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旨在为研究美国褐牛对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的效果。[方法]选取伊犁新褐种牛场纯种新疆褐牛母牛30头作为对照组、美新 F1代母牛30头作为试验组,跟踪测定两组0~36月生长发育性能指标,进行体重、体尺对比分析,计算体尺指数,构建体重、体尺生长曲线,分析体重、体尺相对增长曲线。[结果]表明:美新 F1代母牛在18~3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等指标极显著高于新疆褐牛母牛(P 〈0.01);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6~36月龄体重体尺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美新 F1代母牛各项指标总体上均高于新疆褐牛母牛;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在12月龄之前体重、体尺增加速度均较快,12月龄之后增加速度均减慢。[结论]表明两组牛早期生长强度明显高于后期,体重的增加速度和强度一直高于体尺,且美新 F1代母牛6~24月龄体尺指标相对增长值要高于新疆褐牛母牛。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美国瑞士褐牛对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的效果。通过引进美国瑞士褐牛可有效改善新疆褐牛体型小的特点,从而提高新疆褐牛群体水平,为今后的新疆褐牛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对新疆褐牛、MHF1(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一代)、MHF2(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二代)及MHF3(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三代)体尺体重进行分析比较,Excel 2019计算体尺指数。结果表明,4~5岁母牛个体中,美系各杂交后代体尺体重性状极显著高于新疆褐牛;6~7岁母牛个体中,MHF1代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显著高于新疆褐牛,7岁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西门塔尔牛和新疆褐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刘竹初眉丽莎汗麦尼沙汗张瑞刀力坤(新疆策勒县畜牧局848300)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策勒、洛浦、于田等县的本地土种黄牛,由于受当地干旱生态环境与种质的影响,体型表现比较小,产肉和产乳以及役用能力也较低,几个...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在我省首次5;进意大利皮埃蒙特向用品种牛.经过3年来在部分县市应用胚胎移植和冷冻精液改良当地牛.现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代的初生重、体型外貌、生长发育情况、增重速度、肉质都优于当地牛.深受广大养牛户的欢迎.填补了我省无此品种牛的空白。l冻精来源与试验结果皮埃蒙特向用牛冻精来自意大利皮蒙特育种委员会。我市从1996年引进皮埃蒙特牛胚胎和精液.开展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配种。在技术操作上采用了意大利的冷冻胚胎解冻方法.结合我国自己经验方法.进行胚胎移植。共移植A级胚胎40枚.准胎19头。由于饲养管理和受… 相似文献
5.
[方法]以巴里坤县本地母牛为研究对象,选用西门塔尔牛冻精,通过人工授精(AI)技术开展牛品种改良试验旨在研究西杂牛在当地生长状态和适应性。[结果]通过初生重、1月龄、2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测试与本地牛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通过西杂牛与本地牛体尺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相比较提高5.28%,11.48%,10.75%,37.63%;分别对育肥牛进行屠宰试验,西本F_1与本地牛胴体重分别为510.24 kg,370.37 kg,屠宰率分别为57.76%,49.1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结果显示:采用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杂交生产,西杂F_1表现为抗逆性好、生长速度快,说明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进行杂交用于舍饲肉牛生产或培育优质肉牛新品系具有明显优势,为今后拓展农区舍饲肉牛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提高牛的肉用性能,引入皮埃蒙特牛与西晋牛进行三元杂交试验,试验中西门塔尔牛与晋南牛的杂种作为对照组、皮埃蒙特牛与西门塔尔牛及晋南牛的杂种作为试验组。通过每组15头公牛至1周岁前4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测定,结果证明:三元杂交牛虽然在初生时体重较西晋牛小2kg,但生长速度较快,到6月龄时已追上并超过3.5kg,到周岁时体重已达441kg,比西晋牛的384kg多57kg,提高14.8%,其胸围和尻宽的生长发育三元杂交牛分别比西晋牛提高14.5%和24.2%,管围平均为18cm,比西晋牛的22cm小4cm。从育肥效果看,选择皮西晋和皮晋公牛各10头,进行6个月的育肥试验。三元杂交牛在180d的育肥期内平均日增重达到1.02kg,比二元杂交牛0.98kg多0.04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达到61.4%和52.2%,而二元杂交牛分别为59%和50.4%。 相似文献
7.
8.
10.
11.
12.
日本和牛以肉质好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在日本市场和牛的牛肉售价高于其他任何肉牛。纯种和牛的背毛呈黄褐色或赤褐色,下腹部、下后肢内侧色淡,皮肤为淡红色,角和蹄呈褐色。从8月龄时开始育肥到20月龄时屠宰,其体重可达566千克,胴体重356千克,屠宰率达62.9%;如到26月龄时屠宰,其体重可达624千克,胴体重403千克,屠宰率达64.7%。2003年9月,辽宁省种牛繁育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日本和牛与利复母牛杂交情况专门进行了测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于哈萨克牛长期以来处于野交乱配、近亲交配状态,其体型日益变小,生长速度缓慢,产肉性能极低,经济效益低下。为充分利用新疆褐牛的肉用性能,提高养牛经济效益,促进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增加农牧民收入,塔城地区通过引入新疆褐牛改良当地哈萨克牛,其改良效果明显,尤以体重、乳产量提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 蒙城县位于安徽的北部,内有涡河横穿,气侯温和,土地肥沃,人均耕地2.5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芋为主,具有丰富的饲料来源,对发展以养牛为主的草食家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该地牛属华北型,耐粗饲,抗寒抗病力强,适役用,但体型小,力弱,生长发育缓慢,对养牛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80年起,先后引进秦川牛、南阳牛、西门塔尔等牛杂交改良本地牛,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到1988年底,全县黄牛存栏293097头,户均1.61头,位于全省首位,出栏商品牛70000头,出栏率为26.4%。为了对改良的效果有所了解,确定以后的改良方向,对西本F_1、秦本F_1及本地牛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县自一九八一年以来,在利用南阳牛改良山地牛方面,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采用以冷配为主、本交为辅的两种配种方法,并且落实了种公牛鉴定和劣牛去势等有关技术措施,全面开展山地牛改良工作,使黄牛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良牛占牛群比重逐年增加.为了阐明黄牛改良技术效果,我们组织专业技术干部5人,对余关、湍东、师岗和板场四个乡进行了随机抽查,在22个行政村中调查各种年龄公母牛(包括阉牛)572头,其中改良牛453头(公牛185头,母牛268头)占总调查数的79.2%,山地牛119头(公牛68头,母牛51头)占20.8%,就牛群的毛色结构、生长发育状况和役用性能进行统计分析,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把同年龄、同性别的改良牛和山地牛进行分组,便于对比分析,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8.
新野是著名的南阳牛中心产区之一,广大农民素有养牛习惯,并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县、市、村三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众多,使新野县的养牛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自1979年开展黄牛冷配工作以来,先后利用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契安尼娜等外来品种与南阳牛进行杂交改良,但各个引进品种始终没有坚持下去,大面积推广更无从谈起。1998年4月,新野县承担了农业部“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南阳牛试验”项目。为完成项目任务,我县采取多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1998年共用皮埃蒙特牛冻精颗粒杂交改良南阳牛3.65万头,平均冷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