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葡萄汁中维生素C含量和维生素C回收率试验,分析了市售药用纱布、脱脂棉、葡萄果皮、手挤作业等因素对维生素C测定结果的影响。认为“A法洗涤”是一项成功的洗涤方法。用市售药用纱布提取测定溶液,使维生素C回收率降低15%。测定葡萄汁中维生素C,用市售药用纱布、脱脂棉、葡萄果皮(自来水洗)、手挤作业等提取测定液比用“A法洗涤”提取测定液,维生素C百分率分别降低82%—88%、15%—16%、37%—48%、7%—8%。  相似文献   

2.
在温度为25℃的恒温条件下,研究了0、15、75、750、1 000 lx不同光照强度对红花芽菜生物学产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lx光照条件下芽菜的净菜产量最高,100 9种子可以收获453.12 9净菜,在1 000 lx光照强度下红花芽菜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8.235 mg/100g.因此,红花芽菜培养过程中,最佳光照条件前期为15~75 lx,后期是1 000 lx左右.  相似文献   

3.
以太行山野生韭菜和栽培韭菜为试材,研究比较了2种韭菜的蛋白质、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3种营养品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太行山野生韭菜与栽培韭菜相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假茎、叶鞘、叶身中均为野生韭菜的可溶性总糖的含量较高,栽培韭菜的蛋白质含量相对来说较低;太行山野生韭菜与栽培韭菜相同营养成分在不同部位含量也不同: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野生韭菜叶身中较其它部位的高,可溶性总糖和维生素C均表现为野生韭菜假茎中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61~1962年,在河南省伏牛山南坡地区(主要是西峡县和内乡县),对野生的中华猕猴桃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初步揭示了野生中华猕猴桃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1)不同种的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的不同变种或类型;它们的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不同;(2)不同地区或小区,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也不相同;(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维生素C含量有增加的趋势;(4)在发育过程中幼果的维生素C含量逐渐增加,大约40天后又逐渐下降;(5)中午采收的比早晚采收的维生素C的含量高;(6)果实在熟后2~6天时维生素C含量最高,随后下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芽苗类蔬菜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芽菜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远远高于成熟蔬菜且通过外源物质处理可提高其含量。十字花科蔬菜除了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物质之外,还含有极具抗癌、预防慢性病等功效的芥子油苷和异硫氰酸盐类物质。现对不同外源物质诱导十字花科芽菜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也是参与人体代谢不可或缺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但易溶于水,具有强还原性,在光照、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探明不同蔬菜维生素C含量和蔬菜在加热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作者对上海地区12种常见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比较了青椒和小菠菜加热后维生素C含量的流失程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蔬菜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大,即便是同种蔬菜不同品种间也有一定差异;新鲜蔬菜加热后,维生素C含量下降明显,但不会消失殆尽;小菠菜受热后维生素C含量下降迅速,烫煮4~10 min其维生素C含量相差不大;青椒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平缓下降。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较短的加热时间不仅可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的风味,还可保留更多的维生素C。  相似文献   

7.
以"红花二号"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二氧化氯浓度(0、500、1 000、1 500、2 000、2 500mg/L)对其种子发芽率、简易活力指数、幼苗的综合素质和产量的影响,及不同培养天数红花芽菜中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二氧化氯浓度为1 000mg/L或1 500mg/L时,红花种子的发芽率、简易活力指数、产量和幼苗的综合素质均最好,红花芽菜中维生素E含量随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幅度也在增加;因此1 000mg/L或1 500mg/L为二氧化氯处理红花种子的最适浓度,红花芽菜中维生素E含量在第8天时达到最大值,为62.07mg/g。  相似文献   

8.
以油菜、生菜、茼蒿的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CuCl2溶液(0、40、80、120、160 mg/L)胁迫下3种蔬菜的生理生化指标(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CuCl2胁迫浓度的升高,3种蔬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活性变化主要由种间和CuC12胁迫引起;丙二醛(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含量变化主要由浓度引起;维生素C含量呈先降再升趋势,含量变化与种间和胁迫浓度都有关.试验推测,茼蒿的抗铜胁迫机制可能以SOD、POD活性平衡上升为主,油菜的抗铜胁迫机制可能与维生素C含量上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以紫叶生菜、紫菘及紫甘蓝为试材,设置红光和蓝光2种光质(以白光为对照)进行处理,采用乙醇研磨法、蒽酮-H2SO4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及碘量法,研究了3种蔬菜在不同光质下光合色素含量以及营养品质指标的变化,以期为不同种类蔬菜育苗期间光质条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蔬菜对不同光质的适应性存在差异,与白光相比,红蓝光可促进紫甘蓝种子萌发且红光效果较好;红光对3种蔬菜胚根、下胚轴长度、叶长和叶柄长度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红光可增加紫叶生菜和紫甘蓝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总糖及淀粉含量,但抑制维生素C合成,蓝光对3种蔬菜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可根据不同植物物种设置不同的光质条件,从而提高蔬菜的生长特性或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草莓品种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维生素C常作为鉴定草莓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1].本实验应用碘酸钾萃取分光光度法对春香盛岗、鸡心、欧洲2号、欧洲3号、丹东6个品种草莓果实中维生索C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初步揭示:不同品种的草莓的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在草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成熟期维生素C的含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施碘对萝卜芽生长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萝卜芽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方式加碘溶液培养时碘元素的效应。结果表明,浓度为0.5~1.5 mg/L的碘抑制萝卜芽根系生长,但增加萝卜芽可食部分维生素C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和纤维素含量。当碘浓度超过1.5 mg/L时,其促进作用减弱甚至出现高碘毒害。萝卜芽可食部分含碘量随培养液碘浓度增加而大幅度上升,并且品种间及加碘方式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左勇  鞠帅  刘利平  谢晖  李杨 《中国蔬菜》2012,1(4):91-96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芽菜样品中有机酸含量,以优选出宜宾芽菜发酵菌种。通过检测不同菌种发酵样品中有机酸的种类及含量,并结合感官评定和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复合菌种AN1∶AE为最优发酵菌种,其发酵产品总酸含量最高,达到35.97 mg?g-1。  相似文献   

