玉米光合性能,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光合性能也增强;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为SSNTRTCT、N4N3N2N1,成熟期时SS较CT显著增加37.4%,N4较其他处理增加15.0%~85.0%;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耕和免耕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2014年SS和NT较CT分别增加33.0%、18.8%,2015年分别增加19.7%、11.6%,且深松耕处理生物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施纯氮300kg·hm~(-2)和200kg·hm~(-2)均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施纯氮200kg·hm~(-2)与300kg·hm~(-2)无显著差异,施纯氮200kg·hm~(-2)处理下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68.4%、63.5%、52.2%,较施氮100kg·hm~(-2)分别增加40.2%、31.7%、30.5%。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粮饲兼用玉米,覆膜前深松耕或免耕,施氮200kg·hm~(-2)左右比较适宜,既有利于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饲料产量的提高,也可以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沿黄粳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沿黄常规粳稻品种郑稻19和郑稻20为材料,设置8个氮肥施用水平,即整个生育期不施用氮肥和整个生育期施氮肥(折合纯氮)180、210、240、270、300、330、360 kg/hm~2,分析不同氮肥水平对其产量及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郑稻19和郑稻20的地上部干质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增加,而根系体积、根干质量、根系氧化力、根系吲哚乙酸含量、根系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则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根系体积、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氧化力、吲哚乙酸含量、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在分蘖中期和穗分化始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最高。郑稻19和郑稻20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最高,分别为9.35 t/hm~2和8.79 t/hm~2,显著高于其他施氮量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总体上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最高,分别为17.0 kg/kg和14.9 k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则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综上,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郑稻19和郑稻20的根系形态、生理特性最佳,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且品种间比较,郑稻19优于郑稻20。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对苦荞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川荞2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苦荞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苦荞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地上部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茎粗和分枝数,地下部可使主根增长、一级侧根数增多,根体积和根粗增大,均以施肥N40 kg/hm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单株粒数、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施N80 kg/hm2处理最高,产量为2 008.5 kg/hm2,显著高于对照和施肥N120 kg/hm2处理,比其分别高63.4%和34.1%.施氮显著提高了荞麦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但芦丁含量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槲皮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在试验条件下,合理的氮肥水平(80~120 kg/hm2)能提高苦荞麦的产量和品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赤霉素(GA3)对苦荞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为苦荞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川荞1号为试验材料,于苦荞始花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25、50和75 mg/L)的GA3溶液,其中0 mg/L处理喷施等量清水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对苦荞生长、光合生理、开花结实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不同浓度GA3处理均能促进苦荞植株生长,随GA3浓度增加,株高呈显著增高趋势(P<0.05,下同),主茎分枝数先增多后减少,但主茎节数无显著变化(P>0.05)。外源GA3能显著提高苦荞光合作用,且均以50 mg/L浓度处理效果最好。与CK相比,苦荞灌浆后期(处理后30 d) 50 mg/L浓度处理的SPAD值提高26.0%,苦荞灌浆中期(处理后20 d) 50 mg/L浓度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28.6%、31.3%和16.1%,而胞间CO2浓度降低12.3%。外源GA3还能促进苦荞开花结实,与CK相比,结实率、总花数、成熟籽粒数和枯花数分别增加19.5%、13.8%、30.0%和38.4%,枯粒数降低41.4%。苦荞的单株粒重和产量随着GA3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0 mg/L处理的单株粒重和产量达最大值,分别较CK显著增加16.1%和21.8%。【结论】叶面喷施GA3可显著提高川荞1号苦荞光合作用,促进开花结实,提高产量,以始花期喷施50 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常规红麻常规栽培种福红992为试材,设免耕(A)、垄耕(B)、深松耕(粉垄,C)3种耕作方式与T1(20%作基肥,80%作追肥)、T2(40%作基肥,60%作追肥)、T3(60%作基肥,40%作追肥)3种施氮方式共9个处理,分别为AT1、AT2、AT3、BT1、BT2、BT3、CT1、CT2、CT3,探讨不同耕作和施氮方式对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依据.