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探明山葡萄叶片低温伤害的生理机制,以抗寒性差异明显的‘双丰’(山葡萄种内杂交种)和‘左优红’(种间杂交种)为试材,对低温处理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低温胁迫加剧,两个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l.a/b、Fv/Fm值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qp值及MDA含量明显增加;整个胁迫过程中NPQ值较稳定的‘双丰’其叶片遭受低温伤害程度较轻,NPQ值一直下降的‘左优红’叶片伤害程度较重,‘双丰’的NPQ值始终显著高于‘左优红’。‘双丰’叶片的SOD和APX活性始终较‘左优红’高。说明低温使山葡萄叶片叶绿素分解,PSⅡ电子传递受阻,激发能增加,造成叶绿体膜脂过氧化损伤;热耗散及抗氧化酶共同作用减轻了活性氧对叶片PSⅡ的伤害程度。由此可见,热耗散NPQ值及活性氧清除酶SOD和APX活性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两个山葡萄品种叶片低温伤害程度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霞多丽’葡萄种子需冷量与萌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成熟的‘霞多丽’(Chardonnay)葡萄种子为材料,在0℃下进行沙藏处理。每隔10~15d取出一批种子进行萌芽试验和总酚测定。结果表明:(1)‘霞多丽’葡萄种子的萌芽率与低温沙藏时间有密切关系。0℃低温下沙藏70d是最适的时间,超过或不足70 d,葡萄种子的萌芽率都较低。经过低温沙藏的葡萄种子,发芽率最高为58%。‘霞多丽’葡萄种子打破休眠(0℃)的需冷量约为1680h。(2)低温沙藏期间,‘霞多丽’葡萄种子中总酚含量是先升高后降低,后期变化比较缓慢。种子萌芽率与总酚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说明酚类化合物对葡萄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霞多丽’‘玫瑰蜜’‘美乐’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我国西南地区不同海拔葡萄叶片进行解剖观察,研究葡萄叶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等相关结构参数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4个酿酒葡萄品种叶片栅栏组织结构明显增厚,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变化规律不明显;4个酿酒葡萄品种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PS)与海拔呈正相关,均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加,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SR)与海拔呈负相关,均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减小。综上,西南地区4个酿酒葡萄品种叶片解剖结构变化体现出其对高海拔生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于2005~2010年,在吉林省柳河县进行酿造冰红、干红山葡萄酒新品种‘北冰红’和‘左优红’的大面积生产栽培,并采用山葡萄定向栽培技术管理。结果表明:‘北冰红’和‘左优红’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主要表现抗霜霉病、果粒和果穗大、出汁率和果实含糖高、总酸和单宁低,用其果实酿造的干红和冰红山葡萄酒酒质好,比对照品种‘双红’增产平均30.8%,种植‘北冰红’和‘左优红’效益是种植玉米2.76~2.94倍,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酿酒葡萄‘薏斯琳’‘梅露辄’‘品丽珠’‘霞多丽’等多个品种在嘉峪关戈壁滩防霜覆膜试验,得出葡萄植株在萌发期采用防霜覆膜是防止葡萄早晚霜冻、提高产量、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4个酿酒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酿酒葡萄品种的抗寒性强弱,筛选出具有较好抗寒性的品种。【方法】以引进的3个酿酒葡萄品种‘北冰红’、‘左优红’、‘双红’以及石河子主栽品种‘赤霞珠’的1 a(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的抗寒力进行比较。【结果】4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先升后降,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升高,POD活性下降。【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判4个品种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双红’‘左优红’‘北冰红’‘赤霞珠’,研究结果为酿酒葡萄的引种与栽培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下‘霞多丽’葡萄幼苗接种地表球囊霉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盐胁迫条件下, 地表球囊霉( Glomus versiforme Berch) 对‘霞多丽’葡萄幼苗耐盐性的菌根效应。结果表明, 接种的植株生物量均高于不接种对照; 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升高, 地表球囊霉对植株根系侵染率呈递减趋势, 但霞多丽对菌根的依赖性更强, 在NaCl 0120 mol·L - 1时依赖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4个不同品种树葡萄嫩/老叶片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功能活性与物质成分相关性。【方法】以‘沙巴’‘四季早生’‘福冈’‘阿根廷’4个树葡萄品种的嫩/老叶为试材,对清除DPPH·、·OH、ABTS+3种自由基的能力、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多酚及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4个品种树葡萄嫩/老叶片提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和很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嫩叶提取物的活性明显高于同品种老叶提取物;3种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均表明‘沙巴’嫩叶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四季早生’嫩叶次之,‘福冈’老叶最弱;4个品种的新/老叶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IC50)范围为1.99~38.71 mg·L-1,抑制活性均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为3 133.47 mg·L-1);叶片中多酚与黄酮含量也表现出嫩叶极显著高于老叶(P0.01),多酚和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介于53.92~274.72 mg·g-1、49.84~214.82 mg·g-1;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与叶片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黄酮含量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4个树葡萄品种中,‘沙巴’嫩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多酚含量最高,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9.
四种复配芽孢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霞多丽"葡萄叶片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田间喷雾法,探究了4种复配芽孢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葡萄霜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种复配芽孢菌剂均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在室内预防和治疗试验中,复配芽孢菌剂Ⅳ在浓度稀释50倍时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2.51%和83.16%;且与其它药剂相比复配芽孢菌剂Ⅳ的EC50值最小,抑菌活性最高,分别为5.00×107cfu·mL-1和3.95×107cfu·mL-1。田间防效试验中,复配芽孢菌剂Ⅳ对葡萄霜霉病防效较好,持续时间长,药效比较稳定,连续施药4次后防效可达80.39%,可作为生产上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生防药剂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对2013年新疆地区8个主要酿酒葡萄产地的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美乐"(‘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等果实品质进行了分析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生态条件下葡萄品质的差异以及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果实还原糖含量一般为200~250g/L,总酸含量一般都在5g/L以下,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品质指标表现出显著差异,各地区都有表现出相对适宜特性的酿酒葡萄品种;如北疆地区(玛纳斯、五家渠、石河子、伊宁)试验地栽培的2个红色品种"赤霞珠"和"美乐"的总酚和单宁含量皆高于南疆地区,白色品种"霞多丽"总酚含量也表现出"北高南低"趋势,但其单宁含量的"南北差异"与红色品种结论相反。  相似文献   

