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追溯广西大豆育成品种系谱,揭示其演变特点,总结亲本组配规律,为今后亲本选配、制订育种计划和拓宽大豆新品种遗传基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广西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进行系谱分析,计算每个育成品种祖先亲本核(质)遗传贡献值。【结果】育成的28个春大豆和11个夏大豆品种分别来源于29(12)个和16(7)个细胞核(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8.39%(57.14%)、52.57%(39.29%)、9.04%(3.57%)和42.05%(63.64%)、28.40%(36.36%)和29.55%(0%);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我国南方其他地区、巴西和美国;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北京和上海;归纳出8(5)个春大豆和5(4)个夏大豆核心核(质)祖先亲本,其核(质)贡献率分别为65.62%(75.00%)和61.36%(72.73%);广西大豆育种未来主要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直接亲本。【结论】广西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和亚群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总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及其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大豆育种主干亲本遴选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从1923-2005年育成的1 300个品种中抽选378份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大豆核基因组64个SSR标记,采用Structure Version 2.2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亚群体分化分析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特异性分析。【结果】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由7类血缘组成,遗传上明显分化为不同的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各有其不同的血缘构成特点;各地理生态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其遗传来源的相对生态特异性;随着品种育成时期的推进,不同时期有不同血缘的种质加入,各育成时期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育种发展的特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与中国地方品种群体、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相比,其遗传基础因源于有限祖先亲本数的瓶颈效应而相对狭窄;分省亚群中黑龙江、江苏亚群的等位变异数可以向其他亚群提供的补充等位变异数均依次最多,其亲本来源较宽、遗传基础较广。分时期亚群平均等位变异数随着时期的推移各亚群等位变异数增加,遗传多样性程度增高,近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宽于历史上前期育成的品种。【结论】研究结果证明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存在遗传结构上的地理生态分化和育成时期分化,因而各亚群具有相对遗传特异性,体现在血缘构成和特有、特缺及互补等位变异上,这构成了未来大豆育种中亚群间种质或基因交流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亲本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中国1923~2005年育成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的来源和类型,归纳出近20年来最重要的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为今后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23~2005年全国6个生态区育成的1 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研究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组成,计算其核遗传贡献值。【结果】1923~2005年1 300个大豆育成品种来源于670个终端祖先亲本,其中51.64%为地方品种、38.36%育种品系、7.01%改良品种、2.54%野生豆和0.45%类型不详,相应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6.29%、14.93%、7.79%、0.54%和0.45%。1 391个直接亲本由育成品种、外国品种、地方品种和育种品系4类型组成,分别占27.76%、6.10%、11.62%和54.52%。在全国1 019个杂交育成品种中,以育成品种和育种品系作为直接亲本的组配方式比例最高,达71.78%。归纳出了1986~2005年间中国941个大豆育成品种最重要的54个祖先亲本和37个直接亲本。【结论】与1923~1995的相比,近十年来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群体扩大了近一倍,地理来源更广泛。但遗传贡献有向少数祖先亲本集中的趋势,各生态区间的种质交流仍少。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有待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 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产量的改善多得益于单株粒数的增加,而辽宁品种则得益于百粒重的提高。俄亥俄品种的耐肥性得到增强,其株高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持稳定,而辽宁品种则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79份供试品种在长春的6年种植,估算了8个性状的遗传力,并进行了遗传、表型、环境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①来源于黑龙江的30份品种.主穗小穗数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的性状有主穗穗长和株高。②来源于吉林、辽宁、内蒙古的29份品种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对单株产量贡献较大的性状有主穗小穗数、成熟期和千粒重;③来源于北京的20份品种,株高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对单株产量贡献较大的性状有成熟期、抽穗期、主穗穗长;④遗传力较大的性状,可用表型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代替遗传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  相似文献   

6.