结果表明:(1)深松耕的耕作方式与20%作基肥、80%作追肥的施氮方式互作时,红麻的纤维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达到最大值;(2)与免耕相比,深松耕的纤维产量、种子产量和纤维强力分别增加17.0%、14.8%和18.4%,线密度降低15.9%,深松耕可显著提高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3)与T1相比,T2的纤维产量、种子产量和纤维强力分别增加17.1%、30.8%和17.6%,线密度降低17.3%,适当增加氮基肥的比例可以增加红麻的产量和纤维品质.因此,采用深松耕结合20%N肥作基肥,福红992的纤维产量最高,同时兼收的种子质量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叶面喷施硼肥对苦荞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为制定苦荞合理施肥技术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在现蕾期喷施不同浓度(12、24和48 mg/L)的硼肥水溶液,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测定并分析苦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成熟期苦荞根系形态和农艺性状指标及产量.[结果]随施硼量的增加,成熟期苦荞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速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速效钾含量和pH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含量整体上呈升高趋势.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硼肥溶液有助于苦荞根系的伸长,增加苦荞的株高、子叶节高度、主茎节数和主茎分枝数,进而提高其产量.当硼肥喷施浓度为12 mg/L时,苦荞的根长(137.06 cm)、株高(124.50 cm)、主茎分枝数(8.33个)和产量(1416.042 kg/ha)达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硼肥水溶液对苦荞植株形态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现蕾期喷施12 mg/L浓度硼肥有利于苦荞的生长,可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2008~2011年度在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了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与化肥配施可明显提高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V1)、延长快增期(T2)及缓增期(T3)的持续时间,显著提高玉米籽粒容重和玉米籽粒油份含量,同时还可提高粒重和蛋白质及淀粉的含量,从而为籽粒千粒重和产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喷施外源激素对苦荞籽粒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份苦荞材料威苦1号和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在花蕾期进行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全株喷施处理,测定了其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处理对苦荞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适宜浓度的外源GA3、IAA喷施荞麦均可提高其产量,其中GA3、IAA的最适浓度分别为80和110 mg·L-1。喷施外源GA3威苦1号籽粒黄酮含量比不施用降低,而低浓度GA3处理黔苦6号时,其籽粒黄酮含量升高;喷施低浓度外源IAA时,威苦1号籽粒黄酮含量升高,而喷施外源IAA黔苦6号籽粒黄酮含量比不施用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磷钾肥料处理对苦荞籽粒充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荞品种威苦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其植株性状、淀粉含量、充实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中度,钾肥偏高时,苦荞主茎分枝数最多;不施磷肥,氮肥和钾肥中度时,主茎节数最多;氮肥偏轻,磷肥和钾肥中度时,株高最高、千粒重最大;氮磷钾肥均中度时,单株粒数最多、最重;不施肥时,苦荞总淀粉含量最高;不施氮肥,磷钾肥中度时,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磷肥中度、氮钾肥偏轻时,支链淀粉含量最高;氮磷肥中度,不施钾肥时,荞麦充实度最高;氮钾肥中度、磷肥偏高时,荞麦产量最高。苦荞充实度与总淀粉、产量,产量与总淀粉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麻对不同耕作和施氮方式的响应,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依据.[方法]通过二因素三水平大田试验,研究耕作和施氮方式对红优2号生麻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设3种耕作方式,A:免耕,B:垄耕,C:深松耕(深度30 cm);3种N肥施氮方式,T1:20%作基肥、80%作为追肥,T2:40%作基肥、60%作为追肥,T3:60%作基肥、40%作为追肥,共9个处理组合.[结果]免耕时,AT1处理组合的红麻株高、茎粗、皮厚等农艺性状及生麻产量、种子产量、地上部干重等产量性状均达最大值;垄耕和深松耕时,BT3和CT3处理组合的株高、茎粗、皮厚等农艺性状及生麻产量、种子产量、地上部干重等产量性状均达最大值;与免耕相比,深松耕的生麻产量、种子产量和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26.5%、19.1%和21.1%,差异显著(P<0.05).[结论]深松耕组合40%作为追肥;生麻产量和地上部干重均达到最大值;深松耕组合60%作追肥,种子产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叶面硼肥对甜荞根系形态、地上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高产甜荞品种丰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硼肥处理对其根际土壤营养、根系形态、地上部株型和产量的影响,同时对丰甜1号地上部、地下部及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硼肥的施用能明显增加丰甜1号根际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明显降低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对根际土壤pH和根系平均直径影响不大。当硼肥用量为24 mg/L时,甜荞的产量最高,比对照高42.18%。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长度与根系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根系表面积与体积呈显著正相关;根系体积与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茎节数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平均直径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分枝数与主茎节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