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旱地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续春旱使旱作农业区不能如期播种,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对旱地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效果分析,玉米座水点种加覆膜是旱作区最经济,有效的抗旱播种方式;春旱持续时间短(5月中下旬落接墒雨),育苗移栽和座水点种可作为抗旱稻播种方式之一推广应用,穴播座水覆膜栽培可作辅助抗旱措施推广应用,春旱持续时间长,杜绝种植玉米等生育期长的作物。  相似文献   

2.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六安地处皖西江淮丘陵分水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常发生季节性干旱,对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生产极为不利。因此,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日益受到重视。具有显著节水特点的覆膜旱作技术抑制了棵间蒸发,降低了水分渗漏,可节约用水30%~60%,从而从根本上缓解水稻生产供水矛盾。1998~1999年我们从品种、栽培密度,播期和前茬作物等方面进行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比试验。试验条件 :肥床旱育壮秧;大田旱耕旱整,肥料均作基肥一次施用,施纯N24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KCl150kg/hm2 。平整作畦后,畦面喷洒丁草胺等除草剂封闭……  相似文献   

3.
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秋季覆膜的周年栽培模式可有效蓄保秋冬闲期土壤水分,大豆临播前0~100cm土层贮水量比常规覆膜或传统露地增加30.5mm,土壤贮水量的增加可有效缓解大豆生长前期土壤水分不足而造成的水分胁迫;周年覆膜大豆产量为3228.7kg/hm2,较常规覆膜和传统露地分别增产19.0%和40.8%,水分利用效率为10.3kg/(hm2.mm),较常规覆膜、传统露地分别提高10.8%和37.3%。  相似文献   

4.
段军 《中国种业》2013,(12):84-84
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国掀起了“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旱区农业抗旱节水增收的新路子。2008年以来,金昌市农技中心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效抑蒸、增温保墒、汇流集雨等诸多技术优势的启发下,引进该项技术在灌溉农业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作物上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为灌区农田节水探索出了一条高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5.
冷凉区旱地玉米微垄覆膜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凉两大主要限制因子,于2016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采用地膜半覆盖模式,设置5种不同覆膜起垄高度处理,进行了冷凉区旱地玉米微垄覆膜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垄高每增加5cm,玉米苗期垄侧播种行8cm日平均地温降低0.3℃;当覆膜垄高从0cm增加到5和10cm时,膜侧播种行0~2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极显著(P<0.01)增加3.6和5.3个百分点;覆膜垄高每增加10cm,玉米拔节期推迟1d,抽雄吐丝期相应推迟1d;覆膜垄高5cm处理的经济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垄高15cm、垄高20cm和地膜平铺处理,与垄高10cm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覆膜垄高5和10c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地膜平铺和垄高20cm处理,平均较地膜平铺和垄高20cm处理分别提高2.1和2.2kg/(hm 2·mm),增幅分别为6.8%和7.2%。研究认为,微垄覆膜(垄高5~10cm)可以协调垄高增加引起的增温和微集水之间的矛盾,同时兼顾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和微集水效应,增产增效,是冷凉区旱地玉米适宜的地膜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概况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频繁遭遇干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为促进中国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保障南方地区粮食和经济作物安全,总结了中国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现状、意义;重点分析了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南方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加强农田工程建设、选育抗旱品种、加强抗旱保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利用节灌补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白银市旱作农业区主要的种植作物品种之一,常年播种面积4.60万 hm2左右,其生产状况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农业基础薄弱、生态条件严酷是白银市旱作农业区的基本特点。干旱是阻碍当地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选育强抗旱作物新品种是促进旱作农业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白银市旱作农业区尤其是旱砂田地区异常干旱的生态条件,白银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抗旱基因累加的原理,坚持开展强抗旱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近10年选育出旱地小麦新品种银春9号。  相似文献   