11.
在葡萄霜霉病盛发期,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对感病前后叶片中PPO、PAL的活性进行测定,研究紫珍香自交后代的6个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PPO、PAL 2个防御酶活性与供试葡萄抗性间存在正相关,6个供试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08-88的抗性最强,显著高于抗病亲本紫珍香;08-420、8-51的抗病性中等;08-1410、8-960、8-13的抗病性最弱,且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姜卫兵  马凯 《果树学报》2001,18(1):39-42
通过浸种发芽率测定和生长量比较,研究了无花果对几种蔬菜和豆科作物的他感效应。结果表明,无花果不同器官浸提液浸种处理对供试的几种蔬菜和豆科作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均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叶浸提液浸种、高浓度浸提液浸种的抑制作用大;对西瓜、杨花萝卜、赤豆和绿豆的抑制作用较大。此外,加时浸提、加热浸提和乙醇浸提均能增强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野生葡萄(Vitis piasezkii)'留坝-8'(抗霜霉病)和欧亚种葡萄(V.vinifera)'黑比诺'(易感霜霉病)为材料,克隆得到抗霜霉病相关基因VpPR4b和VvPR4b.序列分析发现VpPR4b和VvPR4b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61%.VpPR4b编码区为432 bp,编码143个氨基酸,含有...  相似文献   

14.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及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的时空扩散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葡萄霜霉菌孢子囊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高峰期,随后进入消退期。其孢子囊通常在葡萄冠层以下分布较多,一天24 h内都可捕到孢子囊,但一般8:00左右和20:00左右捕捉量最多。孢子囊的扩散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和降雨量呈负相关。在P<0.01水平下,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5 d后病害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酿造干红葡萄酒新品种‘左优红’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左优红’由‘79-26-18’与‘74-1-326’杂交育成。在吉林市地区果实9月中旬成熟。果粒圆形、蓝黑色, 单粒1.36 g, 果穗144.8 g。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8.5% ~24.4% , 总酸1.191% ~1.447% , 出汁率66.4%。干红酒质好, 抗寒性强, 产量高, 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16.
山葡萄种间杂交F_1~F_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3—2006年对我国东北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与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共定植42个组合杂种苗,定植成活7680株。观察42个组合7680株杂种苗F1 ̄F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的抗性分离,共分离出抗病(2 ̄3级)3747株,占杂种苗总株数48.8%。其中抗病×抗病的10个组合共分离出抗病2303株、占69.3%,分别高于抗病×不抗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高感病、高感病×高感病的组合的23.2、29.2、45.3和54.8个百分点。遗传规律是:山葡萄种间杂交后代F1 ̄F4对霜霉病抗性分离,表现为连续分布,倾向于抗病亲本,后代群体抗病性主要由亲本抗病性决定,杂交组合中抗病亲本越多,分离出的抗病单株越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抗病基因"有累加效应、呈显性遗传给后代。已选育出抗霜霉病、抗寒、可酿造干红山葡萄酒的新品种左优红、品系94-7-75、94-8-168、95-2-482和2002-1-135。  相似文献   

17.
以2~3a生"布兰瑞克"无花果为试材,研究4种组合药剂对无花果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从防治效果和成本看,福美砷+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或福美砷+根病清+甲霜灵锰锌10~15g的300倍液为最佳组合药剂。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主栽的"赤霞珠""美乐""蛇龙珠""马瑟兰""西拉""霞多丽"6种酿酒葡萄发育良好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在4℃的对照及-18、-20、-22、-24℃的低温条件下模拟低温冻害,通过测定其电导率值、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3项生理指标,以期鉴定贺兰山东麓大量种植的欧亚良种酿酒葡萄的抗寒性,提高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的越冬冻害防御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不断下降,6种酿酒葡萄品种中的枝条电解质渗出率增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6个试验品种的抗寒性强弱为"赤霞珠">"霞多丽">"蛇龙珠">"马瑟兰">"美乐">"西拉"。  相似文献   

19.
以‘霞多丽’前胚物质为试材,初步建立了‘霞多丽’胚性细胞悬浮系,并研究了不同激素及其浓度配比,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以及谷氨酰胺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D和NOA均可以抑制胚性细胞的分化,但2,4-D更有利于细胞的增殖,最佳的2,4-D附加浓度为1 mg/L.同等浓度(0~60 g/L)的麦芽糖比蔗糖更利于细胞的生长,15 g/L为‘霞多丽’胚性悬浮细胞生长的最佳麦芽糖浓度.附加谷氨酰胺可以显著提高悬浮细胞的生长,其中以500 mg/L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北冰红’是‘左优红’与‘84-26-53’杂交育成。果实在吉林市地区9月下旬成熟。果粒圆形、蓝黑色,单果1.30g、 果穗159.5ɡ,果实含可溶性固型物18.9~25.8%,总酸1.322%~1.481%,出汁率67.1%。12月上旬采收树上冰冻果实含可溶性固型物35.2%~37.0%、总酸1.341%~1.592%、出汁率22.0%,冰红酒酒质好,抗寒性强,产量高,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