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中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问题,以农地(F)为对照,对天然侧柏(B)次生林、不同林龄(5、20 a)刺槐人工林(C5,C20)、荆条灌丛(H5)和苜蓿草地(M)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植被恢复,物种丰富度均比农地增加,乔木>灌木>草本;群落丰富度指数撂荒地最高,农地最低,顺序为:H5>C20>C5>B>J>M>F;Simpon优势度指数,B>C5>C20>J>M>H5>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20>C5>B>H5>J>M>F;Sheldon均匀度指数:B>C20>C5>J>M>F>H5。通过植被恢复,物种数量提高,群落多样性改善,有利于植被生态效应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3.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 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 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 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 应用物种丰富度、 Simpson指数、 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 结果表明: 在植被演替过程中, 除草本层外, 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 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 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 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 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 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 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 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黔东南S308和S311省道的3种不同边坡类型,采用样带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分析自然恢复群落的种类组成、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结果表明:(1)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中形成的裸露边坡,在3~7年以后开始逐渐自然恢复植被,3种不同边坡类型自然恢复植物种共有24科29属30种;其中S308土夹石边坡、S311石质边坡和S311土质边坡恢复的植物科、种分别为16科18种、17科22种和5科5种;(2)边坡早期自然恢复的乔、灌、草优势植物种主要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光皮桦(Betula lumunifera)、盐肤木(Rhus chinens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小果南烛(Lyonia ovalifoli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及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铁芒箕(Dicranopteris linearis);(3)不同边坡类型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丰富度指数大小依次为石质边坡土夹石边坡土质边坡;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为土夹石边坡石质边坡土质边坡。乔、灌、草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为人工辅助其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井陉县不同恢复年限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群落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演替2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2 a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结构相似,物种组成较简单,以1年生草本为主,且物种多样性低;自然演替11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物种多样性较演替2 a标准地有较大提高,物种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结论]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植被明显好于自然演替11a采石平台植被,通过改善采石废弃地的立地条件,遵循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加快其植被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6.
应用Simpson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含水量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荒漠过渡带共有植物12科31属37种。灌木以红砂-珍珠猪毛菜为优势群落,草本以三芒草-苔草群落为优势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的特点。2)群落在植物生活型上以旱生、超旱生或盐生的小灌木和1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3)灌木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而草本群落具有较高的均匀度指数。各群落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除干沙层外,每个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量依次增大,植被丰富度随土层持水量增大而增加,植被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灌木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草本根系主要分布在浅层0~20 cm。表明土壤水分对群落物种组成、 植被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植被恢复建设中优先考虑土壤水分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赣南红壤侵蚀地植被概况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赣南典型红壤侵蚀区自然恢复植被群落和人工植被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被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侵蚀地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单一、覆盖稀疏,是以中生或旱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所组成的次生植被,属于灌草丛植被类型。植被恢复初级阶段群落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植被由单层次结构向复层次结构发展,物种多样性指数增高。  相似文献   