8.
川中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川中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覆膜方式、揭膜时间、抗旱适应性及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最佳覆膜方式为双槽形和凸瓦背形,凹形不能选用。双槽形覆膜适宜在保肥能力相对较差的二台土地上应用推广。(2)最佳揭膜时间为大喇叭口期,产量极显著高于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揭膜。(3)覆膜玉米抗旱适应性以一台土最强、二台土次之、三台土最差,各比同台位露地玉米增产44.85%,28.38%,9.86%,两两间差异极显著,三台土不宜种植地膜玉米。(4)覆膜玉米能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17.97%-19.43%,0-10cm土层日均地温2.5℃,增温保墒抗旱作用大;能提高0-20cm土层土壤机质、全氮含量各25.61%,21.59%,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浓度各2.4,2.2,5.1mg/kg,降低土壤全磷含量3.56%,土壤养分效应明显,能使0-10cm土层、土壤也隙度平均提高10.49%,容重平均隆低0.12g/cm^3,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改善。丘陵旱区玉米地膜覆盖能够实现就旱减灾增产栽培。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年降雨较少、蒸发量大、传统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垄作全覆膜(T1)、垄作半覆膜(T2)和垄作不覆膜(对照)种植方式下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株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马铃薯的抗旱保墒种植技术。结果表明,苗期至成熟期,T1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提高了25.7%~120.0%,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2.2%~178.6%,且明显提高了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33.5%和115.8%,T1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但显著增加了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因此,T1能够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适宜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马铃薯种植的抗旱保墒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农优麦2号 (原代号920691 )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品质研究室,以旱作农业为目标,用Ph85-115-2作母本,以 (79401×鲁麦11 )为父本有性复合杂交后,采用田间系谱与室内mangan抗旱生理鉴定方法(低渗透势下的胚芽鞘伸长法 )相结合选育出来的节水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1 选育过程环境胁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子,其中干旱造成的损失最大,相当于其他胁迫因子造成的损失总和。从长远来看,发展旱作农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而提高作物抗旱性,选育抗旱品种是抗旱节水的重要内容。我们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利用低水势下胚芽鞘长度与渗透调节的原理 ……  相似文献   