中国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23~1995年中国651个大豆育成品种(包括东北330个、黄淮海210个、南方111个)的系谱归纳出348个祖先亲本,将育成品种归属为348个细胞核家族和214个细胞质家族.全国每个育成品种实际使用的祖先亲本数由1960年前的平均1.59个增至1991~1995年的平均6.39个,总平均3.79个祖先亲本.从一个地区的祖先亲本总数着眼,东北、黄淮海、南方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拥有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祖先亲本数分别是0.50个和O.25个、0.71个和0.40个、0.97个和0.54个.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并不平衡,各区均有少数祖先亲本在育成品种中占很大遗传份额,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黑龙江、山东、吉林、江苏等省大豆育成品种的细胞质来源均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7.
对来源于不同亲本组合的13个大豆新品系产量相关性状和遗传距离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区域性大豆生产中品种更新、筛选和亲本选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各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各品系综合主成分值的大小与产量高低的关系;根据品系间的遗传距离,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品系分为4类,结果表明亲本来源与遗传距离没有必然联系。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各个主成分值的大小;在评价品种间遗传差异时,应根据育种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方向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大豆杂交育成品种(系)遗传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省大豆杂交育成品种 (系 )亲本追踪分析 ,共涉及祖先亲本 41个。这 41个祖先亲本分别来自国内 7个省市和美国、日本 2个国家。齐黄 1号、益都平顶黄、即墨油豆、铁角黄、四粒黄、海伦金元等 6个品种为骨干祖先亲本 ,每个祖先亲本衍生品种 (系 )都在 2 0个以上。杂交育成品种 (系 )的细胞质共来自 10个祖先亲本 ,其中 82 %以上杂交育成品种 (系 )的细胞质来自齐黄 1号和即墨油豆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超早熟大豆产区主导品种更新换代,针对生产、豆农及市场需求问题,进行品种改良创新。佳豆55是以黑河45为母本,华疆2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2021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聚合并累加了双亲的优良基因与性状,集超早熟、高油高产、抗逆和广适性等优点于一体,生产应用中表现突出;其亲本系谱由46个亲本组成,含有国内祖先亲本[农家品种(地方品种)]10个,占亲本总数的21.74%,其中7个核心祖先亲本(大白眉、白眉、克山四粒荚、蓑衣领、小粒豆9号、四粒黄和金元);含有国内直接亲本31个,占亲本总数的67.39%,其中5个重要直接亲本(满仓金、黑河54、丰收10号、合丰25和北丰11);含有国外祖先亲本材料5个,占亲本总数的10.87%,其中4个重要国外祖先亲本(尤比列、黑龙江41、十胜长叶和阿姆索伊),具有遗传多样性,遗传基础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SSR标记鉴定野生大豆对1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含有较多的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为17.27%;回交能降低野生大豆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野生大豆在16个位点上与粒重、荚粒数、高硬脂酸含量、抗胞囊线虫等有关的19个特有等位变异易被育成品种遗传利用;10个大豆育成品种在13个位点上产生了18个新的等位变异.利用野生大豆改良和创新大豆有较大空间.不同的杂交组合方式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有明显差异.野生大豆的小粒、多荚、高硬脂酸含量以及抗胞囊线虫等优良性状基因易被育成品种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油脂与蛋白质含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近10年来通过审定的183个大豆品种的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及蛋脂总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油脂平均含量为20.61%,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1.54%,蛋脂总量平均值为62.16%。油脂含量以黑龙江和吉林较高,但省份间差别不大,黑龙江和吉林高油品种所占比例较大。内蒙古和辽宁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吉林和黑龙江,且高蛋白品种所占比例也较大,蛋脂总量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中国春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超高产栽培探索与实践,对于提高该省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大豆的强劲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对大豆产量构成要素、相关栽培因素及黑龙江省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的进步,在较小面积上实现超高产栽培是可行的,而超高产栽培对大面积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5个生态区主栽的黑农号、绥农号、合丰号、黑河号、嫩丰号、丰收号、北丰号及省有代表性推广的大豆品种(品系)为材料,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生态区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的含量以东部低湿区(八五三农场、佳木斯)最高41.66%,脂肪含量以中南部黑土区(哈尔滨、绥化)最高21.25%,蛋白质含量与气象关系不明显,脂肪含量与纬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4.
