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贾俊辉  沈生荣 《茶叶》2005,31(1):39-41
对茶叶在冲泡放置24小时过程中铅、铜、铁元素浸出的动态变化研究,分析三种元素在茶水放置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探讨金属元素在茶叶冲泡过程中浸出规律及对茶水放置后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金属元素的浸出含量不随时间显著变化,放置过程中不会造成茶汤中含量的明显增加。茶水隔夜放置不存在大量金属浸出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传统工艺加工的茶叶一般只能用热水冲泡,如用冷水冲泡,很难浸出茶叶的有效成分,香气和滋味都很差。但欧美等国的消费者却偏爱冷饮,几乎90%的茶叶都是用来制成冰茶饮用的。因此,通常为制作冰茶,必须将水煮沸冲泡茶叶,然后再等候茶汤冷却,往往要超过1h。为此,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冷水冲泡型茶叶(cold water soluble tea)的加工技术,并于2001年9月获得欧洲专利和世界专利。该茶通过特殊的加工处理,在15℃水中5min内就可浸出,大大缩短制作“冰茶”的时间,而且由于是用冷水冲泡,茶汤中只含有很少的咖啡碱,有益于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茶叶中自由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圣洲  汤一 《茶叶》2008,34(2):67-70
茶叶不仅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本身在加工、冲泡、辐射及贮藏过程中也会产生自由基,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之基础上,分析茶叶加工、冲泡和辐射过程中自由基含量之变化,就自由基对茶叶品质形成之影响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季节鲜叶为原料生产的英红九号红茶为研究对象,以浸泡时间、茶叶量、用水量以及季节4个因素作为实验参数,以常规泡茶方式对冲泡过程中茶汤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水浸出物的浸出动态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冲泡不同季节的英红九号红茶应掌握的茶叶量为5g、冲泡时间60s、用水量为200ml,即茶水比为1:40,可保证较好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待茶难事     
秦威 《福建茶叶》2002,(2):48-48
喝茶所以列入文化的范畴,流传数千年,而且其间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相左的流派。以至如东洋繁琐的茶道,这一切都昭示着:喝茶之事是马虎不得的。事实也确如斯,并非好茶者故作深沉,摆花架子。就说各种茶的炮制过程,都有一定定规,若轻易地改弦更张,其风味、神韵便大打折扣,而到了品尝的过程,更有许多要讲究之处,品茶之道在于: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如…  相似文献   

6.
要品好茶在于泡好茶,泡好茶的关键是冲泡技艺。悬壶高冲是茶叶冲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茶艺过程的高潮,也是茶叶科学冲泡的体现。因此如何把握好悬壶高冲的艺术表现,并与科学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创造茶艺氛围高潮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茶叶硒的浸出量与冲泡时间及冲泡次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福建安溪精制秋茶“铁观音”,进行了茶叶硒的浸出量与茶叶冲泡时间以及冲泡次数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茶叶与茶汤之比1:10的条件下,茶叶硒浸出量与茶叶冲泡时间之间具有显著的对数函数曲线相关,相关方程y=0.009466+0.001598logx,R^2=0.9368;茶叶硒浸出量与茶叶冲泡次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曲线相关,相关方程y=0.002612e^1.49lx-1,R^2=0.966  相似文献   

8.
茶渣之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被誉为国饮。我国茶叶的消费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冲泡品饮、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其中茶饮料制作与功能成分的提取产生大量的茶渣,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茶渣中仍含有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和营养物质,所以大量茶渣的再利用也渐渐得到重视,被应用于饲料、肥料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通过闸述茶渣在饲料、肥料应用的范同、效果进行阐述,并讨论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水合茚三酮与氨基酸能显色的原理,对茶叶中氨基酸总量的简易比色法测定进行了研究。方法如下:用热水(20毫升)冲泡试管里的茶叶碎样,放置20分钟,然后加入聚氯乙烯吡咯烷酮(Polychlar AT)300毫克,15分钟  相似文献   

