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我国葡萄属(VitisL.)植物10个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有很大的差异;2.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可作为分类的重要指标;3.对酶谱的表型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毛葡萄、复叶葡萄和刺葡萄是我国葡萄属植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4.菱状叶葡萄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野生葡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三军  孔庆山 《果树科学》1998,15(4):322-326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我国葡萄属材0个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间过经物酶同工酶谱有很大的差异;2.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坷作为分类的重要指标;3.对酶谱的表型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毛葡萄,复叶葡萄和刺葡萄是我国葡萄属植物中较为原始的各类;4.菱状叶葡萄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柑桔不同取样条件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技术于柑桔各个领域的研究时,务必选择同一器官相同发育时期的试材,对试材砧木的异同和试材的树龄可不必考虑。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系统垂直板电泳方法,对杂交亲本及其10个子代的君子兰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材间的酶谱有一定的差异,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2个试材分成4个组.其中有7个子代与父本聚为1组,母本自己聚为1组,其它3个子代分别聚为2组.  相似文献   

6.
嫁接对茄子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栽培种Solanum meolngena L.中的竹丝茄嫁接于野生牛茄子(Solanum surattense Burm.f)上,于幼苗期、结果后期取顶部茎叶和根,用垂直板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分析其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幼苗期,嫁接苗与接穗苗植株茎叶的POD均有4条酶带,但强弱和相对电泳迁移率(R_1)略有差异;在根部则嫁接苗与砧木苗的酶带相同,而与接穗苗有差异.结果后期,嫁接植株茎叶的POD同工酶发生变化,有5条酶带,比接穗苗增加1条,酶带的强弱和R_1也发生了变化;嫁接苗根的POD酶带谱与砧木苗相同,仍为7条酶带,但酶带的强弱及R_1有差异.由此可见,嫁接植株POD同工酶的变化是接穗和砧木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酶谱的变化可能是茄子嫁接植株抗病性增强在生理上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羊肚菌菌丝体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编号为M延-1、M延-4、M延-5及M川4株羊肚菌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属内种间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每个种都有其特定的酶谱,这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9.
分析了苹果元帅系10个品种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0个品种间的酶谱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超红、魁红独具P6酶带,超红又独具P11和P14酶带,其他6个品种也存在一定差异,仅红星与红好矮生之间酶谱较难区别。  相似文献   

10.
松茸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范俊  王淑珍  高雁 《食用菌》2001,23(5):6-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吉林省延边天佛指山周围,不同松茸生产地的3株松茸菌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别检测到4条和7条酶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其亲缘关系相近,说明3个菌株都属于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sltoet lmai)Sing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在1984年从野生软枣猕猴桃中筛选出大果优系,代号‘8401’。果实绿色,圆柱形,纵×横×侧径为4.3 cm×2.8 cm×2.5 cm,平均单果重19.3 g,是目前品种和优系中果实比较大的。果实糖、酸和VC含量分别为10.40%、0.98%和88.30 mg/100g。约有190粒种子。坐果率达90%,萌芽率为56.1%,从萌芽到果实成熟需120 d。耐寒性强,适合于高纬度地区以及无霜期短的冷寒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2.
从形态、生理生化、同工酶、DNA分子标记等多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猕猴桃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形态学、同工酶的猕猴桃性别鉴定方法相对简便但限制因素多,导致结果有时不理想;DNA分子标记较其它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其发展和应用给猕猴桃性别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现就同工酶、DNA分子标记在猕猴桃性别鉴定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它们在猕猴桃性别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野生软枣猕猴桃最佳组培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品种野生软枣猕猴桃(H1、H2、H3、H4和H5)茎段为外植体,采用6-BA和NAA的组合进行研究,筛选适宜于野软枣猕猴桃各品种快繁的最佳培养基,以期建立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品种和培养基对猕猴桃外植体扩繁有显著影响;H1在MS+6-BA 1.0mg/L+NAA 0.2mg/L的培养基中最适宜扩繁;H2在MS+6-BA 1.5mg/L+NAA 0.2mg/L的培养基中最适宜扩繁;H3和H4在培养基MS+6-BA 1.5mg/L+NAA 0.3mg/L中最适宜扩繁;H5在的培养基MS+6-BA 2.0mg/L+NAA 0.2mg/L中最适宜扩繁。  相似文献   