8.
以贵阳市环城高速南环线经人工植被恢复的3个石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群落调查法,对其进行3 a的定期定位观测。结果表明:调查中共记录51种植物,分属13科43属,其中主要为禾本科、豆科、菊科3大科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组成具明显季节性,最大值出现在每年8月或9月,最小值出现在每年2月;群落物种组成有所改变,禾本科植物比例逐年下降,豆科植物在干旱低温胁迫期所占比例最高,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群落优势种发生改变,由初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地位,逐步向乔灌草共存的方向演替;植被群落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同时,试提出一种植物配置模式,为今后黔中喀斯特地区公路边坡恢复植物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盐生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为主要研究区域,运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对盐生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梭棱为单优势种的群落Ⅳ具有最高的优势度指数(C)和最低的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群落结构最为简单;以骆驼刺为优势种和梭棱为主要伴生种的群落Ⅱ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优势度指教较低,结构相对稳定;而以柽柳和梭梭为共优势种的群落Ⅰ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中等水平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群落中物种数较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以芦苇和骆驼剌为共优势种的群落Ⅵ,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优势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水平居中;以柽柳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Ⅲ和Ⅴ,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教和均匀度指数则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0.
黔西北喀斯特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黔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藤刺灌丛阶段、灌乔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各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乔木树种的发展而迅速下降;苹本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阶段上升后下降,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顶级群落阶段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草本群落阶段最高,且在藤刺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及次生乔林阶段波动不大,顶级群落阶段最低;灌木层各项测度指标在不同演替阶段变化规律一致,但峰值时期不同,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灌乔过渡阶段达到峰值,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高;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次生乔林阶段均略高于顶级群落阶段,可能与次生乔林阶段伐薪等人为干扰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天津中新生态城水岸带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生态学方法分析了近水岸、坡岸、岸上人工和自然植被带群落的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然后对各种指数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为天津中新生态城水岸带人工植被群落建立的植被配置和快速绿化材料选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坡岸和岸上人工植被带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较高;3个人工植被带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差别;自然植被带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较人工植被带的相差较大.土壤pH值和全P含量与中新生态城水岸带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是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较大影响的土壤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并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123.96 t/hm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恢复21和24年群落生物量高于天然白桦林。草本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低,恢复3年群落枯落物层蓄积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其余恢复年限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3)乔木层Margalef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指数与生物量相关系数最高。草本层多样性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人工更新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恢复21和24年的生物量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子,对油茶园节肢动物总群落、植食类和捕食类亚群落的多样性与其主要生态学指标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H''与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R及物种数S呈正相关,而同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呈负相关.因此,提高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可通过营造油荼园生境以增加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J、物种丰富度R和物种数S而减少物种优势集中性C和优势度d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封山育林阶段闽粤栲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福建南平不同封山育林阶段闽粤栲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幼龄期闽粤栲群落乔木层物种数、总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比封山育林近熟期闽粤栲群落的大,但生态优势度却相反;封山育林幼龄期闽粤栲群落灌木层物种数、总个体数、生态优势度均比封山育林近熟期的大,但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却相反;封山育林幼龄期闽粤栲群落草本层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比封山育林近熟期闽粤栲群落的大,但总个体数、生态优势度却相反.  相似文献   

15.
以塔里木河下游人工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重建后植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分析了重建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建后物种数增加了8种,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盖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生态优势度指数SN有所下降,意味着重建区内物种多样性、群落的均匀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重建已达到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盐池县不同立地类型围栏内外封育3年的荒漠草原植被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后,荒漠草原草本植物密度围栏内比围栏外增加了2~10株/m2、盖度增加5%~38%。草原围栏内产草量比围栏外增加了560~2 077.7 kg/hm2,固定沙地白沙蒿的减少使得围栏外产草量比围栏内高594.8 kg/hm2;围栏封育后荒漠草地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围封草地上的退化指示植物逐渐从群落中退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增加。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Pielou、Partrick和Simpson指数都发生了变化,群落植被的丰富度得以改善,优势植物的优势地位也逐渐明显,而且植被分布也趋向均匀稳定。  相似文献   

17.
南平部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南平部分森林群落样地的数据研究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相遇机率(PIE)和Shannon-Wiener均匀度作为多样性测定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纬度带内,具有越接近群落的顶极阶段,其物种多样性越高的趋势;同一群落类型的样地,具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呈减少的趋势;从群落结构组成上看,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低于下木层,体现群落向区域顶极阶段演替.认为物种多样性测定与比较,说明群落的结构、类型、生境和演替等方面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两个典型样地对金佛山甑子岩植被演替与恢复进行动态监测,结合稀疏曲线法、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法分析比较了两样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研究表明:①位于陡岩区的样地植被生长和恢复状况良好;而位于平缓区的样地,受采矿等相关活动干扰较大,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了逆行演替,在得到一定的保护后,群落演替由逆行演替又渐渐恢复到正常的顺行演替之中。②离人居地较远的样地,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越高,稀疏曲线越陡峭;而离人居地较近的样地则相反。③人为影响对上述地区植物群落的影响非常大,应加大甑子岩生态环境管理力度,尽可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重视退化区的植被保护与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