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 作者对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 HPGMR)的育性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研究,认为不育期的不育性和从雄性不育到可育的转换特性是稳定的。在进行上述研究的同时,对其育性的遗传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 二、材料和方法 用收集到的籼、粳品种(系)为一方,与光敏核不育水稻原始株MSR58A( B)杂交(含部分反交),考察F_1的育性;用与粳稻品种杂交的F_1为一方,与MSR58A-(B)进行顶(回)交,考察F_2和顶(回)交F_1的育性分离状况;用I-KI液染色镜检花粉的方法,对分离世代的不育株进行真实性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1.与正常品种(系)杂交F_1的育性…  相似文献   

2.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在于育性位点上等位基因互作,因此,在籼粳交主要的育性位点上的片段置换,及把籼粳片段相互置换克服生殖障碍进行育种成为可能。本研究将籼稻轮回422S的光温敏不育基因以及籼稻249黄的黄叶形态标记通过回交方法导入到粳稻镇稻88中,同时在S5、S7、S8和S9育性位点上,分别利用4个与育性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276、RM455、RM141和RM18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成功选育出粳稻光温敏不育系509S。该不育系株叶形态表现为粳稻特征,与大量籼稻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与粳稻杂交结实率反而偏低。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509S的遗传背景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不育系509S遗传背景92%为粳稻遗传背景。不育系509S在4个置换的育性位点都为籼稻片段,正是这些籼稻片段的置换使不育系509S与籼稻杂交可育,而与粳稻杂交表现低育,且在不育系与籼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表现强大的籼粳交杂种优势。该实验结果为籼粳交杂种优势的育种实践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矮秆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珍汕97A等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太湖流域、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地中海沿岸的品种)杂交的亲和性以及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杂交的亲和性。不同生态条件的父本,其杂交F1的结实率存在一定的区别。选用具有恢复基因的国际稻等品种与粳稻不育系杂交,能够恢复F1杂种的部分育性,但组合间差异较大。试验证实了亚种间杂交F1的生物学强优势,对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池桥宏和荒木均在1984年采用一个粳稻品种、一个籼稻品种与爪哇型品种CP—SLO17、 Calotoc、 Ketan Nangka等杂交,发现其F;结实率都在75%以上,因而认为这些品种为籼粳广亲和品种。1985-1986年,我们用10个粳稻品种和2个税稻品种对上述爪哇型品种以及另一个爪哇型品种培迪(Paddy)进行了测交验证,证实这些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广亲和性。它们与粳稻杂交的F;结实率高于与税稻杂交的Fl,与釉稻杂交的F1结实率又显著高于普通税粳交杂种Fl。如CP—SLO17与7个粳稻品种杂交,有6个组合F;结实率在80%以上,与釉稻品种IR36杂交的F1结实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花药培养在育种上应用的研究 ,是从 1 971年开始的。 1 97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及松花江地区水稻试验站等单位进行协作 ,用初锦× 6 6 0 7- 2的F1 ,经花粉培养 ,育成粳稻品种单丰 1号。接着各单位又先后培育出牡花 1号、花育 1号、单籼 1号等花培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有中花 8号、中花 9号等。到目前为止应用花培方法已育成了 1 0 0多个水稻新品种。研究证明 ,不论用粳、籼稻品种及其杂交材料 ,或者籼粳杂交以及杂交水稻等材料进行花粉培养 ,都能诱导成苗。此外 ,我国在改良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不同花培…  相似文献   

6.
籼稻和粳稻在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的亚种,籼粳杂种一代具有比品种间杂种一代更强大的杂种优势,但因籼、粳不亲和,杂种一代结实率很低,致使籼粳杂种优势至今未能在生产上利用。为了探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1980年我们开展了筛选籼粳“媒介材料”,以期在杂交水稻上利用的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粳灿“媒介材料”筛选情况 1980年冬在海南岛配制了许多籼粳杂交组合。1981年秋在三明地区农科所种植杂种F1。大部分杂种一代结实率很低,仅藤野与五个不同来源的粳稻(台湾、华北、云南、日本等地品种)和籼稻杂种F1正常结实。结实率分别为76.5%~90.4%和76.9%~92.7%。接着,又以藤野为母本或父本与籼、粳品种杂交了22个组合,于81年冬和82年秋在海南岛和本所种植杂种F1进行验证。二年中,用20个粳稻品种和5个籼稻品种与藤野杂交了27个组合,除了与菲律宾  相似文献   