特早熟春大豆新品种湘春豆2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选育更适合于湖南省栽培条件下种植的春大豆高产优质品种,用丰产性较好、中熟偏早的春大豆品种湘春豆12号与早熟、优质春大豆品种湘春豆17号杂交,经多代选择、产量鉴定、品比试验及省内多点试验,于2006年育成了比普通早熟品种早熟6 d以上,且丰产稳产性好,适合湖南及南方类似地区种植,蛋白质、脂肪双高的春大豆新品种,2007年2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湘春豆25号.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今后大豆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22个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0.12%,355个大豆品种的平均脂肪含量为20.61%。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品种为1983年推广的东农36,其蛋白质含量为46.02%;脂肪含量最高的品种为1941年推广的满仓金,其脂肪含量为23.87%。蛋白质含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高,平均为40.76%;脂肪含量以20世纪60年代最高,平均为21.76%。322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之和平均为60.71%,以20世纪80年代的蛋脂之和最高,为61.18%。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19 5;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百粒重、生育日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高脂肪含量和高蛋白含量也与产量、百粒重、生育日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选用北京地区20个大豆品种(系),对其品质性状和豆腐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1)大豆籽粒的脂肪含量与豆腐湿重与湿豆腐体积、豆腐干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2)品种间豆腐产量差异显著;3)豆腐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凝固剂的种类无相关关系,湿豆腐产量受凝固剂的影响极显著;4)豆腐湿重与湿豆腐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豆腐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豆腐体积与豆腐干重呈显著正相关。5)经新复极差分析分别选出高蛋白、高脂肪、高豆腐产量的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大豆(Glycine max L.)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因而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探究不同大豆品种的腐竹加工产量及不同大豆品种生产的腐竹在蛋白质、油分、可溶性糖、异黄酮之间的相关性,为制作生产高异黄酮腐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来自黑龙江和广东大豆产区的品种24份,用同一工艺制作腐竹,然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蛋白质,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分,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的异黄酮含量。【结果】不同品种在腐竹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豆品种华夏8号制得腐竹产率最高,达到60.50%;其次为品种华春2号,为52.44%,这两个品种是制作腐竹的理想品种;此外,绥农37、华春6号和黑河43的腐竹生产率分别达到了48.59%、48.37%和47.91%,也是产率比较高的品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腐竹产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8**),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呈负相关(r=-0.423*)。腐竹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及异黄酮含量3个性状都分别与大豆种子对应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00**、0.537**和0.879**);腐竹可溶性糖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41*)。腐竹中的蛋白质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9**)。腐竹中的油分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和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4**和0.574**);腐竹中异黄酮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结论】大豆品种的腐竹产率和主要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夏8号、华春2号是制作腐竹的高产品种,大豆品种的品质特性决定了腐竹的品质特性,其主要由大豆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东北部区3个大豆品种5个播期下农艺性状和品质的比较分析,得出3个品种丰产优质的最佳播期:高脂肪品种‘蒙豆-12’的最佳播期为5月15日,产量和品质均为最优;高蛋白品种‘蒙豆-13’的最佳播期为4月27日,理论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和蛋脂总和均高于正常播期;高产品种‘蒙豆-15’最佳播期为4月27日和5月5日,早播一周和早播两周产量基本相同,不宜晚播,籽粒品质早播优于晚播;3个品种综合表现为在多雨的年份均可以适时早播。对比分析了最佳播期下各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及气温日较差与正常播期的差别,进而分析了不同播期气候条件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结荚期气温偏低、气温日较差增大以及全生育期降水的偏少均不利于‘蒙豆-12’产量形成,但利于蒙‘豆-13’和‘蒙豆-15’产量的形成;播种—结荚期气温低于正常播期、全生育期气温日较差大于正常播期利于提高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和蛋脂总和。  相似文献   

19.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相似文献   

20.
大豆生育期内降水量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研究探讨大豆生育期降水量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生态效应的影响,对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5、6、7和9月份的降水量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形成起重要作用.不同品质类型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与7月份降水量均呈正相关,以高油类型品种表现更为明显.针对研究结果,在大豆生育期,采取适当栽培技术与措施,及时改变与改善大豆生育期的供水情况,对提高黑龙江主产区大豆蛋白品质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