14.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6个孔雀草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并观测了其主要观赏性状,初步探讨了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孔雀草品种间的POD同工酶酶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一品种不同器官的POD同工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了6个品种的主要观赏性状,雪域的综合表现最好;主要观赏性状与POD同工酶酶谱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董原 《北方园艺》2011,(6):144-145
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技术,通过相似系数比较和聚类分析,比较7个油豆角品种不同器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POD活性不同,同一品种不同器官的POD活性也不同,根部的POD活性高于叶的,而叶片的高于茎的;不同器官POD酶谱不同,同一器官不同品种的酶带数也不尽相同;‘油豆子’、‘俏春大荚油豆王’和‘齐研五号架油豆’亲缘关系比较近;‘俏春3号地油’与‘油豆子’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3种不同软枣猕猴桃净光合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3种软枣猕猴桃Pn值随光强和CO2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大。魁绿、8401和9701的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 590、1 321、1 670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51、9、33μmol.m-2.s-1,CO2饱和点(CSP)分别为1 290、1 316、1 280μmol.mol-1,CO2补偿点(CCP)为119、123、63μmol.mol-1。综合分析后认为软枣猕猴桃具有阳生植物的特性;8401耐阴性较强,能够在林间种植;9701是一个适应性强、高产低耗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7.
猕猴桃为中国半特有属植物,由于雌雄异株,自然杂交明显,染色体倍性复杂等原因,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种类(品种)鉴定、系谱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等难度较大。DNA分子标记具有许多优点,它的发展和应用为猕猴桃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就DNA分子标记在猕猴桃系谱分析与品种(品系)鉴定、性别鉴定、染色体起源分析、胞质遗传与系统发育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DNA分子标记在猕猴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以8~9 a生79-2和秦美2个猕猴桃品种为材料,研究其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2个品种果实的生长量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2次高峰期,79-2品种分别出现在5月20日到6月23日和6月16日到8月18日;秦美品种分别出现在5月20日到6月30日和6月30日到8月11日;2个品种果实的净增长量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出现3次生长高峰,79-2品种出现时间,第1次,果实纵径、宽横径和厚横径同时在5月27日,第2次,果实纵径和厚横径都集中在6月9日,而宽横径在7月14日,第3次,果实纵径在6月23日,宽横径在8月11日,厚横径在7月7日;秦美品种出现时间,第1次,果实纵径、宽横径和厚横径都同时在5月27日;第2次,果实纵径在6月23日,宽横径和厚横径都集中在6月30日;第3次,果实纵径在8月4日,宽横径和厚横径都同时在8月1日;建议在该地区条件下施壮果肥的时期要求在5月中旬为最佳,同时要求在各个需肥期加强根外追肥2~3次,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以带潮霉素筛选标记基因的质粒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转化猕猴桃的叶片、叶柄和茎段,并获得转化再生植株.结果表明:筛选时潮霉素浓度以2 mg/L合适;叶片预培养以光照为适合,而叶柄和茎段差别不大;就转化率而言,茎段明显高于叶柄和叶片;经PCR检测初步证实转化植株为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20.
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的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延吉  任飞荣 《北方园艺》2007,(11):175-177
以软枣猕猴桃带芽茎段为试材,对其分化过程中褐变现象进行研究.经多次试验初步表明:接种MS 6-BA 1.0 mg·L-1 NAA 0.01 mg·L-1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的培养基,每隔10~15 d转换1次培养基可有效控制褐变并保持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