7.
以2个同源四倍体籼稻IR361(4)和IR28(4)和2个同源四倍体粳稻[紫粳(4)和新稻10(4)]及其对应的二倍体水稻[即IR36(2),IR28(2),紫粳(2)和新稻10(2)]为材料,研究了具有不同染色体组倍性(同源四倍体和二倍体)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第2代群体在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雄配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中同源四倍体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第2代群体表现正常,花粉育性变幅为90.01%95.60%,结实率变幅为71.22%95.60%,结实率变幅为71.22%95.78%;而二倍体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第2代群体花粉育性差(9.60%95.78%;而二倍体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第2代群体花粉育性差(9.60%11.20%),结实率低(011.20%),结实率低(019.45%)。  相似文献   

8.
文摘     
0050广亲和性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作用〔会英〕/池桥宏等//国际杂交稻学术讨论会1986年9月籼粳交杂种一代表现半不育,这半不育性在早代继续表现。早些时期有些学者(Terao和Midzushima,1939;Heu,1967)已经得到一些广亲和性品种(Wcvs),用它们不仅与籼稻品种杂交还是与粳稻品种杂交,F_1是可育的。笔者为这种广亲和性筛选了许多水稻品种(Ikehashi和Araki,1984)。并分析了广亲和性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F_1的不育性和广亲和性是简单规律(Ikehashi和Arakil985)。F_1杂种的不育性遗传机理的证据以后发表  相似文献   

9.
光敏感核不育系在水稻广亲和性种质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籼粳亚种间杂交,促进亚种间遗传基因交流,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配制强优势的籼粳交组合上,也前景诱人。然而,亚种间杂交一代结实率极低。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除采用连续回交或复交的手段外,还致力于寻找一种对籼、粳稻杂交均可育的广亲和种质资源。日本学者池桥宏、荒木均等从1979年便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筛选出Ketan Nangka、Cpslo 17等广亲和性品种,并指出这种广亲和性是由广亲和基因S_5~n控制的。随后,我国亦筛选出SMR、02428等一批广亲和材料,它们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目前,水稻育种家和品种资源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对广亲和性种质资源的筛选工作,但多采用人工去雄杂交方法,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籼稻和粳稻杂交的杂种一代具有极强的优势,这一事实引起了世界水稻育种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运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籼粳杂交获得的成果屡有报道。在常规方面,如南朝鲜的“统一”系统和密阳编号等一批带有粳稻血缘的籼稻品种,。我国粳稻区培育的有籼稻血缘的高产粳稻品种等。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方面,1976年,湖南首次用黎明与培迪实现粳不釉恢三系配套,但由于籼便花时严重不遇而未能进人生产利用。八十年代初,袁隆平曾利用核代换的回交方法,研究培育粳质籼核的核质杂种税稻品种,1984年,袁隆平又提出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最近,湖南…  相似文献   

11.
甬粳43A是早熟晚粳不育系,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与籼稻恢复系配组可恢性好,F1代杂种优势强,于201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粳不籼恢"模式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4350已于2015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应山区不同条件下稳产、高产、优质的籼、粳型杂交晚稻新组合,本所于1984年进行了八个籼型组合,六个粳型组合,一个常规晚粳,共15个杂交组合(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籼稻全生育期较短,平均为119.13天,杂交粳稻(包括常规粳稻)全生育期较长,平均为130.3天。杂交籼稻生育期较短,有利于冬种作物。15个供试组合(品种)之间的生产力有显著的差异。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粳型杂交组合筑紫晴A×反五—  相似文献   