11.
不同综合抗旱技术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昆明烟区烤烟移栽季节烟垄墒情差,保苗促早发困难的问题,在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前膜后秸覆盖、保水剂、裸栽烟等几种抗旱技术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前地膜+后秸秆的双覆盖、地膜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均可改善烟株生长的环境条件,有效降低烟株生育前期的干旱胁迫,促进烟株早长快发,提高烤烟的产量、产值和品质,以前地膜+后秸秆的双覆盖处理最好。(2)盖膜、移栽时施用保水剂和秸秆覆盖3种处理,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而抗旱作用力减弱。(3)无抗旱措施的裸栽烟生长缓慢,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均最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年降水量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及春季大风干旱等造成的谷子产量不高、水分利用率低等生产问题,设置裸地平作种植(CK)、PE膜全覆膜起垄穴播(T1)、渗水地膜半覆膜起垄穴播(T2)和PE膜半覆膜起垄穴播(T3)4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对谷田播种前和收获后0~100cm土壤含水量、不同生育期0~40cm土壤含水量、0~30cm土壤温度、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地膜覆盖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谷子生育期内土壤的水温状况,提高了谷子的群体水分利用率、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4种处理播种前和收获后0~100cm土壤含水量、不同生育期0~40cm土壤含水量、0~30cm土壤温度均为T1>T2>T3>CK。3种覆膜处理的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T1和T2处理与T3处理差异显著。T1、T3和T2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率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7.55、1.05和1.65kg/(mm·hm2)。PE膜全覆膜起垄穴播模式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区谷子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甘肃东部旱作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及大豆生产春季干旱严重等问题造成大豆产量不高、水分利用率低等生产实际,以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沟播、半膜覆盖沟播、半膜覆盖平播、膜侧播种等4种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沟播使大豆提前出苗5天,生育期缩短12天,促进了大豆生长发育进程;大豆各生育阶段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全膜覆盖沟播能够有效协调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有利于灌浆和高产,连续4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680.8 kg/hm2和7.30 kg/(mm·hm2),较露地平播提高40.9%和53.4%。因此、全膜覆盖沟播可作为甘肃东部旱作区大豆生产的高产栽培模式,对提高旱作区大豆降水利用效率和高产田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海东部旱地玉米覆膜对产量及水热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膜覆盖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热效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对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旱地春玉米全膜覆盖栽培与传统露地栽培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当地旱地玉米覆膜栽培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采用覆膜技术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0~20 cm)贮水量,相比于无膜处理提高了13.9%,使耕层土壤能够在生育期保持湿润状态。覆膜处理极显著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比于无膜处理增加了9.53 kg/(mm·hm2),提高了48.1%。整个生育期,覆膜处理耕层平均土壤温度比无膜处理高4.9℃,覆膜措施的增温效果主要体现在玉米生育前期,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覆膜处理对耕层土壤温度的增温效果逐渐减小。覆膜处理可显著改善玉米百粒重和穗粒重等经济性状,相比无膜处理增产达50.6%。地膜覆盖可以较好地改善浅层土壤水热状况,促进玉米增产。同时,覆膜栽培技术存在加剧玉米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的风险,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可能会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故如何高效调控干旱地区覆膜栽培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方旱区“十年九旱”、“十田九旱”的地域特点和“春旱秋雨”的气候特征,提出“在旱平地上,结合作物播种,采用双沟覆膜技术,在4~9月份集雨聚水、截流蓄存,实现多雨时蓄水,天旱时补灌”。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增进了农田水分的生产潜力,而且有效地遏制了因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可降解地膜对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研究旱作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对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紫花白’作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CK)、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5种覆盖材料来研究生物可降解地膜对马铃薯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裸地(CK)相比,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4种覆盖材料处理下耕层土壤(0~ 25 cm)日平均温度提高2.02、1.67、1.40、1.47℃;各覆盖材料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耕层土壤(0~25 cm)平均含水量提高3.12%、2.00%、1.92%、2.48%;各覆盖材料较对照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6.25%、21.18%、17.07%、31.71%。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层的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马铃薯产量,在不同覆盖方式中,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1)、3360 m3/hm2(W2)、2940 m3/hm2(W3)、 2520 m3/hm2(W4)、2100 m3/hm2(W5). 5个滴灌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均表现为W2>W1>W3>W4>W5;叶面积指数及叶日积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以W2处理最高,分别为5.66和97.83 m2?d; W2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干物质总量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为3133.25 kg/hm2,较W1、W3、W4、W5处理的分别提高了8.08%、11.48%、27.87%、47.73%;灌溉水利用效率在W2、W3、W4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但W1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得出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膜下滴灌量为3360 m3/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白浆土大豆需水特点,笔者在2009-2010年采用全土层白浆土盆栽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特定环境条件下,大豆的耗水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不同处理给水量的增加,大豆株高、单株干重及叶面积增加,且随生育时期推进,增幅加大;光谱反射曲线在红光及近红外光内差异明显,以1200 mm值最高;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随给水量增加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综合可知,大豆各项生理指标以800~1000 mm给水处理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种量研究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栽培技术是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密植作物一项全新的栽培技术,仅有一些经验总结,对其增产、保墒、增效以及生态生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空白。鉴于此,根据省农技总站的安排,期望通过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播种量研究试验,对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播种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达10.96 kg/(hm2?mm);随着播种量增大,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降低。秦州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的最佳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539.55万粒/hm2,即9~11粒/穴,理论最高产量可达6463.73 kg/hm2。  相似文献   

20.
干旱胁迫对土壤水分动态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干旱胁迫效应下土壤的水分动态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干旱胁迫处理和正常灌水处理2种模式,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的水分特征、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作物进入拔节期以后,干旱胁迫效应明显,土壤水分开始显著低于正常灌水处理;灌溉后的作物耗水量显著高于干旱胁迫处理,灌溉是影响研究区域玉米生长水分条件的主要因素,玉米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灌水较不灌水处理的日耗水量增长幅度达到了1.4~7.0倍;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产量下降54.6%,但是水分利用效率较正常灌水处理高2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