13.
以豌豆苗为试材,研究了0~120mg/L FeSO4水溶液对豌豆苗产量、维生素C、可溶性糖、氨基酸和活性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FeSO4水溶液均可提高豌豆苗的产量及其体内维生素C、可溶性糖、氨基酸、活性铁的含量;以产量和营养品质作为衡量指标,FeSO4水溶液浸种处理豌豆种子的浓度以60~80mg/L为宜。  相似文献   

14.
模拟工厂化生产豆芽工艺培育黄豆芽,对培育过程中出现的烂芽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确定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并测定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量对绿豆芽的致病性,结果显示:不同接种量引起绿豆芽的发病时间、发病率及生物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接种量为2块菌饼配制5 mL和2块菌饼配制10 mL的菌丝悬浮液造成严重的烂芽,第5天发病率分别达46 %和25 %。不同处理防治豆芽立枯病的试验表明:40 ℃热力消毒、1 %石灰水和1/5 000高锰酸钾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91.30 %、54.35 %和50.00 %。  相似文献   

15.
豆芽是补充春、秋淡季供给的重要蔬菜种类。目前,重庆市豆芽月均产量1101 t,且以黄豆芽和绿豆芽生产为主,但因管理不够规范,80%的生产主体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生长调节剂、消毒剂等,对豆芽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通过在全市开展调查,摸清了重庆市豆芽生产的基本情况,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亮  孙继发  孙超 《蔬菜》2021,(10):64-67
近年来,酵素农产品已成为市场新宠。为了充分发挥酵素黄豆芽营养丰富、保健功能突出、风味清香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特点,在深入研究酵素对黄豆芽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影响的基础上,完成了酵素黄豆芽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得到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好评,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和供应。实践表明:科学使用酵素益生菌会在黄豆芽生产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同常规生产相比,豆芽发芽率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豆芽抗性强、腐烂少、品质优、口感好,现已广泛被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可。  相似文献   

17.
康玉凡 《长江蔬菜》2013,(20):70-75
从宏观发展的视角分析我国现代芽菜产业链的内涵和概念、发展历程和特征,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现代芽菜产业链的构建及其功能效应,展望了现代生物科技系统地应用于规模化芽莱产业,对培植和提升我国现代芽菜产业主体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工厂化豆芽成为现代加工食品新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家庭作坊式的豆芽生产已被日产60~100t的程序化、机械化、自动化、可调控的现代工厂化生产方式所取代。论述了我国工厂化豆芽产业的发展现状、加工特点、卫生安全、生产规范与市场监管机制,探讨了我国豆芽工厂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以期提升中国芽菜形象,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光质对萝卜芽苗菜总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精确调制光质和光量,以黑暗为对照,研究光质对‘杨花萝卜’和‘青头萝卜’芽苗菜生长、总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芽苗菜的生长、总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和PAL 活性因光质和处理时间不同而异。总体来看,下胚轴长和地上部鲜质量在培养3 ~ 7 d 增加迅速,其后增加缓慢,且总酚类物质含量也是在培养初期高于培养后期。与黑暗处理相比,紫外光(UV-B)处理显著增加了芽苗菜中酚类物质的含量。相应地,芽苗菜的抗氧化能力和PAL 活性都在UV-B 处理下最高。另外,蓝光处理也显著增加了‘杨花萝卜’芽苗菜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及PAL 活性。因此认为UV-B 和蓝光,能增加芽苗菜中的总酚类物质含量,提高萝卜芽苗菜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光照1~6d对萝卜苗生长和叶绿素含量、口感评价的影响,以期为萝卜苗的合理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随光照天数的增加,萝卜苗的高度变矮,茎的粗度变化不明显,鲜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多,口感逐渐变差;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萝卜苗光照4~5d栽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