13.
李琦  李珣  李继开 《北方水稻》2010,40(1):71-74
辽宁省水稻育种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水稻籼粳杂交与理想株型育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辽宁省便开始了籼粳杂交育种研究,并相继开展了水陆稻杂交、地理远缘杂交研究,70~80年代成功选育出"千重浪"、"辽粳5号"、"黎优57"等品种,1978年提出理想株型育种模式;第二次是粳型杂交水稻育种,通过包台(BT)型和滇型不育系和籼粳架桥选育恢复系选育成功,1976年辽宁杂交粳稻配套成功;第三次是水稻群体育种,水稻群体育种充分利用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和生态型不育系的雄性不育特性与混合父本(多品种混合播种)在田间自由授粉实现品种间或亚种间的杂交,将水稻常规育种技术与杂交稻育种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理论的应用,我国东北地区培育出大量高产粳稻品种,逐渐取代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日本典型粳稻。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东北粳稻与日本粳稻形态、遗传和产量的差异及原因,研究籼粳杂交对东北粳稻改良的影响。【方法】利用InDel和SSILP亚种特异性分子标记、程氏指数、维管束数目比分析比较中国东北与日本粳稻的籼粳成分和属性及与产量结构的关系。【结果】东北粳稻育成品种产量比日本典型粳稻高15.79%,每穗粒数多15.22%,粳型基因频率极显著低于日本粳稻。按程氏指数分类标准,东北粳稻籼粳类型是偏粳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籼型基因频率与穗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每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一、二次枝梗数及其粒数正相关。【结论】东北粳稻籼型基因频率增加导致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同时将结实率和千粒重维持在较稳定水平是东北粳稻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杂种优势强。为了选育出竞争优势很强的籼粳杂交稻,首先应用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保持系、恢复系或材料;其次用籼粳交的保持系或材料转育成不育系或材料;第三用籼、粳稻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测交;第四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稻品种或材料测交;第五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进行广泛测交,再从中选出竞争优势强的籼粳杂交组合;第六,经过试种、鉴定,选出竞争优势极强的籼粳杂交稻。  相似文献   

16.
克服籼粳杂种F_1不育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籼粳杂种F_1表现半不育,并且延续到高世代。早期的研究已表明,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广亲和性的水稻品种,它们既能与籼稻杂交产生可育的F_1植株,又能与粳稻杂交产生可育的F_1植株( Terao和Midzushi-ma, 1939; Hen, 1967)。作者对许多品种进行了广亲和性的筛选工作( Ikehashi和Araki, 1984),并且对其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F_1的不育性和这种广亲和性是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律( Ikehashi和Araki1985)。鉴于这种 F_1不育性的遗传机理的论据在其它地方已发表,因此作者在本文中仅引用一些实践经验来论证这种新观点,并且讨论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17.
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苯酚染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典型籼稻和粳稻进行双列杂交并与不同籼粳成分的重组自交系杂交研究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酚反应,结果表明:水稻谷粒的苯酚染色反应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染色对不染表现为显性;典型粳×粳交F1表现为不染,而籼×籼交F1、籼×粳交F1和粳×籼交F1表现为黑染或褐染;在含不同籼粳成分的9个重组自交系(RILs)稳定品系中,籼型和偏籼型品系表现为典型籼型染色反应(黑染)的特点,而偏粳型和一个偏籼型品系则表现为典型粳型染色反应(不染)特点。利用酚反应难以鉴别籼粳交后代的籼粳特性,也难以用于籼粳稻杂交种子的测纯。  相似文献   

18.
<正> 过去,我们曾经报道,属于所谓爪哇型的印度尼西亚水稻品种,按其与一组籼型和粳型测验种杂交F_1表现的不育关系讲,可以分成若干种不同类型。首先,通过本研究看到这些不同类型间的F_1植株除少数不育外,大多数是可育的。其次。为探索penuh BaruⅡ品种和籼型或粳型测验种间F_1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我们做了涉及penuh BaruⅡ,广亲和品种KetanNangka和IR_(30)或IR_(50)(籼型测验种)的三交试验。三交后代表明,小穗育性与某些遗传标记有联系。小穗育性的分离方式利用一个位点等位基因互作的模式得到了解释。认定粳型测验种和penuh BaruⅡ  相似文献   

19.
水稻雄性不育性在异源胞质背景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早籼金早6号天然雄性不育株与金早6号正常可育株杂交F1为父本,9个水稻种质O. barthii、O. glaberrima、 O. sativa的印度春籼T141、非洲栽培稻Gambiaka Kokum、中国早籼珍汕97、印尼爪哇稻Boak和Gannal品种、中国粳稻花壳糯和日本粳稻南粳56 与早籼珍汕97杂交并多次回交的同核异质代换系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遗传表现。杂交F2代结果表明,金早6号雄性不育性在9个异源胞质背景下全部分离并出现雄性不育株,未发现与金早6号雄性不育基因互作导致可育的胞质类型。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研究表明,籼粳杂种F_1的育性随组合不同而存在大幅度的变异。有些籼粳杂交F_1几乎完全不育,而有些组合则达到完全可育,因为过去的研究罕见进入高世代,因此有必要用一组包括明显不同的F_1育性的杂交组合去探讨籼粳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和育种规律。通过对每一个杂种群体F_1和F_2不育性的比较去探测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通过F_1的不育性预测F_2的不育性表现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选择4个F_1不育性表现大不相同的籼粳杂交组合研究F_2的不育性遗传(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