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规范主义在宪法学研究中的运用对于弘扬宪法组织善好社会的功能,促进宪法秩序成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在法解释学的运用中缺乏对规范所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体察,以致误读规范主义的核心进路,是以规范社会的核心价值往往停留在不证自明的阶段。缺乏说服力尚且不论,型构社会则水土不服,再加诸“送法下乡”式的运动式普法,反而加剧了转型中国道德选择困境,解构了宪法作为组织社会善好生活的元规范功能。惟有体察转型中国复杂的社会实情,方能实现宪法精神的伦理维度与现实维度的耦合,真正发挥规范主义在宪法学研究中的功能,促进转型中国宪法秩序的成型。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矛盾,只有对社会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研究美国与德国的宪法实施方式,通过借鉴他们的长处并对中国宪法的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53-156
农民社会资本如何契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严峻问题。基于广东省的实证调查资料,综合运用位置生成法和提名法构建农民社会资本的测度指标体系,详尽描述农民的社会资本网络状况,发现农民社会资本存量低、结构失衡,建构性社会资本缺乏,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通过拓展农民社会关系网络、优化农民社会资本结构和发展农民组织等来促进农民社会资本的转型优化。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重点是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而当前在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过程中,面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政策在做好“三农”工作中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化乡村,推动三农新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组织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了运营管理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以鲁汇佳瓜果蔬菜、心正生态农业合作社为例,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管理、资金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和管理的对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社会融合是市民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高低是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发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功能。[方法/过程]以流动人口为主体视角,从分析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中的多重诉求出发,认为公共图书馆在为增强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和职场竞争力提供社会支持、满足了流动人口希望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诉求和满足了流动人口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部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社会融合功能。[结果/结论]文章提出可从公共图书馆平等性维度、可及性维度和服务覆盖率维度出发改进和完善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究治国.宪法权威的确立有赖于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动态和谐.适时修改宪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修宪建议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对公民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护,这将在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更快地积累财富和保护人权、促进人权发展等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转型中的农村社会,乡村秩序发生变化,传统亲缘关系与现代社会关系并存,传统礼俗与理性并存。但是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乡规民约为规范的乡村秩序,在农村社会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建构,对于变迁的农村社会具有一种“嵌入性”特征。传统乡村秩序与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建构现代农村管理体系,必须以农村社会的现有乡村秩序为基础,才能实现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崛起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外交的取向是和平与合作,融入现行国际政治秩序,在现行国际秩序内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与历史上其他大国的崛起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国际政治意义,"中国威胁论"缺乏理论与现实依据。中国崛起增加了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阶段,由此形成社会分化及社会离心力的加剧,对社会融合和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选取快速城市化下的"边缘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从人口结构、居住关系和非正规经济3个维度探讨了"边缘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认为"边缘社区"的社会融合机制主要是由传统社会网络、自发弹性机制和市场经济调控3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1.
时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就是说"道德冷漠"的现象。需大力提倡和教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容,运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观点对这一当下主要社会问题加以切实改善。公民道德建设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定位,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紧紧抓住重点对象,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民风端正,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研究"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师大多倾向于表现视觉化的传统元素符号,殊不知传统家具的灵魂存在于功能、结构和形式的综合框架之中,即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在"中国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新中国主义"的本土化创新理论,其目的在于分析传统家具中先进文化的脉络,探讨"中国风"、"新中式家具"等与核心理念的关系,并以当代设计中的"新中国主义"家具为例,详细而深入地论证"新中国主义"的本土化成长经历,及"新中国主义"发展的必要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民法总则》颁布之后,对于185条的规定,产生了不少争议。针对该条规定中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意涵为何;在实践当中如何界定;在名誉侵权中案件,特别是涉及"英烈人物"案件中,"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都有不少议论和认识分歧。本文认为,该条规定,已经超出了一般民法规范的意义,成为一个宪法性规范。但是,该条规定的实施后果可能会对于公民的表达权造成某种过度限制。  相似文献   

14.
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有效地协调乡村管理者和广大村民的关系,应成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一项重要工作。基于习惯的力量,村民们既缺乏和体制性权力的合作精神,也缺乏自组织的力量。而对习惯的尊重却形成了自发的秩序使乡村社会有条不紊。本文通过运用这种内生秩序的力量的分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关系出谋化策。  相似文献   

15.
宗族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独特性历来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与以往宗族的研究不同,当代宗族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即在乡村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探讨宗族组织的发生和实践机制,把宗族看做是基层社会变革下的秩序重建。宗族的发生和实践是为了解决市场与社会双重危机下的基层创新。宗族研究的现代转向不仅关注当代宗族在农村社会的复兴,同时也把重新追溯宋以来新的宗族组织理念和结构的变革,宋以来新的宗族组织的产生是宋代以来基层社会经济关系结构变迁所导致。新的宗族研究注重对社会历史现实的结构分析,关注结构转型下的社会变迁,改变了过去研究中或者功能论或者思想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喝假酒"衍生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是时下高频出现的网络流行构式。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借助构式主义研究方法,从句法形式、语义解读和语用特征三个层面对该构式进行深入的认知分析。列举了该构式的承继层级,解读了构式核心语义特征,探讨了构式使用时所处的三个认知语境。此研究旨在增强人们对网络传播领域语言的认知与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中国法治理论基础的缺乏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在西方17、18世纪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美国学者昂格尔认为,法治产生于西方而非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形成现代型法的秩序的历史条件——集团的多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震  李博抒  梁栋 《油气储运》2023,(9):961-967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全球能源格局、气候治理演进、中国“双碳”目标的底层逻辑等维度论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变革性意义。通过系统回顾中国能源体系发展脉络,探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内涵逻辑。基于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国情,明确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从转型攻坚、加速成型到完善巩固“三步走”的阶段特征及实现路径,并由此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能源转型图景。(参20)  相似文献   

19.
赵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49-7552,7558
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内生于乡村共同体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承担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形成人们的自觉秩序。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乱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最终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西藏M村的村民自治在特殊生产生活方式的强力规制下,农牧民的自治知识发育缓慢,参与度很低,自身的感受不明显,这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有效运作与政策目标的达成,进而影响到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以M村为代表的农牧民自治知识的发育和公民性成长,需要当地县、乡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藏方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政权组织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基层社会的转型发展,逐步将农牧民培养成为维护稳定的主体和促进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