10.
以安溪铁观音为供试茶样、研究了茶汤中茶叶10种矿质元素(K、Ca、P、Al、Fe、Mn、Sr、Ba、Zn)的浸出量与茶叶冲泡次数以及冲泡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茶叶中10种元素的浸出量与茶叶冲泡次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相关,相关方程为Y一ae~bx,10种元素的浸出量与茶叶冲泡时间之间具有显著的对数函数相关,相关方程为Y=a+blgx,各元素在两方程中的相关显著性均为a<0.01;(2)性质相近的元素,如Ba与Sr在上述函数中的变化行为更为相近;(3)元素K、Zn、AI、Mg浸出地在30%以上,可认为是易浸出元素,而元素Mn、Fe、Sr、Ba…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绿茶鲜汁浸提条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茶汤固形物浸提率增加,茶汤色泽中绿度 (a) 减小,黄度 (b) 增大,茶汤明度 (L) 减小,主要生化成分增加。当茶水比达到1∶60时提取率和茶汤的冷后浑量增加不明显。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50℃,时间10 min,茶水比为1∶60。  相似文献   

13.
绿茶及茶多酚抗人轮状病毒的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国营  何丽娜 《茶叶科学》1994,14(2):155-158
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引起人感染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毒。用绿茶及茶多酚对人轮状病毒进行了细胞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绿茶和茶多酚稀释浓度分别在1:100(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200μg绿茶)和1:8(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6.25μg茶多酚)时,表现对该病毒的完全抑制作用,使正常细胞不受病毒侵袭。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与茶汤浓度和茶多酚的浓度成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绿茶茶汤在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茶作为一种嗜好性饮品,风味是其第一品质属性。茶滋味的呈现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呈味组分的综合感知效应,一般描述为苦、涩、鲜、甜等感官体验。其中,苦味是最易被感知的味觉属性,也是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夏秋茶资源由于苦涩味较重,面临大量弃采的困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综述了苦味感知的生理基础以及苦味相关评价方法;以绿茶茶汤为主要载体,系统整合茶叶的苦味呈味组分,探讨其他滋味单体与苦味化合物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后处理介导对茶汤苦味的调控机制。以期丰富茶汤滋味化学理论基础,明晰茶叶苦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呈味机制以及滋味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为夏秋茶滋味品质调控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茶鲜汁与烘青茶汤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莉  须海荣 《茶叶》2003,29(4):215-217
采用压榨工艺提取新鲜茶汁,与相同原料制成的干茶茶汤比较,绿茶鲜汁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较干茶茶汤略低,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则较高。通过感官审评得知,绿茶鲜汁的汤色绿,明亮,香气清香鲜爽,滋味鲜,略涩。绿茶鲜汁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明显不同于干茶茶汤。  相似文献   

16.
西湖龙井茶主要呈味物质浸出浓度与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晓林  龚淑英  张月玲 《茶叶》2006,32(2):92-96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冲泡水温与冲泡时间、冲泡水温与冲泡次数对西湖龙井茶冲泡效果的影响.对茶汤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一次冲泡时,茶汤中各种成分的浸出浓度与冲泡时间呈正相关,各种成分的相对浸出速率为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茶多酚.分次冲泡时,酚氨比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各种成分浸出浓度据温度的不同在第1泡或第2泡出现最高值,第3泡之后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浸泡液中常见的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应用离子色谱法检测其中的F-、Cl-、NO2-、Br-、NO3-、PO43-、SO42-含量,结合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茶叶浸泡液中Fe、Cu、Zn、Pb 4种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表明Fe、Cu、Zn、Pb分别以Fe(OH)2+、Cu2+、Zn2+、Pb2+为优势态存在于茶叶浸泡液中。  相似文献   

18.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胡小军 《茶叶科学》2010,30(6):489-492
宋代以建窑盏为代表的茶具以及上品茶色尚白的鉴赏标准,是该时期文化生活中的审美共识。建窑盏的出现,见证了宋代茶艺由唐入宋的文化转型,从器物中也可以考察出宋代独特的饮茶技艺。本文通过对宋代分茶、斗茶技艺和建窑黑釉瓷茶盏关系的考察,揭示建窑黑釉瓷茶盏在宋代兴盛的原因,为“宋式”精致的审美美感类型与生活方式、文化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