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艺 《甘肃农业》2006,(7):169-170
民法典的制定,正是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关于民法典的体例上应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名法典的结构以德国五编制为基础的八编制;应将人格权独立作一编;把侵权行为法从债法中独立出来;不应将民事责任独立出来集中规定;将婚姻家庭法归入民法典中的亲属篇;民法典不包含知识产权篇。订立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使新世纪的中国民法典成为世界民法史上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规定于《德国民法典》中的法律行为制度以意思表示为核心,在私法领域内有着独特的调整范围,无论在立法或者在实践中,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主线,试论证法律行为制度对未来中国民法典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官是"发现"法律还是"创造"法律,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卡多佐是一名温和的现实主义法学家,他重视法律确定性的重要作用,但是更加肯定法律必须不断发展变化。卡多佐主张法官造法,认为法官造法非常必要,但同时强调应当对法官造法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以法、德为代表的民事立法的法典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德两国制定民法典的前题是国家统一、政权稳定、商品经济发达。但其民法的结构、形式、内容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各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制定统一的、完善的民法典时机已成熟,我们要善于借鉴法、德制定民法典的成功经验及民法典的“合理内核”,早日制定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  相似文献   

5.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鑫 《甘肃农业》2005,(3):48-49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保护法中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在中美环境保护法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对象、内容、管理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的比较,指出我国相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新中国来说,不仅是第一部以“法典”来命名的法律,更是一部融合了几代法律人心血的法典,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典。民法典的体量大,涉及到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在推广普及民法典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立足于主流媒体,对三大主流媒体的民法典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通过民法典颁布这一象征性的事件来探究我国媒体在法治新闻的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法治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优化新闻媒体对普法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是民主立法的要求,是宪法法律赋予公众的重要权利.公众参与立法能提升法律对社会实际的适应度,保证法律反映客观事实,提高立法质量并有利于法律实施.《森林法》的修订涉及山林权属中国家、集体、个人间的关系,发展林业需要调动全国社会大众的积极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公众参与其间.分析《森林法》的修订实践发现,公众参与修订的渠道狭窄,参与的机制规范性不足,修订结果中鲜有对公众参与意见的反馈.《森林法》的修订尚未完成,未来需要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完善公众的参与机制平台,落实对公众意见的反馈.  相似文献   

8.
在德国,合作社一般被区分为法律意义上的合作社和经济意义上的合作社。所谓法律意义上的合作社是指依照《合作社法》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而经济意义上的合作社则是指其他所有符合合作社的基本规定,但未经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正因为如此,德国《合作社法》规定,所有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在其名称中必须带有“注册”字样,  相似文献   

9.
观点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法律具有稳定性、可信赖性,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合理预期。国家将行之有效的富农惠农支农政策上升为法律,为农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性制度支持。“天下之法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立法是执法的前提,没有立法,则无法可依,而行政执法是保障法律实施的重要机制,农业行政执法将立法确立的规范适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实现农业法律规范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使法律规范得到遵守和执行。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农”问题本身,而应当从“三农”问题之外的各个层面采取应对措施,法律层面也包含在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权力的管辖范围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行政立法过程中实行民主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具有公正性和正义性的基本保障。《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阐释了行政立法以人民利益为本位,要求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改善因行政立法中民主参与缺失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解决了在合同一方当事人缔约时的过失不成立或无效时,如何保护受损失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的实施,使农村土地经营权正式获得了物权效力,为实现三权分置语境下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土地经营权本身特征复杂、概念不清导致其“入典”争议颇多,还给土地经营权流转带来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法律问题,本文试从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设立目的、来源结构进行分析,对《民法典》时代农村土地经营权法律问题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德国、印度、美国、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立法状况,明确法律保障对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路径选择和加快立法两方面提出推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之所以服从和信仰法律,乃是因为法律具有合法性。合法性理论的发展有三种不同的路径,即理性建构主义路径、经验主义路径以及“重建性的”路径。在这三种合法性理论的基础之上,法律的合法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要求:(1)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规范;(2)获得人们的认同与支持;(3)其制定符合既定的程序。立法程序是唯一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程序,也是合法性进入法律文本的管道,应当按照法律合法性的三个要求重新审视立法程序。同时,我国的立法程序也应当从加强法律合法性的角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对食品质量进行认证是德国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在德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质量认证体系有“德国产品质量保证与标识研究所认证体系”、“质量与安全体系”以及“生态食品印章和普通食品印章体系”。这些质量认证体系是以食品安全国际法、欧盟及德国国内相关法律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56-357
社会秩序是多元规则共进的,若盲目推崇与片面夸大法造就秩序的作用,势必会无限扩张法律的适用范围。无需法律的秩序是任何社会必然存在的一种合理状态,它的存在彰显出了法律先天的和后天的能限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立法必须是有所节制的。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我国在立法方面存在问题共同要求立法节制。因此立法节制是我国法治建设应有之品格。  相似文献   

18.
赵孟筱 《甘肃农业》2005,10(11):123-123
缔约过失责任是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的特殊责任制度,我国早期民事立法及合同法对此也作了一定的规定,由于理论争议较大,而在实践中也产生诸多分歧。作为当代民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立对维护缔约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然面它的诸多方面仍有不完善之处,本文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着手,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一研讨。对完善我国全同理论及立法中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求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19.
宇凤利 《甘肃农业》2005,(9):105-106
中国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且纷繁复杂,因而笔者仅就“中国法律文化的内核即法统”这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论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脉络即“神本位”的法统时代(殷商)———“家本位”的法统时代(西周、春秋)———“国本位”的法统时代(战国、秦朝)———“国?家本位”的法统时代(西汉至清末)———“国?社本位”的法统时代(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本位”的法统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上六种不同的法统观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即: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内核“集体本位”。但我们决不可忽视1949年前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集体本位”法统观是单向的,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集体本位”法统观是双向的。最后笔者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挖掘出可供借鉴的智识资源,以期能够加速中国实现法治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刘爱国 《甘肃农业》2006,42(3):94-95
环境立法的发展和具体的法律规定,以“自然价值”的设定为前提,通过立法,法条。我们不堆发现环境法背后的诸多“自然价值”,但是,通过“自然价值”,我们也不难发现环境法所谩定的“自然价值”中凸正的问题。为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试图从环境法与环境伦理的融合中找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